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张成胜1,寸亚玲1,李晓通2
(1.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2.文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结合国家民族政策和独龙族群众生活实际,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对云南独有民族独龙族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结论认为,独龙族体育文化形成因素与独特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封闭的交通和民俗节庆有关;体育文化特征具有鲜为人知的原始生态性、独具特色的宗教民俗性、封闭质朴的单线传承性、相对稳定的自然和谐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构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体系,建立以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统体育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为主的发展模式,促进本民族对自身的文化认同,保障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断对外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体育;独龙族;体育文化保护;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IA120078)
作者简介:刘六生,男,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评价研究;
独龙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流域,是我国西南边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独龙族的祖先最早居住在澜沧江和金沙江,后来迁移到怒江和独龙江流域。独龙族起初没有统一固定的称呼,被人称呼为 “曲洛”“俅子”等,自己则称为“独龙”,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按独龙族人民的意愿把原来的称呼统一更名为“独龙族”。由于受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条件的制约,独龙族至今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整个独龙江地区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在许多生产活动中仍然带有原始色彩,譬如刻木结绳记事,信奉原始宗教,人口总数至今也不足万人。独龙族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古朴单一,生活十分贫困,大部分至今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其体育运动还处在原生态的自由发展阶段。[1](P81~82)独龙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恶劣自然环境、崎岖的地势、山高水急,这样的特殊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传统体育。独龙族传统体育是独龙族文化中最灵动的组成部分,主要项目有溜索、藤桥、投石器、射弩、标枪、撑杆、摔跤、天梯、老熊抢石头、独龙刀术、巴楼木哇、拉姆、还有“卡雀哇”节等。目前我国学者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概念的描述、项目的分类、内容的揭示等方面,研究的观点不够完整和深入。近年来,云南省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在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所以有必要对云南特有民族独龙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因素分析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
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制约,形成了绮丽多姿而又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2](P85~88)独龙江作为独龙族集聚地,其地形复杂特殊,属于横断山脉地带,东西两侧有高黎贡山和当担立卡山,独龙江贯穿两山之间,沟堑纵横,被群山环抱,具有高山狭谷地貌特征,是一个异常封闭而偏僻的区域。独龙江北与西藏接壤,南与缅甸相邻,最高海拔4949米,最低海拔1200米,全年的平均气温大约在16℃,每年降雨量在4000毫米以上。独龙江流域昼夜温差很大,山顶积雪常年不化,由于交通异常不便,冬季到来后独龙江流域便会与世隔绝。生活在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正因为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孕育了与本民族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传统体育项目,譬如溜索、撑杆、天梯、独龙刀术、藤桥等传统体育项目。
(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由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狩猎、采集、捕鱼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维持生计和繁衍的主要生产活动,这些生产活动初步具备了体育活动的一些基本要素,为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P107~115)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独龙族社会发展较慢,社会生产至今仍然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辅以采集和渔猎,在险恶的环境中,既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还要具备过硬的劳动技能,特别是狩猎劳动更需要掌握熟练运用狩猎武器的本领。独龙长刀在独龙族非常普及,在当地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他们砍柴、狩猎、耕种的必备工具,由于在生产劳动中长期使用独龙刀,慢慢演变成一种独龙族特有的独龙刀术,大部分青壮年都具有精湛的刀术技艺。弩和弓箭是独龙族人渔猎时的必备工具,在闲暇时间也成为他们的一种娱乐工具,用树叶、石头等作为靶子进行非正式的比赛。逢年过节,独龙族经常组织规模庞大的弩和弓箭比赛,一种是在规定的场所用同样数量的箭射击规定的目标。另一种是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射中的鸟多。标枪也是独龙族常用的打猎工具,当遇到凶猛的野兽时用标枪直接射击野兽,通常标枪穿透野兽的身体一击毙命。为了求生存谋发展,独龙人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熟练过硬的生产技能,这样才能战胜强大的大自然和敌人,平时他们通常以赛跑、掰手腕、摔跤、老熊抢石头等手法进行练习。在狩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龙刀法、射弩、标枪和摔跤的技能,在采集果实和躲避野兽攻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攀缘技能,在捕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泳技能。独龙族这些原始的生活、生产技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后演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极为艰苦的交通和出行条件
