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辩护
——评沙夫的《历史与真理》

2015-02-25 18:21:58马建青
学术交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主观因素实证主义认识论

马建青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著作评介·

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辩护
——评沙夫的《历史与真理》

马建青

20世纪60、70年代,面对波兰的不少学者用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重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倾向,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沙夫挺身而出,一方面批判各式历史认识论,另一方面澄清马克思主义历史真理观,成果便是于1970年完成的《历史与真理》一书。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此书是一笔精神财富。

首先,此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提供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虽然认识论内容并不少见,但历史认识论却未有专题、未成系统,只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窥见一斑。在那里,他们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虚假意识、意识形态等认识论问题,却未直接提到历史真理。本身状况如此,若遇主观主义、历史主义、实证主义之流,难免会无力招架。此书是基于认识论前提的反思,通过对各历史认识的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批判了影响甚大的实证主义和现代主义,并在“分析的历史哲学”的理论逻辑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回答诸如历史真理如何与阶级立场相一致、历史认识的制约性缘何不会导向相对主义等经典的认识论问题。

其次,此书透过马克思主义审视了各种历史认识论,为人们正确评价这些思潮提供了参考尺度。19世纪末,分析的历史哲学兴起,它致力于历史认识的批判性分析,尤以实证主义和现代主义为典型。尽管各流派抓住了历史认识的某个方面,并作出了坚实的论证,但仍不免片面。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急需批判实证主义和现代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辩护。若要批判,便要抓住根本,而认识论的根本无疑是认识论前提。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沙夫从认识论反思开始,将以兰克所提出的“如实直书”为口号的实证主义的认识模式归结为机械反映论,批判其忽视了历史认识形成中的主观因素。又将以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口号的现代主义的认识模式归结为能动的唯心主义,批判其夸大人的能动性,最终走向了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后兴起的知识社会学虽更强调历史认识的社会制约性,但未能理解主客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向了相对主义。

再次,此书所提的“历史认识具有特殊性”思想仍值得我们深思。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否具有同一性是一个古老的议题,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伦理学与宇宙论的对扬。沙夫继承了二者具有差异性的观念。可以说,该书立论的隐性前提便是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差异的肯定。在沙夫看来,社会、历史既与社会存在相关,也与人的活动相关,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对象的此种特殊性规定了历史认识自有其法则,换言之,历史认识应充分观照并肯定历史认识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及其在历史中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辩证关系,若遵照自然科学的演绎法则解释历史现象或事件注定会失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绝非只是唯物的,同时也是辩证的,进而肯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绝非只是“实证的”,同时也是“哲学的”,忽视任何一方都注定会肢解马克思主义。

然而,这部辩护之作,虽然批判锋芒毕露,正面论说却稍显不足,或许这正是批判性作品的通病。事实上,我们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给予更加详细的阐释。然而在此书中,对诸多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问题要么一笔带过,要么不作论述。此外,沙夫虽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展开论证,但采用的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理论逻辑。后者与前者无论在学说性质还是在致思理路上都有不小的差别,以后者来解读前者是否合适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徐雪野〕〔特约编辑:杜红艳〕

猜你喜欢
主观因素实证主义认识论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32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30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可废止性与法律实证主义
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
浅析文学风格的形成
青春岁月(2015年18期)2015-10-12 12:40:05
国家投资项目投资超概算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