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城市城镇化推进与耕地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基于云南省际层面的数据

2015-03-15 06:45郑继承
学术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城镇化率协整

郑继承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4)

山地型城市城镇化推进与耕地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基于云南省际层面的数据

郑继承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4)

传统“摊大饼”式的城镇化推进对土地资源产生“挤出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对耕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构成了强约束。本文以云南省推进“山地城镇化”为案例,运用相关性分析、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城镇化推进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城镇化”政策出台前(第I阶段:2000~2010)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耕地集约利用有着明显负相关关系,“山地城镇化”政策出台实施后(第II阶段:2011~2013)城镇化推动与耕地集约利用的矛盾有所缓解,出现了“双赢”局面。下一阶段,如何将云南这一单一探索深化为可推广模式、如何降低城镇化的成本依然是我国资源管理面临的紧迫任务。

山地型城市;城镇化;耕地面积;实证分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就成了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可以说,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土地资源始终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城镇化推进、工业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易于开发利用的平原和盆地土地只占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耕地资源约束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典型的山地型区域,云南从未停止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面对山区占94%国土面积的基本省情,为有效破解保护耕地与满足城乡建设用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过十年探索,201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重大决策,吹响了“用地上山”的号角。正确认识“山地城镇化”的城镇化推进对高质量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对于云南城镇化健康推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云南近十年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的统计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两者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多山地区在城镇化推进道路上提供理论支撑。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城镇化发展对耕地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总体来说,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观点展开的。余庆年(2001)[1]、郭敏(2004)①此观点根据陈燕、黄英2005年发表在《安徽农业科学》上的文章“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相关研究”整理得到。、叶忱(2000)②参见张军岩、贾绍凤、高婷2003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文章“石家庄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变化”中的相关论述。、卫海燕(2006)、李永乐、张军贵、贾绍凤、高婷(2003)等③参考蔡慧硕士论文《陕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的相关论述。认为,城镇化水平与耕地总量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耕地总面积将不断减少。蔡慧(2007)[2]、曲福田(2004)、李丹(2003)④此观点引用了宋戈、吴次芳、王杨2006年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上的文章“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的基本观点。、宋戈、吴次芳、王杨(2006)[3]认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与耕地占用(有效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库兹涅茨曲线”的关系。作者基于上述研究在反复斟酌前期研究方法的利与弊之后,从现代协整理论的角度研究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以期弥补当前对于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下城镇化推进的宏观判研

(一)驱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五种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主要是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陆港型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这些地区依靠强大的工业发展基础、便捷的交通通达能力、超高的自由开放度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然而,随着“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十年推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局面驱动的现状,虽然当前陆港型经济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心骨,但以粮食为主导的平原型经济、以畜牧为主导的草原经济,以渔业为主导的海洋经济、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的山地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五类不同的驱动形式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局面已初步形成。(见表1)

表1 五大类型驱动中国经济

(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支撑:城市群的兴起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发布,我们看到区域发展格局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已从个体演变为群体的区域竞争合作,以城市群(经济区、经济带、城市圈)为核心来推动城市人口聚集、品质提升、资源集约已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我国新型城镇化支撑:城市群的兴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群体将主要向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生存空间的城市群集聚,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优势凸显,空间结构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同时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需求。2014年国家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重点提出了培育和发展东部地区9个城市群、中部地区6个城市群、西部地区12个城市群、东北地区5个城市群的发展战略,这一思路凸显出我国将走出一条城市群带动城镇化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见表2)

表2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重点发展城市群(2014~2020年)

2.云南新型城镇化:六大城市群

西部大开发十年,特别是云南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紧紧抓住中央对云南的优惠政策,不仅在综合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而且城镇化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GDP从2000年的1955.28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1720.91亿元,与此同时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3年的40.48%,城镇化平均每年以为1.3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云南省当前仍是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之一。2013年云南省40.48%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53.7%城镇化水平低了13.2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于倒数第三位,略强于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始终拉低着全国城镇化水平。因此,在全国以城市群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了构建滇中、滇西、滇西北、滇东南、滇西南、滇东北六大城市群的思路来推动全省城镇化发展。(见表3)

