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捷娜
潮州是“功夫茶”的故乡,其独特的功夫茶文化,催生了功夫茶具的发展,手拉壶作为功夫茶具中重要的元素,其文化特色也是与功夫茶息息相关的。
在潮州,茶在人们心目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潮州人把茶叶称做“茶米”。其名由来是潮州人嗜茶如米,茶与米不可分,茶与米一样为日常必需。由此可见潮州功夫茶在潮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喝不起茶的人,就如三餐吃不起饭的人一样,而少有不喝茶的人。
目前能见到的有关潮州茶事最早的记载,是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刻于潮州金山顶的摩崖石刻知州王汉的《和金城山诗》残句“茶灶香龛平”。宋徽宗政和八年(1188 年),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在《送举人》中有诗句曰:“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酪奴,是茶的谑号,后一句的意思是酒宴已接近尾声,客人催着上茶。可见,潮州一带在宴席之间必品茶的习俗,在北宋已形成。潮人的饮茶习惯,无疑是受着中原饮茶文化影响的。随着中原汉人的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这对潮汕的饮茶风俗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潮州功夫茶的重要茶具,潮州手拉壶是以手拉为主要制作方法,因此,“圆”是潮州手拉壶的主要器型。这种“圆”,还是一种文化,它是与功夫茶的“和”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从文化上来说,手拉壶的“圆”是一种“圆”的审美观,“圆”的处事之道。制作手拉壶需要静心,静心研究在转盘的旋转过程中,怎样将手中的红泥化成圆润的壶,这是一种对“圆”的审美,如果审视得好,那壶成型之后,烧制出来将是一件精品,审视得不好,作品就逊色多了。
吴义勇制作的汉扁壶
潮州功夫茶道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和”字,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如:功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泡罢,总有一位座客要轮空。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小辈必敬长辈,主人要让客人,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范。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体现。
“关公巡城”,壶在茶壶上跳跃,回环往复将茶洒进杯中;“韩信点兵”则是将仍留在壶中的茶水一滴滴地滴进杯中,两个环节无不服务于茶汤浓淡均匀,没有“厚此薄彼”,没有“尊卑贵贱”。这是一种对生命升华的深爱,也是一种对“人情不如佳茗好,相逢处处一种香”的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茶具的“圆”,再加上茶道的“和”,传承的都是潮州人待客接人的“一团和气”,以及潮州人由古至今在待人处事中的法则,潮州人讲人情,讲究圆润的处事之道,因此,潮州人在待人处事上、在从商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如鱼得水。
一件工艺品,必须含有文化价值,才能受到鉴赏者的肯定。手拉壶正是因为蕴含了潮州茶文化的特色,蕴含了潮州的传统文化,才使其身价翻倍。手拉壶融入功夫茶之中,其文化价值则更上一层楼。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了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它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人们从它身上即可寻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与怡乐。
我们制作手拉壶,不能忘记其“圆”的内涵。我们品鉴手拉壶,更不能忽视其与功夫茶“和”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