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通用规范汉字表》异体字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2015-02-25 11:37:23杜丽荣邵文利
学术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异体字大词典义项

○杜丽荣,邵文利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国务院2013年6月5日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1〕(下简称《字表》)是一个整合、完善多个原有汉字规范的综合性国家汉字标准,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规范。异体字整理是《字表》研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字表》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下简称《一异表》)所收全部异体字进行了较为审慎的重新整理,确认了《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字表、文件对26个原异体字的调整,另外又收录了《一异表》中的45个异体字,将上述两项中的29字恢复为规范字,对其余42字分化其用途,以诠注的方式说明使用范围,使之在特定用法上成为规范字。总的看,《字表》在《一异表》发布以来诸多调整的基础上对其所收异体字进行重新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字表》的异体字整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字表》沿袭了《一异表》的某些做法,将个别完全不具备异体字条件的字组确定为异体关系,对社会用字具有误导作用。另外,《字表》的异体字整理范围只限于《一异表》已整理字,置很多客观存在的表外异体字于不顾,有回避问题之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字表》沿袭《一异表》的某些不正确做法,将个别完全不具备异体字条件的字确定为异体字,主要表现在《字表》所附《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下简称《对照表》)上。《对照表·说明》指出:“本表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进行了调整,收录了794组共计1023个异体字。”〔2〕这就等于确定了该1023字与其所对应规范字的异体关系。但实则不然,这794组异体字中有十余组字是完全不具备异体字条件的。现以当今最具权威性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辞书《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下简称《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以及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等为参照,择要列举如下:

如《字表》第1230字“券”,《对照表》列有异体字“劵”。〔3〕《大字典》“券”字列有两个音项,其读quàn时的义项为:①古代用于买卖或债务的契据。②凭证;信物。③票证。④证据;保证。⑤分(fèn)。读xuàn(又读quàn)时义为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又叫“拱券”。〔4〕“劵”则只有juàn一个音项,其义项为:①疲劳。后作“倦”。②止。〔5〕《大词典》“券”亦列二音,然分立字目。其“券1”音quàn,义项为:①契据。②指币钞。③契合。④状写,描摹。⑤比喻事情可以成功的保证。“券2”音xuàn(又读quàn),义项为:①房屋、桥梁等建筑中砌成中隆下垂的弧状部分。②方言。用身子撞,撑。〔6〕“劵”只juàn一音,释为“‘倦’的古字。”〔7〕

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的《汉语词典》是黎锦熙先生主持的原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所编1947年版《国语辞典》的删节本,该词典较好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用字情况和汉字规范情况;《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下简称《现汉》)则集中反映了当前的汉语汉字规范情况。《汉语词典》〔8〕和《现汉》〔9〕均只收“券”字,并未将“劵”附列为“券”的异体字。

查“券”、“劵”二字古即有别,《说文·刀部》:“券,契也。从刀,龹声。”〔10〕又《力部》:“劵,劳也。从力,卷省声。”徐铉校注:“今俗作倦,义同。”〔11〕“券”字上古溪母元部去声,〔12〕中古溪母願韵去声,《广韵·願韵》去願切;〔13〕“劵”字上古群母元部去声,〔14〕中古群母線韵去声,《广韵·線韵》渠卷切。〔15〕二字音形义俱异,实非异体字。梅膺祚《字汇·刀部》“券”字下辨曰:“券……下从刀,不从力,与劵字不同。劵,古倦字,下从力。”〔16〕《力部》“劵”字下亦辨曰:“劵……与券字异,券下从刀。”〔17〕

