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五化”

2015-02-26 01:03郭超赵平
学术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五化培育价值观

郭超,赵平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五化”

郭超,赵平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共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基础相对薄弱、工作难度较大的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解决“五化”问题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加强宣传教育,注重解决“内化”问题;融入乡土生活,注重解决“转化”问题;满足利益需求,注重解决“强化”问题;丰富实践形式,注重解决“外化”问题;构建长效机制,注重解决“固化”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转化于实、强化于利、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五化”

自中共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讲话。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民人口众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落地生根,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事关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事关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基础相对薄弱、工作难度较大的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解决“五化”问题是当务之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转化于实、强化于利、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一、加强宣传教育,注重解决“内化”问题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任务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的价值准则和思想觉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科学理论不会自发地进入人的头脑,必须通过有效的灌输、教育和宣传才能够被人知晓和理解。相对而言,目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加上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教育水平整体落后,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理论水平有限,对很多新理论、新思想、新事物的认知途径不广,认知能力不强。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价值观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如果我们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那么非社会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不断侵蚀农村的精神家园。面对这些情况,不仅需要理论工作者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掌握、武装农民群众的内在机理和方式方法,也需要宣传教育工作者结合农村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加强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改革教育手段,创新教育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根本要求、重要价值、时代气息讲清讲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被人们内化于心。在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化繁为简。在学者深入研究和全社会广泛讨论的基础上,中共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24个字的表述,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更加简练、直接,便于人们熟记、理解。但是对于很多农民群众而言,记住并领悟这24个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作进一步研究和提炼,又需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分层次、有重点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叙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农民群众听得进、弄得懂、记得住。

(二)化大为小。农民群众一般不愿意接受抽象高深的“大道理”,按照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将“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积极搭建“小舞台”,在不同的“小场合”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结合群众身边发生的小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大道理”。对宣传教育的对象也要“化大为小”,不能不分对象地搞“一锅煮”或“一刀切”,而要根据受众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劳动种类、居住区域等因素,将一个地区的“大众”分为若干“小众”群体,按批次、分类别地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以少部分先进分子带动更多的人学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化虚为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能像毛泽东曾经批评的那样,“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1](P40),更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空洞说教,而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能只是发文件、传精神、读报纸、贴横幅、建橱窗、树招牌等等,更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文件、文献、报告、会议的精神,指导农民群众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四)化显为隐。单一地运用显性的手段对农民硬性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会适得其反。与之相反的是,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运用隐性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看不见的教育”和“看不见的宣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农村的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积极创设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群众时时处处都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

二、融入乡土生活,注重解决“转化”问题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这个深刻论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须融入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核心价值理念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日常化、具体化,使之转化为群众的生活习惯、日常规范、文化涵养与信仰追求。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土日常生活中去。价值观就像无形的空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日常生活看似平淡而又重复,然而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能够反映出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风貌与价值观念。在农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需要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结合他们日常关心的问题和日常发生的事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融入到劳动生产、柴米油盐、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具体生活情境中去,引导人们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身边,体验崇高,增强认同。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和引导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传播正能量,养成崇德向善、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的良好习惯,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蔚蓝成风。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土优良文化中去。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乡土文化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3000多年的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精神基因,是维系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根基,也是维系和凝聚历代农村儿女的精神命脉,对农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扎根农村土壤,必须植根于乡土文化,接地气,续命脉。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我们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其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引领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相协调。在这个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乡土优良文化的作用,抓住农村拜天祭祖、婚丧嫁娶、家谱修缮、传统节日、文艺演出、灯会庙会等契机,大力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们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到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文艺、村规民约、祖训家规中去,让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儿女在传承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土家风家教中去。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节目“家风是什么”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全社会掀起了对家风家教的热烈讨论。家庭作为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场所,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受到家风家教的深远影响。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好的家风家教是好的民风、国风形成的基石。家风家教集中反映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做人原则、处世态度、道德准则、纲常伦理、精神境界、价值取向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从这个层面而言,良好的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促成优良家风家教的养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手段。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生活圈比较狭窄,接受学校教育的层次不高,与外来人群接触的机会有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家风家教更为直接、明显、长久地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发挥家风家教的独特作用,引领每个农村家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义贯穿到家规家训中去,用社会主流价值原则规范家庭成员的思想言行,用“三个倡导”教育好子女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家风家教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普及与践行,重点要抓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让他们在优良家风的熏陶、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健康成长成才。

三、满足利益需求,注重解决“强化”问题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P187),“‘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4](P103)。任何科学理论和价值观,如果远离人民大众的生活,不能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都不可能深入人心、历久弥坚。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利益问题作为核心问题,立足群众的利益需求,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他们的利益,切实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拥有美好生活是千百万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渴望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5]是美好生活的本质要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更是农民群众最根本、最现实、最迫切的物质利益需求。为此,要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努力扩宽增收渠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创设更多就业岗位,想方设法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要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基层就医、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与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地区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利益需求。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农村相对落后的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在“向富”的同时也在“向善”、“向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中国人民“向富”、“向善”、“向美”的美好追求上升到主流价值观的高度,是人民大众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提升精神境界,构建精神家园的最佳选择。面对广大农民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精神利益需求日益增长的现状,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捍卫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保障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正当权益;要增加对农家书屋、农村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的资金投入,为农民接受文化知识创造便利条件;要利用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感受文化的快乐与魅力;要搞好“三下乡”活动,推动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多下乡、常下乡,帮助农民开拓视野,提升境界;要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培育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和传播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当地百姓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

