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宪法顾问有贺长雄研究综述

2015-02-25 09:27
学术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制宪学界日本

李 超

(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学院,上海 201620)

民初宪法顾问有贺长雄研究综述

李 超

(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学院,上海 201620)

有贺长雄是研究近代中国宪政史绕不开的人物,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中日学界关于有贺长雄的研究成果,对有贺长雄与中日甲午战争、清末新政,以及民初制宪活动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概述,并就深入开展有贺长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有贺长雄;研究综述;宪法顾问

外国人顾问在民国初年并不鲜见,但受到重用的却寥寥无几,而日本人宪法顾问有贺长雄(1860~1921)是其中一个佼佼者。他深受袁世凯信赖,在民初政坛上拥有较大影响力,近年来,有贺长雄这个人物及其制宪思想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拟对中日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做一综述,望有助于学界关注相关课题的研究者进一步开展研究。

一、有贺长雄研究概况

(一)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

有贺长雄与近代中国有许多渊源关系,并在1913至1919年间,担任北洋政府宪法顾问,对民初制宪问题频频发表观点,颇具社会影响力,堪称是研究近代中国宪政史绕不开的一位人物。但是,该人物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早前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类著作,一般很少介绍有贺长雄,甚至存在失实的地方。①费正清等的《剑桥中华民国史》对有贺长雄只字未提,而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章开沅等编的《辛亥革命史》、李侃等的《中国近代史》、苑书义等编的《中国近代史新编》、李新等编的《中华民国史》以及李宗一的《袁世凯传》这6部著作,对有贺长雄的介绍均是寥寥数笔而已,并且前4部著作关于有贺氏于1913年针对“天坛宪草”而作《共和宪法持久策》一文的发表时间记载有误。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界才有专门研究有贺长雄的论文成果,最早的研究者是张学继先生。到目前为止,张学继共有4篇相关文章:《民初臭名昭著的〈共和宪法持久策〉》(《团结报》,1993年12月11日第2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有贺长雄》(《团结报》,1994年8月13日第2版),《论有贺长雄与民初宪政的演变》(《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以及《日本法学家有贺长雄与五大臣考察报告》(《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此外,赵大为、尚小名以及孙宏云这3位研究者,也均发表相关论文成果:赵大为作了篇题为《袁世凯的宪法顾问有贺长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1996年5月)的硕士学位论文,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有贺长雄及其〈共和宪法持久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一文;尚小明发表了《有贺长雄与民初制宪活动几件史事辨析》(《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2期)一文,孙宏云发表了《清末预备立宪中的外方因素:有贺长雄一脉》(历史研究》,2013年第5期)一文。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虽然不是以有贺氏作为直接研究对象,但也间接涉及有贺长雄及其相关思想,代表性的论著有:赖骏楠的《十九世纪的“文明”与“野蛮”——从国际法视角重新看待甲午战争》(《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第1期),陈秀武的《近代日本多版本〈万国公法〉考察》(《东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周斌的《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曾荣的《国民外交思想进入中国的历史考察》(《历史教学》,2010年第22期),郭玉富、张根生的《也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韩大元的《论日本明治宪法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影响》(《政法论坛》,2009年第3期),李细珠的《清末两次日本宪政考察与预备立宪的师日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史洪智的《日本法学博士与清末新政——以交往、舆论与制度转型为视角》(《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张敏的《论晚清幕府中的“洋人”》(《史林》,1993年第3期),张晋藩的《“变”与“不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趋向问题》(《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朱忆天的《近代日本视野下的孔教运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李启成的《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沈大明的《民国初年关于行政诉讼体制的争论》(《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王中江的《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日本的中介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钱宁峰的《“统治权”:被忽视的宪法关键词》(《中外法学》,2012年第1期),常安的《五族共和宪政实践新论》(《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章永乐的《旧邦新造:1911—1917》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章永乐的《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接续与共和宪政的困境——重审清帝逊位系列诏书》(《清史研究》,2012年第2期),高全喜的《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凌斌的《政治私约主义的正当性困境:政治宪法学批判——以〈清帝逊位诏书〉的法学解读为中心》(《清华法学》,2012年第6期),杨天宏的《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关于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等。

