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属性和价值模式

2015-02-25 18:21:58王大春
学术交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现代化特色

王大春,高 军

(1.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工程学院团委,哈尔滨 150001)

政治学研究

试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属性和价值模式

王大春1,2,高 军1

(1.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工程学院团委,哈尔滨 150001)

伴随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理论的不断演化,发端于西方的国家治理理论逐渐进入中国语境,在中国这块特殊土壤上不断被改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具有丰富中国元素的理论范畴,亟需理论界对其进行宏观性的分析。从内涵、本质特性、政治属性、价值体系支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理论命题,可得出以下结论:核心要义上要把握它的制度本质和政治属性;建构路径上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向指引上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内涵;制度模式;价值体系;国家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创新在于,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对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稳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治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厘清几个问题:其内涵和属性是什么?如何解决制度模式选择问题?如何把握价值体系建构问题?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一、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本质属性

国家治理理论发端于西方。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掌握和理解这一新概念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的基础上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涵义,同时把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政治属性。

1.制度属性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本质属性。在西方政治理论语境中,治理概念主要用来区别“统治”一词,以彰显西方一直倡导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詹姆斯·罗西瑙认为,治理活动是由各个政治主体和社会主体共同完成的,这些主体之间预先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各个主体在这种规则的制约下,对社会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1]罗伯特·罗茨认为,治理蕴含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它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方式,这种“新”体现在国家各种暴力机关在其中发挥着最小的作用,公众的权利得到最大化的彰显。这种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也可称为“善治的管理”[2]。“治理”概念进入中国语境后,其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毛寿龙认为,“治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方式”,“治理”语境中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和开放政府”[3]。在俞可平看来,我国政府治理的基本含义与西方稍有不同,它是指相应主体运用权威来维持既定社会范围内的政治秩序和公共秩序,其目的在于借助于一定的制度关系,权力在这种制度关系中对公民发挥着引导、控制和规范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4]从上可知,中外学者对“治理”一词的界定侧重于从管理理念和统制理念的视角来进行。但在我们看来,国家治理体系固然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密切相关,但其本质是国家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得到规范执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5]105治理过程就是对国家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运用和不断执行的过程,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不断建立健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在中国的语境下,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规范的总称。这些制度规范包括这几个层面:一是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基本政治制度,如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三是法律体系,即以宪法为根本法,其他诸多法律部门共同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五是在以上基本制度基础之上建立的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具体体制。[6]这些制度规范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相互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治国理政的依据。同理,理解治理能力也要结合制度这个范畴,治理能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依据和遵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它内在地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国家公职人员正确理解、严格遵守、灵活运用各种制度的能力;二是国家公职人员在遵从各项制度的前提下在内部进行科学决策、改革创新、沟通协调的能力;三是国家公职人员在遵从各项制度的前提下在外部进行依法治理、民主协商、公共服务、动员整合、风险化解的能力。[7]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缺一项都不能有效治理国家。因为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一方面要靠制度体系发挥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使治理国家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当然,也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世界各国的治理体系呈现千差万别的特点,他们的治理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政治属性。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理解,“治理”是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体现了一种工具性价值,毕竟任何国家和政府都必须具有“治理”能力,且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执政党的执政绩效,影响其执政形象。但是这种“治理”能力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执政的政党在特定的社会制度背景下为了完成自身肩负的执政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表现出来的政治属性十分鲜明。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属性和政治特色,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层面: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前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8],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不是一句空话。一方面,党在中国的国家治理进程中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失去了党的领导,国家治理的方向、性质便会发生变化,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制度等政治方向和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党领导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其次,中国的国家治理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前提下的治理。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制度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基本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前提下的中国治理现代化,一旦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制度模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性问题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可和信赖,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1.建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框架。国家治理包含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方略、外在环境等诸多组成要素,每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和指向各有不同,不同要素的不同设定及相互组合,衍生出不同性质和不同内容的国家治理制度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可以理解为国家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因此,如果限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中国特色则非常鲜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包括处于执政地位的执政党的现代化、发挥着管理职责的各级政府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现代化,社会公共领域治理中的社会组织现代化以及个人生活领域的个体的现代化等;二是治理目标的现代化,包括增进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实现政治民主、文化活跃、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有机内在统一,各种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被破除,社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等;三是国家治理方略的现代化,包括国家制度的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的现代化、市场制度层面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社会制度层面的社会组织自治机制的现代化以及个人治理层面的社会个体的现代化等。