为进一步摸清“券”、“劵”二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利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了全文检索,结果发现:前者“券”字有91条用例,而“劵”字为 0条。〔18〕后者“券”字用例高达35782条59658次,“劵”字用例14条20次,这些“劵”字均同“券”,用为契据义。〔19〕然而问题是这14条用例中“券”、“劵”常同条互见,如第7条“(四)、有价证劵债券的实现”、第14条“劵商损失很大,怎麽办,劵商就会对这些国债进行炒作。券商的钱用的是股民的钱……”。第7条在一句话中“证劵”用“劵”,“债券”用“券”;第14条先是两个“劵商”,接着又是一个“券商”。况且此中数字序号“(四)”后再加顿号,简体字中杂糅繁体字“麽”,行文极不规范,其语料出处可疑。这些语料多无法查明出处,是源于文章著作还是网上的材料不得而知,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简介中指出:“CCL语料库仅供语言研究参考之用。语料本身的正确性需要您自己加以核实。”〔20〕可见据此难以证明“券”、“劵”为异体关系。我们认为,以“劵”为“券”之异体,当系形近而讹。

再如《字表》第4677字“谄”,《对照表》列有异体字“謟”。〔21〕《大字典》“谄(諂)”音 chǎn,义为奉承;献媚。〔22〕“謟”则读 tāo,其义项为:①可疑。②超越本分。③隐瞒。〔23〕《大词典》“谄(諂)”亦音 chǎn,义项为:①奉承;献媚。②见“谄头”。〔24〕(“谄头”即孱头。懦弱不中用的人)〔25〕“謟”音 tāo,其义项为:①疑惑。②僭差。③诞妄。④隐讳。〔26〕《汉语词典》亦“谄(諂)”、“謟”俱收,“谄”以注音字母注chǎn音,释为“谓逢迎要结”,字目后括注一个异体字“讇”。〔27〕“謟”则以注音字母注 tāo音,释为“疑也”。〔28〕《现汉》只收“谄”字,未收“謟”字亦未将其附列为“谄”之异体。〔29〕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30〕和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31〕均只检索到“谄”字而检索不到“謟”字。

查“谄”、“謟”二字古亦有别,《说文·言部》:“讇,谀也。从言,阎声。谄(諂),讇或省。”〔32〕《尔雅·释诂下》:“謟,疑也。”〔33〕“谄”字上古透母谈部上声,〔34〕中古彻母琰韵上声,《广韵·琰韵》丑琰切;〔35〕“謟”字上古透母幽部平声,〔36〕中古透母豪韵平声,《广韵·豪韵》土刀切。〔37〕二字音义全然无关,亦非异体字。梅膺祚《字汇·言部》“謟”字下辨曰:“謟……从舀,……与谄谀字不同。”〔38〕故以“謟”为“谄”之异体,亦属形近而讹。

另如《字表》第1508字“咱”,《对照表》列有异体字“倃”、“”。〔39〕《大字典》“咱”列有四个音项,其读zá时的义项为:①代词。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②语气词。1.用在祈使句末,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2.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要做什么的语气。读zán时的义项为:①代词。我们(包括听话人在内)。②方言。我。③助词。用于人称代词后(多见于词曲)。读zǎ时义为“怎”。读轻声 zɑn时为方言,一般认为是“早晚”两字合音。〔40〕“倃”只有 jiù 一音,义为“毁谤”。〔41〕“”则音 ǒu,同“呕”。〔42〕《大词典》只收“咱”,未收“倃”、“”二字。〔43〕《汉语词典》〔44〕和《现汉》〔45〕亦均只收“咱”字,未将“倃”、“”附列为异体字。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46〕和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47〕均只能检索到“咱”而检索不到“倃”、“”。

《一异表》的研制受时代历史条件的限制,收录了一些完全不具备异体字条件的讹误“异体字”,其中既有形近而讹,又有同音而讹、音近而讹、同源而讹,甚至有形音义俱无关联而讹为异体者。〔60〕从《对照表》所收异体字看,《字表》对《一异表》中这些讹误的甄别是很不够的。《字表》是当今最新汉字规范标准,今后字典辞书的编制与修订必然要以它为准;依据《对照表》,新编或修订的字典辞书“券”字后就要括注出异体字“劵”,“谄”字后就要括注出异体字“謟”,“咱”字后就要括注出异体字“倃”、“”,这样以讹传讹,必然会对社会用字造成误导。