(二)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

日本学界关注有贺长雄要早于中国学界,大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相关论文成果发表;不过,这些论文关注的是有贺长雄在文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的思想及影响,例如:秋山ひさ的《有賀長雄の「文学論」について》(《神戸女学院大学論集》1987年12月)与源了円的《德富蘇峰と有賀長雄におけるスペンサーの社会思想の受容》(《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1978年3月)。而日本学界对有贺长雄与近代中国之渊源的关注,最早的发起人可以说是熊达云和李廷江等旅日华人学者,他们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去研究有贺长雄与近代中国法制史这一课题,发表了一些论文成果,为日后学界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先行成果。例如,熊达云的成果有《有賀長雄と民国初期の北洋政権との関係について》(《山梨学院大学法学論集》1994年6月第29号),《有賀長雄と民国初期の北洋政権における憲法制定との関係について》(《山梨学院大学法学論集》1994年9月第30号),《清末における中国憲政導入の試みに対する有賀長雄の影響と役割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学政治公法研究会编《政治公法研究》1994年第46号),《対華21箇条要求の交涉における有賀長雄について》(《山梨学院大学大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年報》2009年2月),以及《近代中国官民の日本视察》一书第五、六两章(成文堂1998年)。李廷江发表了《民国初期における日本人顧問——袁世凱と法律顧問有賀長雄》(《国際政治》1997年5月第115号)一文。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日本籍研究者针对有贺长雄进行过专门研究,其中的代表性学者是松下佐知子与曾田三郎。松下佐知子主要是从军事史的角度研究有贺长雄这个人物,代表性的论文有:《明治期における対外戦争経験と国際法解釈——有賀長雄を中心に》(《軍事史学》2009年6月),《日露戦後における満洲統治構想——有賀長雄『満洲委任統治論』の受容をめぐって》(2007年度《大阪歴史学会》大会特集号2008年1月),《日露戦争における国際法の発信——有賀長雄を起点として》(《軍事史学》2004年12月),《日露戦争期における植民地統治策——国際法学者有賀長雄の場合》(《日本史研究》2003年11月),《国際法学者の朝鮮?満州統治構想——有賀長雄の場合》(《近きに在りて》2002年12月),《清末民国初期の日本人法律顧問——有賀長雄と副島義一の憲法構想と政治行動を中心として》(《史学雑誌》2001年9月),《中国における「国家」の形成——有賀長雄の構想》(《日本歴史》2003年10月),以及《一九○○年前後における法学者有賀長雄の国家構想——研究史の現状と課題》(《新しい歴史学のために》2009年6月第274号)等。而曾田三郎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近代中国制度变迁与日本人这一角度出发,代表性成果有:《中華民国憲法の起草と外国人顧問——有賀長雄を中心に》(《近きに在りて》2006年5月第49号),《立憲国家中国への始動:明治憲政と近代中国》一书(思文閣2009年),以及《中華民国の誕生と大正初期の日本人》一书(思文閣2013年)。此外,还有一些日本籍研究者也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例如:荒邦啓介的《有賀長雄の「国家絕対主義」批判:『哲学雑誌』講演録を素材として》(《法史学研究会会報》2011年第16卷)与《有賀長雄と軍令?軍政——大臣責任論の視点から》(《東洋大学大学院紀要》2010年第47卷);上原貞雄的《戦前日本におけるシュタイン教育行政思想受容の動向——有賀長雄と織田萬の場合を中心に》(《教育科学》1993年),以及鈴木直枝的《明治前期の学術書にみる翻訳態度——有賀長雄訳『標註斯氏教育論』をめぐって》(《国語学研究》1996年3月),等等。

