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之如何解答哲理散文题

2015-02-25 11:34周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哲理物象意蕴

周莹

学科:语文。

适用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背景:

高一第一次月考,现代文考了《流浪的二胡》一文,该文曾经是200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从批卷情况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有的是没有答到答题要点,有的是答案不全面。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较之于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哲理散文以其含义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刻成为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快捷并准确地挖掘出哲理散文的内在意蕴呢?有没有一种思路可以遵循呢?

教学过程:

了解哲理散文的内涵及其特点:哲理散文就是作家因眼前事物触发而感悟出某种人生真谛或生活道理并进而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文字。

针对哲理散文的内涵,可归纳出三个关键点:第一,有特定的人、事、景、物等,即物象;第二,有引发作者感触的某种机缘或动因;第三,有作者感悟的某种人生真谛、生活道理抑或某种情感。这里所说的“某种人生真谛、生活道理或某种情感”,既有作者赋予物象的某种道理或情感,又有作者由“物象”而衍生或生发的某种道理与情感。

因而,对于哲理散文深刻意蕴的探究,不仅要探究出作者赋予该“物象”的特定“意象”之义,还要探究出由此“意象”派生出的某种道理或情感。

试以《流浪的二胡》一文为例,进行详细剖析。

一、概括物象特点,把握内涵

哲理散文中,作者仅截取物象某个层面进行个性化的叙述或描写,一定有其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为后文阐发哲理或抒发情感作准备。

《流浪的二胡》一文,作者选取“二胡”这个物象哪些特点来写,是“二胡”特点的全部吗?就“二胡”的特点来看,可以从科学属性上列举出其物质构成等,也可以从艺术属性上列举其审美效果等,还可以从社会属性角度讲述其功能意义等。阅读该文,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二胡,具有“之于江南”的地域性、“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的社会性和“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的时代性等特点,显然,作者是从社会属性这一角度述说的。为什么要选取这一角度,目的何在?阅读后不难懂得,作者正是借助这一社会属性作为触点,才引发出深刻的社会学层面意义的思考。

总体来说,哲理散文的物象意义,作者一般都是选取该物象众多意义中某一层面进行阐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这“一瓢”,又多是该物象一些社会学层面的意义。

二、洞悉物象机缘,捕捉意象拐点

既然哲理散文的写作本意不在于着重向读者介绍物象的社会属性,而是借此传达深层次的人生命题或社会思考,那么,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等,其由“物象”到“意象”的转变就一定有某种机缘。换句话说,一定是某种现象或某个动因才引发了作者进入一个新的思考空间,这个“拐点”,学生应该善于捕捉并予以深究。

《流浪的二胡》一文,前几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它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即便这些特点中,已有作者想表达的部分社会学层面意义。但细读全文,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只在此。接下来作者在述说“二胡和二胡的演奏者”今天的遭遇和命运,尤其是选文的第六段,按照时间的顺序强调了一种现象——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这是全文的拐点。也正是这个拐点,才使作者的思考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分析哲理散文,不难发现,多数文章都会有类似的相关内容,或回顾历史遭遇,或感叹当下状态,等等。其实,细究起来,正是这些直接进入作者眼帘的现象或信息,成为导火索,才引爆作者后面的感触与思考这颗理性炸弹的。

三、借助思维层次,多角度思考探究

基于前面的分析,对作者赋予物象的内涵及深刻思考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就应思考:怎样做到全面、正确、深入地把握哲理散文的深刻意蕴?

针对哲理散文的行文特点,可以大致明确这样一种思考路径:“物象”意义上的主体是怎样的?“意象”意义上的主体是怎样的?社会意义上的客体怎样?应该怎样?

物象意义上的主体——二胡的命运如何,说明了什么?“意象”意义上的主体——二胡代表了社会上怎样的一类人,他们怎么样?社会意义上的客体——人们是怎样对待或关注如二胡一样的人?读者应该有怎样的感悟?

根据以上思考,大致可以探究出《流浪的二胡》一文的深刻意义:对如二胡般卑微的生命在特定时代饱尝的人间辛酸和他们对待苦难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坚忍态度的同情。

此外,对于哲理散文内在意蕴的解读和探究,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行文中的表达技巧。一般而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比、类比、联想、象征等表现方法,在哲理散文中的使用很常见,尤其是借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的象征手法,更是常见。

猜你喜欢
哲理物象意蕴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