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峰
学生在作古诗词鉴赏题时,因受个人鉴赏水平的限制以及以往练习训练的影响,容易思维固化,形成路径依赖。再加上考试时间有限,心理紧张,对诗词的把握流于表面,导致失分较多。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语言鉴赏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两种类型的题上。现在以两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谈一谈刻板印象对做题的负面影响,以及立足文本,把握细节来应对的方法。
一、语言鉴赏类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指出并分析。
按照一般的做题习惯,学生一看诗歌题目,雨过山村,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就会自然而然想到:细雨山村,诗人路过,如有好景,必生喜爱之情,向往之意。再看正文——细雨引鸡鸣,茅舍一两间,修竹映清溪,山路板桥斜。环境清幽静美,风景如画。再加上尾句“闲着中庭栀子花”,往往忙下定论:“闲”是诗眼,描绘了山村环境幽美,景致和谐,表达了诗人对安闲淳朴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其实不然,这完全被诗歌的表面字眼所迷惑,思维固化,形成刻板效应。没有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院落当中盛开的栀子花会“闲”?
花(树、植物)的“闲”是指什么?
花(树、植物)的“闲”是开的美丽长的旺盛却无人欣赏无人品味。
人哪去了?
第三句“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注意诗中交代冒雨去浴蚕,妇与姑相伴。妇与姑皆是女人,男人呢?
女人尚且冒雨浴蚕,男人恐怕早已牛耕锄田去了。这个诗眼“闲”字是诗人用衬托的手法以花之“闲”衬托人之“忙”。抓住第三句相唤浴蚕这一细节,答案中就能少一点士大夫式的悠闲,多一点农家无闲月的“闲”。
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类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 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考生答案偏颇,要点不全。
学生一看诗的题目“步入衡山”,条件反射,又是一首与大自然山水相关的诗,往往调起先前的知识储备,认为无非是写一些湖光山色,描绘山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抒发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之情。再结合诗中字词:孱孱小溪,浓浓绿荫,幽幽小亭,丝丝细雨,漫山竹笋,一声鸡鸣。尾联又有“闲身信马蹄”的字眼,很容易得出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向往之类的答案。这样的答案不能说不对,只是要点不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还是思维固化的老毛病,没有抓住细节,造成误读全诗。这个细节就是“更无骑吹喧相逐”。“骑吹”是指出行时前呼后拥、鼓角相迎,是古代官员才能得到的待遇。“更无”二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拍马溜须,阿谀奉承,到处都是污浊肮脏的官场的厌恶。正是官场的喧嚣才映衬出前六句自然风光的宁静之美。正是因为对官场的喧嚣有了厌恶之意,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才有了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才使全诗的情感和谐统一。而思维固化,让考生忽视文本,忽视细节,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思维固化形成刻板印象,让学生把人和作品类型化、脸谱化。误以为苏东坡的词都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却不知他有“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的柔情;只知道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情,不了解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心。只有立足文本,抓住细节,才能全面答题,不留疏漏,决胜于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