交通是国家、地区和民族与外界联系的窗口,是随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独龙族居住地区的交通条件可以用“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来形容,可见其道路闭塞程度。由于山峦重叠险峻,路面崎岖狭窄,导致该地区交通十分落后,往返高黎贡山需要一周的路程,村寨到村寨也需要几天的路程。独龙人平时出行通常是以爬山为主,依靠“天梯”爬行,天梯通常设立在悬崖绝壁之处,竖立一架用木头制作的长梯,供行人上下爬行,非常危险,经常有失足丧命的事件发生。独龙江水流湍急,不能渡船,受经济和科技的制约,无法修建桥梁,独龙族先人受蜘蛛结网的启发发明了溜索和藤桥。溜索是用竹篾扭成鸡蛋粗细的长索,横拉于江河面上,用溜板做辅助工具沿长索从空中滑过。藤桥是用藤条横拉于江河之上,上面铺上木板或竹板,两边用藤条系起的吊桥。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独龙江的交通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龙江与贡山县城之间已经贯通了公路,村寨之间已经修建了驿道,竹篾溜索已经改为钢丝绳溜索和人马通行的吊桥。溜索不仅和独龙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形成了传统的体育竞赛方式,在劳动余暇时间,独龙族人民相聚独龙江畔进行男女溜索比赛,场面十分壮观。虽然独龙族封闭落后的交通条件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却催生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四)传统民俗节庆
少数民族民俗节庆体育是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漫长发展沿袭下来,具有民间习俗的仪式性活动,具有地域性和习俗性等特点,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民众民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反映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文化现象。[4](P66~69)“卡雀哇”即过年,是独龙族人民的年节,没有固定统一的日期,由独龙族各寨寨长在农历腊月期间择定日期,节期为3到9天,1991年根据独龙族民众的意愿把每年的1月10日定为“卡雀哇”。独龙族按照独龙江上中下游的顺序过“卡雀哇”节,整个“卡雀哇”节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卡雀哇”节前几天,每家每户都会用“刻木结绳”的方式邀请亲朋好友。“卡雀哇”节第一天清晨,家家户户在房屋上用竹竿挂起自己编织的彩色披毯,在门前挂起旗幡,点燃松枝,敲锣打鼓,迎接“卡雀哇”的到来。晚上,各家准备酒肉膳食,喝酒卜卦祝福来年人丁兴旺。“卡雀哇”节第二天要祭祀山神,每家每户都要用石头设立祭神坛,把准备好的供品放在祭台,念诵祭词,然后全场喝酒唱歌跳舞,祈祷来年丰衣足食。“卡雀哇”节第三天举行“剽牛祭天”活动,主祭司将祭牛拴在剽牛场中央的木桩上,中年妇女在祭牛的两个牛角上挂上五彩珍珠,在牛背上披上色彩鲜艳的独龙毯,给牛吃五谷升天饭,主祭司诵念祭词,随后剽牛士手持锋利标枪向剽牛腋下刺去,如果一枪毙命,象征来年全寨大吉大利。剽牛后全场沸沸扬扬,锣声四起,剽牛仪式进入高潮,大家手牵手在剽牛的周围跳起“锅庄舞”,唱起“独龙歌”,沉醉于欢乐的节日氛围中。歌舞后,每人都得到一份均等的牛肉,在火堆边吃着烤牛肉,喝着美酒,谈笑风生,祝福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现如今的“祭山神”“剽牛祭天”“锅庄舞”已演变为一种集健身、娱乐、观赏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独龙族节日文化中非常盛行。
二、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一)鲜为人知的原始生态性
“原生态”是指没有被特殊处理加工,自然状态下存在于民间并具有乡土气息的一种原始本真形态,不被外界的干扰而发生变异。[5](P158~16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存文化的原始生态性,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面貌得以展现和传承发扬。[6](P203~207)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原始生态性是其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其民族传统体育至今都带有原始古朴的生态色彩。在生产方面,独龙族必需的物质和生活资源大部分都是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采集、捕鱼、狩猎曾是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原始的“刀耕火种”才被现代的“退耕还林”所替代。独龙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很少有现代因素,保持了该民族的原始生态性,譬如独龙族的射弩、标枪、投石器、摔跤和独龙刀术等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从生产生活技能中衍生出来的。
(二)独具特色的宗教民俗性
大部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起源于原始宗教,其中部分体育项目直接来源于原始宗教仪式,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7](P140~142)独龙族人相信世间一切皆有灵魂,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由万物之灵所主宰,他们对心中的神灵充满畏惧和崇拜,当他们无法与大自然的力量抗衡时,就会把这些大自然力量赋予灵魂,虔诚供奉“山神”“火神”“天神”,祈求丰衣足食。他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祭祀活动,由此形成了独龙族特色文化之一——祭祀文化。独龙族人民在狩猎出发前要先祭祀山神,用弓箭射击用面粉或泥土捏成的各种野兽,祈求山神的庇护,期望能够获取更多的猎物。独龙族家家户户都设有火塘用来祭祀火神,火塘不能随便移动,出远门前不能向火塘里洒水,否则会认为出门不利,喝酒吃肉时在火塘上放些酒肉作为供品,以示敬祭。剽牛祭天主要是祭祀天神,希望得到天神的庇佑,神灵降福人间。“剽牛祭天”“祭山神”“锅庄舞”等都是从民俗节庆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宗教祭祀活动,具有独龙族特色的宗教民俗性。
(三)封闭质朴的单线传承性
有研究认为,独龙族历史上没有书面文字,使用独龙语,由于该民族封闭的地貌特征,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这种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传统体育文化。[8](P125~127)独龙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必然造就出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国和云南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独龙族只有口头语言,他们以“口耳”为媒介将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例如溜索、投石器、绳梯、老熊抢石头、拉姆、“卡雀哇”节等民族传统体育只存在于独龙族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在其他地区难以见到。正如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独龙江是独龙族体育文化的发祥地,独龙江流域地形特征十分复杂,一江纵贯,群山环绕,丛林密布,沟壑纵横,从古至今,独龙族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由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一条江水,一种文化”的传统体育文化。由于生存环境的偏僻封闭,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过去一直在与世隔绝的闭塞状态下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在族人中自然地延续,具有封闭质朴的单线传承性。