异体字整理工作与古老的汉字相生相伴,一起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先是于1955年12月发布了《一异表》;1956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又编制了《第二批异体字整理表》(初稿);1965年1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异体字整理组又编制了《异体字整理表》(修订稿);1976年12月1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组再编制了《第二次异体字整理表》(征求意见稿)。虽然《一异表》后的这三个字表国家有关部门均未正式发布,但这些工作充分反映了建国以来汉字异体字整理工作的与时俱进。2001年4月,《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前身《规范汉字表》研制工作启动,《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的整理工作同时展开;2002年5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江西井冈山召开了异体字问题学术研讨会,为《规范汉字表》进一步整理异体字进行学术准备;2005年2月,《规范汉字表》课题组组长张书岩研究员发表了《〈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的确定》,论述了异体字的定义、《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的处理原则,介绍了《规范汉字表》对《一异表》的处理意见;〔61〕2009年8月,《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6月5日,《通用规范汉字表》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异体字整理工作贯穿于上述各个阶段,但在各阶段的主导思想、整理原则和整理方法却不尽相同。研制于建国初期的《一异表》,主要目的是在汉字“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之前精简汉字字数以方便当前使用,因此整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从俗从简而忽略了从“正”,整理范围局限于铸字铜模,整理方法则采用单一的取舍法,以致《一异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62〕《字表》为保持规范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其异体字整理工作在《一异表》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完全正确的。然其整理对象只限于《一异表》已整理字,置很多客观存在的表外异体字于不顾,这就有违于科学性原则了,有回避问题之嫌。下面我们仍以《大字典》《大词典》以及相关语料库等为参照,择要列举于下:

如《字表》第4005字“炖”〔63〕不见于《对照表》,这就等于说“炖”字既无繁体亦无异体。但实际上它在现代与“燉”音义全同,当为异体关系。《大字典》“炖”列有两个音项,其读tún时的义项为:①有风而火盛貌。②赤色。读dùn时的义项为:①把食物煨煮熟烂。②把食物用碗盛着,放在水里加热。〔64〕“燉”亦两个音项,其读 tún(又读 dūn)〔65〕时的义项为:①火盛貌。②火色。读 dùn 时的释义为:同“炖”。把食物煨煮烂熟。〔66〕据《大字典》,虽二字的释义不尽相同,但结合书证及词例看,二字确为音义全同的异体字。《大词典》“炖”亦列二音,分立字目。其“炖1”音tún,风火炽盛貌。“炖2”音dùn,义项为:①加水用文火煮使熟烂。②把东西盛在碗里,再把碗放在水里加热。〔67〕“燉”则列四音项,皆分立字目。其“燉1”音tún,火光。“燉2”音dùn,义项为:①一种烹饪方法。加水用文火煮烂。②隔水加热。③烧(水)。“燉3”音 tūn,通“暾”。暖。“燉4”音 dūn,“燉煌”同“敦煌”。〔68〕据《大词典》,二字之第一音项,“燉”字之三、四音项皆为古代用法,在讨论现代音义时可以忽略;二字之第二音项虽释义亦不尽相同,但“燉”之义项③“烧(水)”系文中灵活义,完全可并入义项①②,故亦可定二字在现代为音义全同之异体字。《汉语词典》“燉”以注音字母注dùn音,其义项为:①隔汤煮物,如燉肉。②器内盛水或汁液等,置炉上使温之谓,如燉酒、燉药。“炖”亦以注音字母注 dùn音,释曰:同燉○一(○一当作①)。〔69〕据《汉语词典》,民国时期“燉”可包孕“炖”。然据语料库等核查,二字当音义全同。《现汉》则以“炖”为单字条目,“燉”作为异体字附列其后。只标注dùn音,其释义为:〔动〕①烹调方法,加水烧开后用文火久煮使烂熟(多用于肉类)。②把东西盛在碗里,再把碗放在水里加热。〔70〕可见《现汉》亦认为二字为音义全同之异体字。