四、丰富实践形式,注重解决“外化”问题

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地将其当作行动指南和价值追求,做到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实践作为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创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广辟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内容,丰富实践形式,指导和引领广大农民在生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一)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对于农村重要决策和公共事务,要采取“村民圆桌会议”、“一事一议”等形式,定期开展民主协商、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等活动。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家庭”、“和谐农村”、“平安村庄”、“和谐家庭”等创评活动,让每村每户沐浴文明之风、和谐之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在农村要重点搞好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宣传活动,法律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开展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思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要求,组织开展反映“爱祖国、爱家乡”主题的文艺演出、电影巡展、诗歌朗诵、评书演讲、书画展览、趣味比赛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家乡荣誉感。以“百姓大讲堂”为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道德模范、先进群众开展道德教育和宣讲活动,帮助农民群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纷繁复杂的道德生活中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知荣辱。开展“讲诚信先进个人”、“星级信用农家”、“种植能手”、“农技高手”等评选活动,激励广大农民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诚信为人、诚实劳动,安居乐业。当有人遇到不幸或困难时,要及时发动群众捐款捐物,出力相救,让乐于助人、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精神温暖人间。

(二)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是关键。当下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理想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沾染“四风”,无视党纪国法,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可信度,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因此,在农村要扎实开展反“四风”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修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用优良党风带动民风改善。党员干部要以“三严三实”的标准要求自己,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道德操守,努力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示范者。除了党员干部,身边的榜样由于具备可亲、可信、可学的特点,也能发挥很强的示范效应。“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将身边爱党爱国、孝老爱亲、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敬业奉献、身残志坚等不同类型的榜样推选出来”[6],用真实的故事、细微的情节、朴实的语言大力宣传这些榜样的模范事迹,组织他们深入百姓中间现身说法,彰显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行。

(三)合理组建群众自治组织,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自我践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按照科学引导、自主自愿、自我管理的原则,以村落或生产小组为单位,建立村民议事会、协商理事会、监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民事纠纷协调会、行业协会、红白喜事管委会、禁毒抓赌民间分队、扫黄打非村民小组等群众自治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对村民的日常行为加以制约、规范、调节、监督和引导,在整个村庄形成人人要民主、讲文明、守道德、重法制、崇科学、树新风、促和谐的生动景象。引导农民个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强化“慎独”、“慎始”、“慎微”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找到各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方式和文明提升之路。

五、构建长效机制,注重解决“固化”问题

作为一项意义重大、历时长久的战略系统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重道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同时还要固化于制,“以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常态推进、稳定展开、落到实处”[7]。对于相关制度尚待完善的农村地区而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农村各项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委员会要发挥直接领导、统筹安排、组织协调的作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要求,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真制订本地区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人,明确工作分工,有组织、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协调整合机制。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持续时间长,需要协调政府、社会、城市、乡村、学校、家庭、群众自身等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个党委部门、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监督部门要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既要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又要相互支持,共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推进城乡联动,大胆探索以城带乡、结对帮扶、联合推进的新路子,利用城市的优秀资源和有利条件,帮助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加强不同乡镇、村落、家族、村民的沟通交流与互助合作,强化经验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共建的理念,实现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动后进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主管部门要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形式对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状进行监督考察,通过问卷、调研、观察、走访、约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基层单位,督促整改落实。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坚持专家评估、上级评价、基层自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对不同行政乡村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直接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晋升提拔挂钩,并且作为乡镇和行政村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查考核,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各地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不断探索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新方法。

(四)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扬善惩恶,激浊扬清,才能引领风尚,激励人心。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社会肯定和群众褒扬,向广大农村传递正确清晰的价值导向,激励更多的平民百姓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方向。对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违法行为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依法严惩。对一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要进行警告、谴责、批评和惩戒,促使一些人改变陋习,重塑自我。

(五)建立健全综合保障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扎根生长、枝繁叶茂,离不开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按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筹集和村集体自筹为辅”的原则,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根据实际需要兴建和修缮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的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长廊、理论橱窗、宣讲礼堂等,提供平台和阵地保障。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入农村,指导和帮助村民扎实开展系列活动。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青年志愿者扎根农村,在本职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发展农村教育,大力培养乡土人才,挖掘和打造本土的先进典型。这些措施都能够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只有做好各个方面的保障工作,全社会齐心协力,久久为功,不懈奋斗,才能够在农村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6]郭超,赵平.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4).

[7]沈壮海.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3-01-05.

[责任编辑:何叶]

郭超,皖南医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安徽芜湖241002;赵平,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安徽芜湖241002

C91

A

1004-4434(2015)01-0009-0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以中国合作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农民社会主义信念研究”(AHSK11-12D122)

猜你喜欢
五化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