表3 云南六大城市群建设

二、城镇化发展与耕地综合利用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测算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系,主要涉及两大类指标,即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指标和衡量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的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指标构成

1.城市发展水平

对于城镇化发展的指标,国际国内公认的是用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率是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入手来衡量地区城镇化的程度,采用区域范围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一百分比来

其中,Y表示某一时间点上该区域的城镇化率(一般采用百分比),PC表示某一时间点上该区域内城市人口数量,PR表示农村人口的数量。

2.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考虑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存在着耕地被占用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明显。因此,为了挖掘城镇化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质性问题,对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指标,我们采用年末耕地面积来衡量。

(二)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文章采用了云南省2000年至2012年共13个年度的统计数据,如表衡量城镇化水平的。该指标从地域、区位角度真实反映了定居城镇的群体,能够客观地反映城乡人口的分布情况。其计算公式:5所示。数据主要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2013)。

由于不同的量纲会引起个别变量取值形成较大的分散程度,导致总体方差受方差较大的变量的控制。本文采用的两组数据具有不同量纲、不同的数量级,而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的数据放在一起直接进行比较将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其量纲、数量级上的差异,使其更真实的反映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表5 2000~2013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与地区年末耕地面积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如下:

采集P维向量X=(x1,x2……xp)Tn个样本Xi=(xi1,xi2……xip)T,i=1,2,…,p,n>p,构造样本阵元进行如下标准化变化:于是,得到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城镇化率与地区年末耕地面积,如表6所示。

表6 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

为了便于直观看出表2000~2013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我们将表5的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中,如图1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2000年到2010年这段时期内,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年末耕地面积逐步减少,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呈反比例变化;从2011年开始到2013年这段时间内,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年末耕地面积逐步增加,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呈正比例变化。通过研究,我们发现2011年云南省开始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战略以此来保护坝区优质耕地,80%以上优质耕地将得到永久保护,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云南全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7894.04万亩,坝区耕地中基本农田面积由调整完善前的1354.84万亩增加到1664.43万亩,保护率达82%,调出坝区建设用地26.56万亩,山区新增加建设用地71.35万亩”。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2010年后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呈正比例变化的趋势了。一分为二地研究问题,我们应该让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系以2010年为分界点划分为两个阶段来分别考虑,如图2所示。

1.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主要是研究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来探讨具有依存关系的变量其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大小。一般我们采用相关系数来表征(用符号r表示相关系数),若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取值大于0(r>0),则表现出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若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取值小于0(r<0),则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呈负相关关系;若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取值为0(r=0),则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也就越高。

根据表6所列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2000年到2010年的数据,我们利用统计软件Stata 10,分析ZURt与ZLAt的相关关系,计算得出相关系数r。如表7所示。

表7 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7中可以看出,反应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率与反映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年末耕地面积在两个阶段均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第I阶段相关系数为-0.860,说明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城镇化率与年末耕地面积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II阶段,由于数据样本太少(仅三年的年度数据),导致城镇化率与年末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为1.000,虽然数据样本不够导致数量分析上有一定的偏差,但就当前的数据样本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城镇化率与年末耕地面积成正相关关系。

2.协整检验与回归分析

协整理论是数量经济中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协整理论主要是用于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均衡关系,如果某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阶时间序列向量的某种线性组合能够得到一个平稳的误差序列,则说明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就说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具有协整性。

由于第II阶段(2011~2013年)的样本量相对太少,数据分析没有很大的可比较性,我们暂对该阶段不做分析,因此,只对第I阶段(2000~2010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1)单整检验。只有相同单整阶数的变量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在协整分析之前应该检验变量的单整阶数。针对2000~2013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与年末耕地面积的协整分析,首先应该检验这两个变量时间序列是否平稳,我们对标准化处理后的序列ZURt与ZLAt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即ADF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从所得到的检验结果表8可以看出,ADF检验值均大于5%的临界值,可以得出城镇化率和年末耕地面积这两个变量均为非平稳系列;然后,对两个序列做一阶差分,之后再次进行ADF检验,ADF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变量序列一阶差分都表现为平稳系列。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ZURt与ZLAt都具有一阶单整性的结论,即ZURt~I(1),ZLAt~I(1)。