二、对几个主要问题的观点综述

有贺长雄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法学家和社会学家,其学术领域横跨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外交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仅法学这门学科,又涵盖宪法学、行政学和国际法等方向。中日学界关于有贺长雄的研究成果,基本涵盖了上述各个方面。下面笔者着眼于有贺长雄与近代中国的关系,针对几个主要问题,将学界的研究成果与观点做一综述。

(一)关于有贺长雄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有贺长雄被当时日军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厳招至麾下,担任随军国际法顾问。日俄战争期间,有贺长雄再次供职于日本军方,担任陆军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的国际法顾问。国内学界的关注点,主要是从国际法的视角切入,评价有贺长雄对于日本在这两场战争中获胜所起到的作用。大致的观点是,无论是提出甲午战争起始点的“7月23日开始说”,还是丑化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主张日本在满洲地区实行“委任统治”等,有贺均是为日军的战争行为辩护,在国际舆论上为日本争取话语权。“日本在战争中胜出,它的国际法学家创作了一系列证明日本‘文明’表现的作品,从而获得了西方国家对其‘文明’国家身份的承认,以及‘国际法共同体’的成员资格与领事裁判权的废除,并进一步加固了西方国际法学‘文明’话语本身的正当性……有贺长雄、高桥作卫等人在19世纪末用西方语言创作的国际法学作品,在决定中日两国近代政治命运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

此外,从上述为日本战争行为辩护的言论,有研究者将有贺定性为一名军国主义分子。“有贺长雄是个十分热衷的披着博士和学者外衣的老牌军国主义扩张分子,他用他的笔,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了最无耻的辩护和粉饰。故此,有贺长雄与高桥作卫、条田治策等所谓的国际法学者就成为日本早期对外侵略扩张的最主要的辩护士。”[2]

而日本学界的研究,侧重于梳理有贺长雄在两度担任国际法顾问期间具体的所作所为,指出他在日本军队开展国际法知识与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分析其关于朝鲜与满洲等地的统治思想等,松下佐知子是上述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她认为,有贺长雄为日本培养了一大批通晓国际法和战争规则的人才,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西方那种基于仁爱主义的开明战争,例如不虐待俘虏等;而践行开明战争的做法,则是一个国家实行立宪政治后的必然结果。作为立宪国家的日本,与欧洲国家一样,是可以接受这种开明战争理念的。”[3]

(二)关于有贺长雄与清末新政

关于有贺长雄与清末新政,主要有两件事情引起学界的关注:一是,有贺长雄为1905年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起草考察报告书;二是,有贺长雄在1908到1909年间,为达寿和李家驹等考察宪政官员们讲授宪政和官制课程。关于前者,熊达云、张学继和孙宏云等研究者经过各自考证,一致认为有贺确实当过枪手,并且认为《欧美政治要义》这份报告书极有可能就是由有贺起草的报告书编译而成。关于后者,熊达云在研究中首先指明了《有贺长雄博士讲述宪政讲义》这份史料所蕴含的历史价值。韩大元和李细珠等研究者在各自论文中也指出,达寿和李家驹等人在回国后向清政府递呈的许多奏折,确实有受到有贺宪政思想的影响。孙宏云和曾田三郎等研究者,则进一步展开详尽的分析,深入梳理并探讨了有贺长雄与清末预备立宪的关系,例如孙宏云指出:“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整体思路与重要环节、步骤的设计,乃至宪法拟定、官制编纂,与考政大臣奏陈的主张相似……从考政大臣奏折以及官制编纂草案来看,基本上采纳了有贺的主张。”[4]

有贺长雄与清末新政的关系,除上述代笔起草考察报告书和给考察团成员讲授课程两件事情外,有贺长雄的许多著作和时文也对晚清中国产生过影响。日本有许多法学博士的著作,晚清时期纷纷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传播;而有贺长雄被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就达8部之多。史洪智对日本法学博士群体与清末新政的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国内改革派对于预备立宪的种种努力,其思想触动、知识更新、改革方略多来自日本法学博士的言论主张,逐渐集中在官制改革、开设议院、法典编纂、司法独立的层面。”[5]