再看二字在语料库中的检索情况。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炖”有38条用例,“燉”有2条用例;〔71〕在北京大学 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炖”有1784条用例,“燉”有15条(18处)用例。〔72〕各例均为现代常见用法,此亦可证“炖”、“燉”在现代为音义全同之异体字。

另看其古代用法。“炖”、“燉”二字均不见于《说文》,《方言·卷十三》:“炖,赫也。”郭璞注:“皆火盛炽之貌”。〔73〕《玉篇·火部》:“炖,风与火也。赤色也。”〔74〕《集韵·魂韵》:“炖,风而火盛皃。”〔75〕又“炖,火盛皃。”〔76〕又《混韵》:“炖,火盛皃。”〔77〕《玉篇·火部》:“燉,火盛皃。”〔78〕《广韵·魂韵》:“燉,火色。”〔79〕又:“燉,火炽。又燉煌郡。燉,火煌盛也。”〔80〕“炖”字中古定母(又透母)魂韵平声,〔81〕《集韵·魂韵》他昆切(透母,今音 tūn)又徒浑切(定母,今音tún);〔82〕又定母混韵上声,《集韵·混韵》杜本切(今音 dùn)。〔83〕“燉”字中古亦定母(又透母)魂韵平声,〔84〕《广韵·魂韵》他昆切(透母,今音 tūn)又徒浑切(定母,今音tún);〔85〕又定母混韵上声(或定母慁韵去声),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将其附列于徒损切、徒困切(今俱读 dùn)之下。〔86〕

从古代用法看,二字中古即同音,在平声音项下意义亦完全相同。其仄声音项本亦同平声义,至近代方产生炖煮义。至于“燉”通“暾”,系通假义;“燉煌”同“敦煌”,系古代之异形复音词。二者皆为“燉”之特殊用法,其存在不会改变“炖”、“燉”二字古今音义全同的基本事实。

再如《字表》第165字“为”,《对照表》中无异体字。〔87〕其实“为”的繁体“爲”有一个很常见的异体字“為”。《大字典》“为”的释义极简:“‘爲’的简化字。”〔88〕“爲”字下详释音义,列有两个音项。其读 wéi时的义项有:①制作;创作。②治理。……(计24个,余略)。读wèi时的义项有:①佑助;帮助。②副词。将。……(计4个,余略)。〔89〕“為”的释义亦十分简单:“同‘爲’。《玉篇·爪部》:‘爲,俗作為。’按:今‘為’字通行。”〔90〕《大词典》“为”的释义同《大字典》:“‘爲’的简化字。”〔91〕“爲”字下亦列二音,分立字目。其“爲1”音 wéi,义项有:①做;干。②造作;制作。……(计34个,余略)。“爲2”音 wèi,义项为:①帮助。②介词。……(计5个,余略)。各音项下均括注简化字“为”。〔92〕“為”的释义更简单:“同‘爲’。”〔93〕可见《大字典》《大词典》均认为“为”、“爲”、“為”音义完全相同。《汉语词典》以“爲”为字目,以注音字母注wéi、wèi二音,按音序分列两处,两处“爲”下均括注“為”、“为”二字。〔94〕《现汉》则以“为”为单字条目,其 wéi音之“为1”“为2”“为3”“为4”、〔95〕wèi音之“为”下均括注“爲”“為”二字,〔96〕可见《汉语词典》《现汉》亦认为“为”、“爲”、“為”音义完全相同。

再看“为”、“爲”、“為”三字在语料库中的检索情况。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为”有29265条用例,“爲”、“為”均为0条;〔97〕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为”有1794035条用例,“爲”有29条,“為”有233条,各例皆为常见用法。〔98〕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主要为规范简体字语料,故不见“爲”、“為”二字;而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有繁体字语料,故三字均可检索到。且从北京大学语料库可见,“為”虽为“爲”之后起俗字,然使用频率却高于“爲”。此亦可证《大字典》“為”字下按语“今‘為’字通行”是可信的。