表8 ADF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单整检验之后我们继续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通常采用Engle-Granger方法进行检验。利用Engle-Granger方法进行城市发展水平(城镇化率ZURt)与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年末耕地面积ZLAt)的协整检验,首先构建变量ZURt对ZLAt的回归方程:

然后用OLS方法估计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OLS估计结果

于是得到估计后的回归方程为:

(3)回归分析。根据表9得出来的OLS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变量ZURt与ZLAt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学上都是非常显著的,表明城镇化发展对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有着显著影响。R2为74.04%,说明该模型能够在74.04%的程度上解释城镇化水平的变化。F统计量为25.669%、p值为0.0002说明回归模型整体显著、回归方程可信程度比较高。DW=0.509232说明该回归模型在统计检验上不存在自相关。

3.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更深入的探究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否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下面我们对变量ZURt与ZLAt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城镇化水平ZURt与ZLAt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

上式中下标t表示时间(本文为年度数据),k表示最大滞后阶数(通过OLS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确定该模型最大滞后阶数为3),εt为误差项。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估计,得到表10所示的检验结果。

通过表10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变化的Granger原因,耕地面积变化是城镇化水平的变化的Granger原因。由于通过模型的反复调整,选定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可见云南经济增长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效应在滞后3年时最为明显。

表10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三、结论与展望

从我们上述研究的结论来看,以201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为分界点:政策出台之后(也就是第I阶段),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优质耕地拥有量呈正向变化关系,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优质耕地越来越少;政策出台之前(也就是第II阶段),城镇化的总体思路由原来的“摊大饼”式外延发展向“山地城镇化”鼓励利用坡地、荒地搞建设转变,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由2011年的36.80%提升到2013年40.48%(提高了3.68个百分点)的同时优质耕地面积由611.80万公顷增加到710.18万公顷(耕地利用率提高了16%)。可以说,云南“山地城镇化”的探索实现了“双赢”(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优质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的效果,走出了一条科学化、健康型的城镇化道路。

正如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曾指出“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在国家、地区的发展中土地问题始终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众所周知,耕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下一阶段,我们应该更加合理地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特别是有效解决城镇化对优质耕地产生的“挤出效应”,从云南个案来分析是已经有了客观绩效的探索,但如何将这一单一尝试深化为可推广模式、如何降低城镇化的成本依然是我国资源管理面临的紧迫任务。

[1]余庆年.江苏小城镇发展中的用地问题及政策[J].生态经济,2001,(1).

[2]蔡慧.陕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Em pirical Research betwee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om 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Highland Cities——Based on the Data of Yunnan Province

ZHENG Ji-cheng
(Institute of Sociology Research,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Kunming,650034,Yunnan,Chin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the traditional expansive way,which has led to a crowding-out effect on the use of land resources,will surely impose constraint force on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highland urban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evel ofurbaniza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acreage by themeans of corelation analysis,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mentofurbanization levelhas a significant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upland urbanization policy(2000-2010).Then with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upland policy(2011-2013),the conflict has been alleviated,and a win-win situation emerged.In the future,we need to explore how to extend the unitary pattern in Yunnan to the universal stage,for how to reduce the costof urbanization is still the urgent task for the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highland cities;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acreage;empirical analysis

F299.21

:A

:1006-723X(2015)10-0080-07

〔责任编辑:黎 玫〕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JY028);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QN2013015);云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课题研究项目(云经普办发〔2015〕11号)

郑继承,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领域为宏观经济、数量经济、统计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城镇化率协整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欠发达地区R&D要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协整关系分析——以新疆为例
阈值协整参数的修正估计法小样本性质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