(三)关于有贺长雄与民初制宪活动

关于有贺长雄与民初制宪活动,学界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史实的考证与梳理;二是思想分析与意义探讨。史实考证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点包括有贺长雄来华担任宪法顾问的缘由、经过与所作所为等。熊达云最早对有贺的生平,被招聘缘由,应聘经过,以及来华之初的日程安排等历史细节,做出了详尽的考证,为后来研究者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了基础。李廷江等研究者,对有贺来华担任宪法顾问的待遇条件、协商经过,以及来华后的所作所为等历史细节,也做了进一步的考证与梳理。尚小明则通过新发掘的原始材料,对续聘有贺合同签押内幕,《观弈闲评》一书问世的细节与实质,以及《共和宪法持久策》一文发表时间等问题,重新做了考证,对以往学界的一些观点做了纠正与补充。[6]

关于思想分析与意义探讨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有贺长雄的制宪思想与主张,及其对民初立宪与国家建设的影响。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主要问题。

第一,关于《观弈闲评》与有贺长雄的制宪主张。《观弈闲评》一书集中体现了有贺的制宪主张与思想,熊达云、张学继和曾田三郎等研究者,均对其内容进行了归纳,大致概括了有贺所主张的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行政制度。也有研究者单独阐述了有贺制宪主张中的某一项内容,例如:朱忆天指出,有贺是民初对孔教运动持肯定态度的最有代表性的日本人,认为有贺试图通过在中国打造日本国民国家的翻版,从而达到确立日本在东亚主导地位的目标。[7]松下佐知子指出,有贺认为空间是中国国民统合的基础,通过孔教的国教化,来创建其理想中的国民国家。李启成等研究者,则通过研究民初行政诉讼改革,指出有贺是当时主张采用二元制行政诉讼审判体制的代表性人物,赞同设立平政院,来单独审理行政诉讼类案件。[8]张学继认为,有贺设计的宪法,“基本特点是主张废除以‘国民主权说’为指导思想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限制地扩大总统权力……赋予袁世凯以德意志皇帝和日本天皇所拥有的权力,这自然是正中袁世凯的下怀,因而也最为袁氏所青睐。”[2]尚小明认为:“《观弈闲评》一书大大背离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规定。但是,对于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来说,有贺长雄的主张却颇合他的胃口……《观弈闲评》可谓刚刚来华的有贺长雄献给袁世凯的一份大礼。”[6]李廷江指出,有贺是一名帝制论的拥护者,其民国观与袁最接近,并且给予袁的建议不仅局限在法制建设的领域,堪称是袁的御用顾问。[9]另一方面,松下佐知子则认为,有贺制宪主张的根本思想,是在确保社会秩序安定的基础上,构建行政主导型国家,这是其对中国立宪的一贯主张,并非是为了迎合袁的心意特意炮制出来的,只是有贺的制宪主张恰好符合袁的预期。曾田三郎则指出,有贺始终坚持自己的制宪主张,其观点在清末和袁世凯死后都是一以贯之的,与以袁为首的北洋政府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异,并非一味迎合袁的心意而故意炮制出来的。

第二,关于“统治权转移说”理论。“统治权转移说”是有贺制宪主张的一个基本理论,张学继认为,有贺通过该理论,“杜撰‘国权授受说’,为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提供法理依据。”[2]而章永乐、高全喜、常安和钱宁峰等研究者认为,有贺的该理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很值得深入研究,主要是因为它解决了晚清与民国关于主权延续性的问题,大致观点是:“统治权转移说”提高了《清帝退位诏书》的历史地位,认为该诏书以禅让方式完成了主权转移,实现了民国主权的合法性,并且,作为中华民国建国的纲领性文件,该诏书使中国避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地位堪比《临时约法》。另一方面,杨天宏和凌斌等研究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从根本上讲,‘主权转移’说无视辛亥革命在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过程主攻的决定性作用,既乖法理,又违事实,碍难成立……有贺作为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夸大退位诏书的作用,除了为袁氏独揽大权并改制君宪张目外,还有日本人谋求在华利益的考虑。”[10]