(四)相对稳定的自然和谐性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在和谐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物资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实现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9](P18)独龙族传统体育不仅是单纯的身体活动,更是独龙族人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独龙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大自然,体育活动场所不能脱离大自然,发展过程中依赖大自然,二者有一种天生的必然联系。独龙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态各异,有些项目适合在山区开展,有些项目必须在江、河、湖中进行,有些项目不受场地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譬如天梯必须在山区开展,游泳、捕鱼、溜索必须在江、河、湖中开展,投石器、射弩、标枪、撑杆、摔跤、老熊抢石头、独龙刀术、拉姆、“卡雀哇”节等项目可以在大自然的任何地方开展。独龙族的传统体育器材也都取材于大自然,譬如标枪、箭、弩、石头、藤条、竹篾等都来自于自然资源。独龙族传统体育是独龙族文化的一种形态,与大自然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具有相对稳定的自然和谐性。
三、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思路
(一)认清发展形势,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机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绚丽多姿,内容丰富而又各具特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和地域性,对其进行挖掘、传承、保护和推广是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本,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与成败。[10](P34~36)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投入的不断增加,独龙江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在不断加快,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无形中会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观念体系带来冲击,建立在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保护体系亟待建设。如今,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独龙族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正在不断流失,譬如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采集、狩猎、捕鱼活动减少了,一些生产中的祭祀活动也消失了,现代的公路和桥梁也逐步取代了独龙族人民祖祖辈辈使用的渡江工具“溜索”,这些项目的退出随之而来的影响可能就是群众对自身文化的消解和叛离。如果现在不注重对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那么若干年后很有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独龙族也可能会因此而畸变。从现在开始要构建独龙族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机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关系。制定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条例,把独龙江地区作为一个特定保护区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继承独龙族文化中的濒危体育文化遗产。
(二)加强文化建设,构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体系
为了使独龙族传统体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应构建以学校、社区、农村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体系。学校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摇篮,是独龙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规范、普及的必经之路。教育系统应该积极推广独龙族传统体育,把健身性强、趣味性强,竞技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大中小学校,譬如把老熊抢石头、天梯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把溜索、射弩、摔跤、独龙刀术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借助全民健身的契机,把健身性、娱乐性强的独龙族民族传统体育引入社区,譬如老熊抢石头、射弩、撑杆、独龙刀术等。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很有市场潜力。把老少皆宜、简单易行的独龙族传统体育引入农村体育,譬如老熊抢石头、摔跤、射弩、溜索等。此外,可以在民族体育政策的指导下,成立民间娱乐性的体育社团,积极开展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促进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只有把独龙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现给世人,提高传统体育的普及度,才能让传统体育获得生机和活力。
(三)突出文化特色,开发传统生态体育旅游产业
生态体育旅游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旅游产业,是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的融合,以观赏或参与体育活动为目的,并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种体育旅游活动。[11](P252~254)独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独龙族一经被外人知晓就展现出轰动性的文化效应,这些都是旅游开发的绝佳资源。政府、旅游和体育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并借助这一契机,在保护独龙族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体育、文化一体化资源,制定出具有独龙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生态旅游线路。这不仅丰富了云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在一些旅游景点或度假村,选择一些娱乐性、观赏性较强的民族体育项目,譬如设立独龙刀、摔跤、撑杆等项目供游人观赏,设立射弩、天梯、溜索等项目供游人直接参与,来活跃景区内的欢快气氛。