另看其古代用法。“爲”字见于甲骨文、金文,《说文·爪部》:“爲,母猴也。”〔99〕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据甲骨文字形案曰:“(爲)从爪,从象,绝不见母猴之状,卜辞作手牵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劳。”〔100〕罗说是,故其本义当为做、干。“為”字后出,《玉篇·爪部》:“《尔雅》曰:‘造、作,爲也。’俗作為。”〔101〕《广韵·支韵》:“為,俗(爲)。”〔102〕“为”系草书楷化字形,汉代居延简、敦煌简中即大量出现,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亦收录了“为”字。〔103〕查“爲”字上古匣母歌部平声,〔104〕“爲”、“為”中古均云母(喻三)支韵平声又云母(喻三)寘韵去声,《广韵·支韵》薳支切(今音wéi),〔105〕又《寘韵》于伪切(今音 wèi),〔106〕可见“为”、“爲”、“為”自古至今音义完全相同。

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古代常用字后来字形分化,分化字分走了古本字的部分音义。在这部分音项义项上,后起分化字和古本字实存在异体关系。由于《一异表》对这类字处理不一,或视为异体字,或未予沟通关系;而《字表》有时不加甄别地承袭《一异表》,同样容易造成混乱。如《字表》第847字“间”,《对照表》收繁体字“間”,无异体字;而第846字“闲”,《对照表》收繁体字“閑”,又收异体字“閒”。〔107〕按“閒”本义为缝隙,空隙,《说文·门部》:“閒,隟(隙)也。”〔108〕音 jiàn。引申为间隔、隔阂、间杂、间谍等义,皆读 jiàn。又引申为中间、量词间等义,音jiān。还引申为空闲、空阔宽大等义,音xián。一个“閒”字记录多音多义,容易发生混淆,于是字形分化,用后起的“間”字记录jiān音、jiàn音诸义,后简化为“间”。xián音诸义仍由“閒”字记录。“閑”的本义为木栅栏,《说文·门部》:“閑,闌也。”〔109〕音 xián。因其与记录闲暇的“閒”同音,古常通“閒”,表闲暇、空闲义。后《一异表》将借字“閑”确定为选用字,将本字“閒”作为异体字淘汰。简化汉字时亦将错就错,闲暇、空闲义未据本字“閒”简化,而据借字“閑”简化为“闲”,并成为规范字。《字表》因循《一异表》,以“闲”为规范字,在《对照表》中收繁体字“閑”和异体字“閒”。由于《一异表》只将“閑(闲)”、“閒”视为异体而未将“間(间)”、“閒”同样处理为异体关系,所以前些年计算机繁简转换时常将本当转换为“间”的“閒”径转为“闲”,以致某些著名高校编印的《古代汉语》教材都将清代朴学大师孙诒让的《墨子閒(间)诂》印成了《墨子闲诂》。据孙诒让《墨子閒诂·自序》:“閒者,发其疑啎;诂者,正其训释。”〔110〕可知此“閒”与“闲”字了不相涉。按此“閒”实取义于“间杂”,“閒诂”就是夹注,即哪儿有问题就在哪儿作注。可见此“閒”当简作“间(jiàn)”。而编印者将“閒诂”简作“闲诂”,成了闲暇无事而作诂,大乖原义。查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閒”有2条用例,其中1例用同“間(间)”;〔111〕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閒”有52条用例,其中用同“間(间)”者16例。〔112〕《大字典》〔113〕、《大词典》〔114〕、《汉语词典》〔115〕和《现汉》〔116〕均已沟通了“间(間)”、“閒”二字的异体关系,今《字表》反倒不加甄别地因袭《一异表》,实属不当。

《一异表》是《字表》公布前新中国汉字异体字整理方面的惟一标准,几十年来在精简汉字字数和规范汉字形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一异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在《一异表》发布已近60年,社会语言生活、关涉语言文字的科学技术和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需求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字表》作为国家最新汉字规范标准,其异体字整理仅仅在《一异表》的基础上甄别取舍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这种甄别取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建议,对于《字表》所附《对照表》中的“券”与“劵”、“谄”与“謟”、“咱”与“倃”“”等非异体字,应重新甄别审视,尽快予以删除,以免对社会用字造成误导,给古籍阅读和两岸四地的交际交流带来干扰。对于《一异表》尚未收录,而现代社会用字中又确实存在的异体字,如“炖”与“燉”、“为(爲)”与“為”、“间(間)”与“閒”等,应尽快整理,在《字表》所附《对照表》中予以补充。