2.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础。如果从认识论的要求出发,还必须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发展时空要件、发展中传统因素的变迁等视角来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属性和政治属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忽略: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学说和治理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巴黎公社治理实践的时间尽管比较短,且最终走向了失败,但其对如何进行国家治理进行了深刻总结,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二是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中的国家治理学说和治理实践。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如追求天人和谐和人法自然的治理逻辑,坚持治理制度和治理文化的高度统一,实现政府和基层社会的有效互补,等等。对这些传统治理理论和经验的反思和总结、继承和创新,对于保持中华文化基因、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智慧,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丰富治理经验。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既不能将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也不能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其实,无论是局部执政还是全面执政,无论处在哪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谋取形成良好的治理局面而不懈努力,其探索精神、治理成效不容否定和怀疑。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建设土壤、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些基础元素的支撑,便不能完整认识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

3.坚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是对九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国家治理实践和治理成果的肯定。“三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思想动力,道路自信是路径遵循,制度自信是重要保障,三者内在有机统一。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项基本准则,使之成为改造现实和批判现实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这种自信又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前进方向和通行规则,否则,道路就会迷失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成功治理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无疑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定力与坚定信心。当前,一些人妄言,中国囯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要向西方的政治模式和政治制度取经,比如轮流执政、三权鼎立、“军队非党化”等都可以拿来使用,并以此为政治参照系对我国政治制度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来看待我国的政治制度模式问题。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决定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哪怕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政治制度模式有千般优点,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的阶级本质。从辩证的眼光来看,一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出现的政治极化现象持续增强,深刻影响了西方国家的选举政治、国会运作和公共政策制定,证明了资本主义政体本身存在难以消除的制度弊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克隆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来催生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已经被证明为一个伪命题,西亚、北非、乌克兰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证明。民主政治制度不能靠简单的移植,生搬硬套他国的政治模式和政治制度不但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何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必须鲜明。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精神支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弘扬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5]1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正确合理地认识价值体系的支撑作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社会本身是一种包含多种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中介在内的价值存在。任何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实践中,都会形成一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体系。因此,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建立在现代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形而上的价值体系支撑,就不能真正建构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历史表明:只有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确立了核心价值体系,并且这种核心价值体系已经进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层面并得到广泛的认同之后,才能形成普遍遵从的制度准则,才能凝聚起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才成为一种可能;反之,一个国家如果缺乏一套被大众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出现信仰紊乱、制度失范、道德失序、人心涣散等一系列问题。可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过程中的目标指引、原则设定、制度框架、发展动力、建设合力等,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价值导向和观念遵循。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具体原则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共识和行动指南。

2.深刻认识“普世价值”的本质。在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西方国家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的险恶用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要认识到“普世价值”在理论上的虚假性。“普世价值”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普世性”,在时间坐标轴上,它适用于人类历史以来的所有时期;在空间坐标轴上,它适用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任何一个角落。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自由、民主、人权、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也是具体的,是有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的,是随着经济社会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其次,要认识普世价值本身的虚伪性。资产阶级口口声声宣扬自由、民主、人权,但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一旦触及到自身利益,就会破坏这种价值观念。列宁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批判性地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9]最后,要认识到西方鼓吹“普世价值”的险恶用心。西方国家把他们自己的那套价值观念大肆推崇为“普世价值”,把它们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其根本目的就是想借助这套意识形态话语来抹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伟大成就、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从本质上讲,“普世价值”是西方资产阶级实施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

3.积极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来看,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最优越的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就是要站在全球范围的价值共识制高点,不断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构提供必要的价值支撑与方向导引。这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5]106这为我们如何抢占价值体系制高点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要原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不断凝聚起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发挥振奋热情、激发活力的积极作用。建设具有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要理直气壮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进行深度阐释,让世界各国和人民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让国家治理实践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学习借鉴他国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实践成果,同时要面向世界把当代中国最新的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积极贡献。

[1][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2][美]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G]//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6.

[3]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2):86-92.

[4]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7-4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7]柏维春.制度自信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2014,(2):21-25.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1.

〔责任编辑:崔家善 徐雪野〕

D035

A

1000-8284(2015)06-0049-04

2015-04-22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2542363)

王大春(1977-),男,黑龙江龙江人,博士研究生,黑龙江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现代化特色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