第三,关于《天坛宪草》与有贺长雄。熊达云认为,有贺在袁的指使下,通过发表演讲和撰写时文,抨击《天坛宪草》。[11]张学继认为,有贺的一系列举动“与袁世凯紧密配合,对国会的制宪工作横加指责和攻击,成为袁世凯破坏国会制宪的策划者和理论指导者……全盘否定《天坛宪法草案》。”[2]

第四,关于“袁记约法”与有贺长雄。熊达云指出,尚未找到史料可以证明有贺长雄参与“袁记约法”的起草并施加影响,不过若对照“袁记约法”与有贺的制宪主张,则不难发现两者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见“袁记约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有贺制宪主张及思想的影响。[11]张学继则认为,“‘袁记约法’集中体现了有贺长雄的基本思想,是约法的主要设计者之一。”[2]而曾田三郎却指出,“袁记约法”在制定之前,实际上征求过多方意见,与有贺的制宪主张并非完全一致。[12](P108~109)

第五,关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有贺长雄。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有贺长雄仍是袁的宪法顾问,他作为袁的密使,亲身参与了这场外交事件。熊达云对有贺在这场交涉中扮演的角色与起到的作用,之所以参与的原因和经过,以及参与后的结果等问题,开展了详尽的考证与分析,指出有贺当时的举动是希望中日两国关系保持友好与和平,而以大隈重信为代表的日本政府对有贺的批判与排斥,则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带有狭隘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有贺产生了鲜明的区别。郭玉富与张根生指出,有贺受袁的派遣穿梭于日本高层内部,在交涉中扮演了中间人的重要角色,在动员日本元老时应该带有袁秘密允诺“所谓的交换条件”。

第六,关于有贺长雄的评价。对于宪法顾问有贺长雄的历史评价,学界所持观点有较大差异。张学继认为,“有贺长雄名义上是中国国家元首聘请的宪法顾问,实际上却扮演了一个居心叵测的‘阴谋政治家’的角色……扮演着日本间谍的角色。”[2]张敏指出,民初外国人顾问与雇主间的互相利用,要远过于信任与忠诚,有贺长雄等洋顾问“虽非正式由政府派遣,但他们忠实地为所属国利益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政府的政治意向”。[13]另一方面,曾田三郎也指出,在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实的情况下,认为有贺长雄是阴谋政治家这种观点并不令人信服,他主张应该更客观地评价有贺这个人物及其制宪思想。[14](P338~339)王健从外国人顾问与中国近代法制变迁史的角度出发,认为“有贺长雄在任期间,对中国共和宪法之制定,颇有贡献”。[15](P548)张晋藩也持有大致相同观点,认为有贺“看到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中的险象并提出了避免此‘祸根’的方法,可惜他的话并没有为时人所接受,即使今天有的论者仍把他作为帝国主义分子视之……有贺氏的话已经触及中国法律、政治制度近代化转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然而当时中国人对此既没有理性的认识,又没有感性的体验”。[16]

三、结语

综上可知,有贺长雄与近代中国有许多渊源关系: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期间,他两度担任日军的国际法顾问;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他充当“枪手”,参与考察报告书的起草;1907至1909年间,他相继给达寿与李家驹等考察团成员讲授宪政课程;1913至1919年间,他在华担任中华民国的宪法顾问,尤其在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时期,深得袁的信任与重用,与制宪活动有许多关系,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堪称民初最引人注目的外国人顾问之一。

可以说,学界关于有贺长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基本涵盖了有贺长雄与近代中国之间所有的渊源关系。相对而言,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在内容上,不仅探讨有贺的法学思想,还关注到有贺的社会学、文学、教育学和外交学等其他领域的思想;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将有贺与同时期其他日本人法学家的法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还从近代中国立宪与日本人的关系等视角进行考察。而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单从论文总数上看,确实已有不少积累;不过,将有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仍屈指可数:目前仅有7篇论文和1篇硕士学位论文,而且,有些论文没有很好地参考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对日文史料的收集与利用也不够充分,对于有贺的制宪主张及其思想的归纳与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研究方法上,还从宪法学、法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出发,加强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互相借鉴和结合。