异体字问题错综复杂,异体字整理工作任重道远。《字表》的异体字整理工作除上述问题外,还有将某些交叉“异体字”、异体字包孕选用字的包孕异体字混同于一般异体字等情况。对此,我们将另文详述。

注释:

〔1〕据《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公布时间为2013年6月5日,但其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实际公布时间为2013年8月19日。

〔2〕〔3〕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90、108页。

〔4〕〔5〕〔22〕〔23〕〔40〕〔41〕〔42〕〔48〕〔54〕〔58〕〔64〕〔66〕〔81〕〔84〕〔88〕〔89〕〔90〕〔100〕〔113〕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364、403、4252、4270、667、219、695、667、667、695、2348、2396、2348、2396、50、2181-2183、2355、2181、4364-4365页。本文例字分析引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时主要用其注音、释义,词例及书证一般从略。下引《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同此。

〔6〕〔7〕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第648、787页。

〔8〕〔27〕〔28〕〔44〕〔69〕〔94〕〔115〕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604,806,209,978、988,202,1207、1211,511、516-517页。

〔9〕〔29〕〔45〕〔70〕〔95〕〔96〕〔1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79、1477,143,1617、1621-1622,332,1351,1358,629、637页。

〔10〕〔11〕〔32〕〔50〕〔99〕〔108〕〔109〕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92、292、54、167、63、248、248页。

〔12〕〔34〕〔104〕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9、13、134-135页。

〔13〕〔15〕〔35〕〔37〕〔57〕〔79〕〔85〕〔102〕〔105〕〔106〕陈彭年等:《广韵》(《宋本广韵》),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张氏泽存堂本,1982年,第377、390、314-315、136、303、99、99、22、21-22、326页。

〔14〕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98页。

〔16〕〔17〕〔38〕〔49〕〔55〕梅膺祚:《字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第54、57、455、74、74页。

〔18〕〔30〕〔46〕〔71〕〔97〕〔111〕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见 http://www.cncorpus.org/CCindex.aspx。

〔19〕〔20〕〔31〕〔47〕〔72〕〔98〕〔112〕北京大学 CCL 现代汉语语料库,见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21〕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147页。

〔24〕〔25〕〔2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314、316、383页。

〔33〕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75页。

〔36〕〔56〕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56、181页。

〔39〕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112页。

〔4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第329页。

〔51〕〔73〕钱绎:《方言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28、726-727页。

〔52〕〔59〕〔75〕〔76〕〔77〕〔82〕〔83〕丁度等:《集韵》,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扬州使院重刻本,1983年,第904、904、295、296、764、295-296、764页。

〔53〕〔86〕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167页。

〔60〕邵文利:《〈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前410组字的测查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

〔61〕张书岩:《〈规范汉字表〉对异体字的确定》,《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

〔62〕邵文利:《〈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

〔63〕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46页。

〔65〕此据《大字典》,dūn 实当为 tūn。

〔67〕〔68〕〔9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七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第36、262、58页。

〔74〕〔78〕〔101〕顾野王:《玉篇》(《宋本玉篇》),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张氏泽存堂本,1983年,第392、393、128页。

〔80〕陈彭年等:《广韵》(《钜宋广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第72页。“火煌盛也”《宋本广韵》作“大煌盛也”,盖误。此据《钜宋广韵》。

〔87〕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93页。

〔9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693页。

〔9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六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1105-1107页。

〔103〕张书岩、王铁琨、李青梅、安宁:《简化字溯源》,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107〕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103页。

〔110〕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本(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5页。

〔11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73-74页。

猜你喜欢
异体字大词典义项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30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西夏研究(2016年1期)2016-07-19 10:09:11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7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 09:08:17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