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与日常思维的转型和重建
——评《日常思维生成论》

2015-02-25 10:05王思楠孙建茵
学术交流 2015年5期
关键词:图式现代性语境

王思楠,孙建茵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著作评介·

中国语境与日常思维的转型和重建
——评《日常思维生成论》

王思楠,孙建茵

日常生活批判与生活世界理论是学术界重要的主题。海德格尔、列菲伏尔、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众多思想家和流派都曾围绕这一理论话语展开分析。受其影响,我国的日常生活理论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最典型的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将日常生活批判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转型相结合,确立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从这一思路出发,贺苗将日常生活批判深入到思维领域,出版了专著《日常思维生成论》(以下简称《日常》)。《日常》旨在展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与生成机制,并结合我国的社会转型对日常思维与现代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日常》的论述环环相扣,由理论述及现实。首先,作者系统考察了日常思维及其基本图式;其次,阐述了日常思维生成的四个基本途径;最后,将理论引入中国现实,论述了全书的核心问题:中国的文化转型与日常思维的批判性重建。从生成论的角度对日常思维展开批判性研究,其理论根源是对传统日常思维的界定。正如作者所言:“中国语境下的生活世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赫勒所代表的观点,即将日常生活视作一个自在的和未分化的领域而加以批判和超越,只有对自在的、给定的日常生活进行改革,才能使人由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跃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成为具有创造性、自主性和人道化的个体”。由此,传统的日常思维是自在的、给定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固有的、有待超越和批判的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新的日常思维应该是创造性、自主性的个体所具有的意识和思维。

针对这种新日常思维,作者从三个方面阐明其内在规定性:第一,“自由自觉”。新的日常思维的生成是以批判传统日常思维的异化状态为基础的。《日常》指出,要用现代性的思维机制打破传统日常思维的经验图式,推动个体由传统走向现代,促成新的思维的自觉生成。第二,“定向未来”。作者借用赫勒的隐喻,用列车与车站的关系为我们展示了现代性面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气质。未来是自由的、充满希望的,预示着发展与进步。因此,现代性的思维必然是开放性的、面向未来的思维模式。而作为历史的主体,为现代列车掌舵的人应该是理性的、自由的和具有创造力的个体。人是日常生活的主体,也是思维的主体,日常思维的转变与重建需要每个个人自觉地改造自己的思维,面向未来,构建起一种自由的、平等的、以未来为定向的现代性思维方式。第三,“保持张力”。《日常》提出,新的日常思维的生成不是用一种思维方式简单取代另一种的结果,而是要在非日常思维向日常思维的转化过程中用科学、艺术、哲学等现代的非日常思维不断改变、提升、超越日常思维的世界图景和价值观念,自觉抵制日常思维的同化作用,促进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的和谐发展。保持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之间的张力对于新的日常思维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非日常思维对日常思维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抵制日常思维的同化,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反思和批判的视角。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把握日常思维生成论的线索:作者以日常生活批判为理论基础,以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的划分为理论前提,在比较日常与非日常思维的本质区别中考察了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和生成机制,最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转型的现实语境下,倡导批判和重建日常思维,生成适合中国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式,促进人自身的现代化。

日常思维生成论是日常生活领域中的一次新的理论掘进,丰富了文化哲学视域下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内容。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如何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建构更具时代感的集体思维方式?面对这些问题,《日常》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思维重建之路。

(作者王思楠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孙建茵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余明全 徐雪野〕〔特约编辑:杜红艳〕

猜你喜欢
图式现代性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跟踪导练(三)2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