总之,研究近代中国宪政史,有贺长雄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加强对有贺长雄的研究,可以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以及近代中国宪政史的研究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也有利于探讨日本因素对于近代中国建设立宪国家的影响。桑兵指出:“有贺长雄对晚清民国时的中国影响颇大,与日本思想界政法界的关系尤其深,然而目前在中日学界,日本那边所编文集仅及其关于日本的方面,其在中国发表的大量文字未予收录,在中国这边,也仅仅是在清季民初的相关史事中提及有贺,并不知其所以然。晚清和明治时期的中日人士,是在西学、东学和中学的纠结中展开其心路历程和行进轨迹,近代东亚的历史进程不可能截然分离,分科分类分国别的研究,不能真正了解认识那一时代的人和事。诸如此类的研究课题不论资料还是视野,都必须沟通中日双方,而现行的研究却往往各顾一面。”[17]事实上,有贺长雄关于近代中国的制宪主张与思想,离不开其亲历明治宪政的经验,以及自身学术生涯发展的积累,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有贺长雄,打通目前中日学界现行研究的隔阂,在研究的横向与纵向方面有所突破,还有待学术界同仁们的继续努力。

[1]赖骏楠.十九世纪的“文明”与“野蛮”——从国际法视角重新看待甲午战争[J].北大法律评论,2011,(1).

[2]张学继.论有贺长雄与民初宪政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2006,(3).

[3]松下佐知子.日露戦争における国際法の発信——有賀長雄を起点として[J].軍事史学,2004,(12).

[4]孙宏云.清末预备立宪中的外方因素:有贺长雄一脉[J].历史研究,2013,(5).

[5]史洪智.日本法学博士与清末新政——以交往、舆论与制度转型为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2013,(1).

[6]尚小明.有贺长雄与民初制宪活动几件史事辨析[J].近代史研究,2013,(2).

[7]朱忆天.近代日本视野下的孔教运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5).

[8]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J].现代法学,2005,(5).

[9]李廷江.民国初期における日本人顧問——袁世凱と法律顧問有賀長雄[J].国際政治,1997.

[10]杨天宏.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关于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J].近代史研究,2014,(2).

[11]熊达云.有賀長雄と民国初期の北洋政権における憲法制定との関係について[J].山梨学院大学法学論集,1994.

[12]曾田三郎.中華民国の誕生と大正初期の日本人[M].东京:思文閣,2013.

[13]张敏.论晚清幕府中的“洋人”[J].史林,1993,(3).

[14]曾田三郎.立憲国家中国への始動:明治憲政と近代中国[M].东京:思文閣,2009.

[15]王健主.西方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6]张晋藩.“变”与“不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趋向问题[J].史学月刊,2004,(7).

[17]桑兵.清季变政与日本[J].江汉论坛,2012,(5).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itutional Consultant Ariga Nagao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LIChao
(College of law,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201620,China)

In the research ofmodern?Chinese constitutional history,Ariga Nagao,a vital figure,is gaining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findings about Ariga Nagao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academics.Then,it summarizes such issues as the relations of Ariga Nagao and Sino-Japanese Jiawu War,the New Policy Movement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ConstitutionalMovemen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Finally,Some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of Ariga Nagao are put forward.

Ariga Nagao;review;constitutional consultant

K207

:A

:1006-723X(2015)10-0126-06

〔责任编辑:李 官〕

李 超,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法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制宪学界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王世杰与1946年中国制宪进程中的政体之争
学界亮点
《黄金时代》日本版
各方舆论视域下的1946年“制宪国大”建都之争
委内瑞拉再选举,制宪大会能否缓和危机
马杜罗组建制宪大会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