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允(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临沂大学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翟建允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 要: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临沂大学200名非体育院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普通院系女大学生运动锻炼项目单一,锻炼时间短,锻炼次数少;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以轻巧、趣味性、时尚性、方便的项目选择较高;兴趣、学习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成为影响普通院系女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其原因,结合现代体育锻炼新理念,建议女大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根据自身兴趣增加对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增长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加大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关键词:临沂大学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终身体育
表1 课外体育活动动机
表2 课外体育活动选择的项目
表3 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表4 课外体育锻炼频率情况统计
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课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学校文化活动的核心部分,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其体能健
康的重要方法。课外的体育锻炼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补充,它可以满足学生对于锻炼的不同需求,例如:强身健体,增强体能,培养个性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对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很多高校的体育课只进行课堂教学,不组织课外的体育活动,男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相对较高,而女生则相对低很多,因此造成了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并且有下降的趋势。该文调查和分析了临沂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女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旨在为学校体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一点建议。
表5 课外体育活动强度情况统计
表6 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表7 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1.1研究对象
在临沂大学校园内随机调查200名非体育院系的女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参考相关文章、专著等,登陆临沂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30余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与探讨,选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一些指标进行调查问卷如:时间、目的、频率、器材、影响因素等。
1.2.2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该校非体育院系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自制了一份调查问卷。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向临沂大学非体育院系在校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7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
1.2.3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汇总、制表、统计和分析,主要通过百分比进行比较。
2.1课余体育锻炼动机与目的
由表1可知临沂大学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首要动力为增强体质,其次是减肥塑型,丰富业余生活和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等。这表明体育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健美塑形的作用已被广大女大学生所认同,因此成为她们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在繁杂的学业之余不少同学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学习压力,进而改善学习效率,同时也丰富了业余生活。从表可以看出强身健体、减肥塑型、丰富生活和缓解压力四种动机成为临沂大学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主要需求,代表了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流。
2.2课外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
从表2可以看出,女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前3名分别是羽毛球、健美操和慢跑,所占比例分别为50.53%、16.84%和72.63%。而篮球、排球等对抗性强的和体育舞蹈这样技术含量高的运动项目则很少受女大学生喜爱。女生主要喜爱对抗性不太强,肢体接触
少,运动易控制的项目,这也是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选择项目的主要因素,也为以后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余体育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3临沂大学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在一天的所有时间里都会有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但在时间分布上差异很大,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大多分布在17:00~21:00和21:00以后,所占比例分别是43.68%和30.5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上午到5:00这段时间正好是学生上课学习的时间,而5:00以后学生有更多的空闲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21:00后也有不少学生参与锻炼,因为一些同学参加晚自习,21:00下课后利用这点时间从事课余体育活动,6:00~10:00 较10:00~12:00和14:00~17:00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稍多可能是部分人积极参与晨练。
2.4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和强度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和强度是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喜爱程度和参与程度的体现,也反映了学生是否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以达到增强健康体质的目标。
由表4统计结果可知:临沂大学女大学生每周活动时间集中在1~2天,比例为75.26%,3天的占12.11%,4~5天的占9.47%,几乎坚持每天锻炼的只占到3.16%。
由表5的统计结果可知:36.32%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每次在0.5 h以内,45.79%的女生活动时间在0.5 h~1 h之间,12.63%的女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在1~2 h,每次活动时间超过2h的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只有5.26%。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清晰的看出临沂大学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频率低,每次锻炼时间短,这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的“高校除了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差距甚远。
2.5临沂大学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
通过表6的调查结果可看出,临沂大学的绝大多数女同学喜欢自由活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9.47%,而且大多数同学选择在田径场参加锻炼,比例为71.05%,而有老师参与的活动形式中只有11人,所占比例5.79%,在健身馆参加锻炼的占6.32%。由此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喜欢被约束,在课余体育锻炼形式的选择上喜欢自由、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
2.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表7可以看出,对于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因素是缺乏兴趣、怕影响日常生活规律、怕影响学习和自身惰性。其中缺乏兴趣占到50.53%,怕影响日常生活规律占37.37%,自身惰性占36.84%,怕影响学习占24.74%。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女大学生都没有养成每天坚持锻炼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兴趣爱好,没有合理安排好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时间,这都是由于对体育没有良好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当然繁重的学习任务也是制约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导致她们不得不把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由于女生不像男生那样活泼好动,女孩一般都是比较文雅、安静,再加上自身的惰性使得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不高。
3.1结论
(1)临沂大学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有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总体上看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为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短、频率低和强度小,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标准。
(2)临沂大学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多数是自由、不被约束的活动形式;锻炼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园田径场等开放地点。
(3)临沂大学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下午5:00以后。
(4)临沂大学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的项目选择上喜欢强度较低、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对于速度、力量和对抗性强的项目基本没有兴趣。
(5)临沂大学女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的目的性有很多,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重要的动机。同时健美塑形、丰富业余生活也成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比较重要的动机。
(6)多数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都有正确的认识,但很大一部分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因此造成她们不愿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去。制约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还有学习压力、自身惰性和个人生活习惯。
3.2建议
(1)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进行体育理论课堂授课的同时,要增强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培养女大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她们强烈的锻炼动机,有效地引导她们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达到享受体育、增强体质的效果,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以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的形式促进体育生与非体育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体育生可以为非体育生进行指导,带动和促进非体育生进行体育锻炼。安排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一起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关心的氛围,长此以往,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应按照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教师应教会她们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鼓励她们参与一些运动强度适当的项目,如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等,激发她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其在锻炼的过程中达到了增强体质,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4)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做到可接受性、科学性,实现融健身性、娱乐性和实效性为一体,从而使女大学生积极地参于体育学习和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毕业后仍然可以参与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针对女生自身所特有的特点,建立一系列的体育教学,保证体育锻炼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陈梅.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8(2):35-36.
[2]林新利.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江科技,2008(2):65.
[3]陈宣东,凌凯.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147-149.
[4]王胜超.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健身认识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2(2):79-83.
[5]李传伟.浅谈如何激发高校女生学习体育的兴趣[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5):146-147.
[6]曹招莲.广州省青少年健美操项目开展现状分析[J].长沙大学报,2012(5):153-155.
[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卫生,2007(6):481-483.
[8]康春兰.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自然科学,2004(6):86-88.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7(a)-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