(四)拓宽发展思路,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交流
一个民族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通过“开放”与“交流”这两个重要途径,去吸收新的养分来激发自身的潜能,获得新的生命力。[12](P73~7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体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民族传统体育也必将走全球化之路。独龙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封闭的交通能够有效地减少外来体育文化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冲击,但不利于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邻国和周边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目前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热潮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导下,独龙族应该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助力,充分利用与周边多国接壤的特殊区位优势,通过网络、电视、官博等传媒手段,搭建较有影响力的节日和赛事平台,不断与周边国家开展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把一些特色项目引入国外,譬如溜索和独龙刀术,彰显自身民族文化魅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在与国内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互交流中才能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创新和进步。
结语
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形成因素和文化特征来看,与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旦脱离传统文化的土壤,很有可能发生变异和消亡。受制于当地闭塞的交通环境和相对滞后的经济条件,独龙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难以得到普及和推广。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国内外现代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独龙族传统体育也和其他民族体育一样,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和发展的危机,有些体育项目正在被不断边缘化,甚至处于濒危的困境。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引起相应的重视,立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视角,在引导民族进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鼓励独龙族群众自觉保护、挖掘和推广他们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使独龙族体育文化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曾华,杨庆辞.独龙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走向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2,2(6).
[2]卢涛.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成因[J].当代体育科技,2012,2(6).
[3]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J].宁夏大学学报,2004,6(26).
[4]伍波.少数民族民俗节庆体育对农村发展影响的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4,35(6).
[5]王林,晋会峰,徐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原生态”传承之悖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
[6]王晓林.寒地黑土农业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考证[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3).
[7]夏冬,李丽.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8]徐艳华,易长江.云南独龙族体育文化研究[J].民族传统体育,2013,3(15).
[9]谭志丽,饶远,袁园.体育,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8).
[10]刘坚,吕赟,徐长红.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9,30(6).
[11]蔡仁杰.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体育旅游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33(2).
[12]朱杰,程晖,王振杰,等.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SWOT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
The Research of the Drung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ZHANG Cheng-sheng1,CUN Ya-ling1,LI Xiao-tong2
(1.Sports Institute,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1,Yunnan,China;
2.Sports Institute,Wenshan College,Wenshan,663000,Yunnan,China)
Abstract:Combining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Drung peo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orts culture of Drung nationality, the unique minority in Yunnan Province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vestig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us we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Firstly, the formative factors of Drung sports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backwar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enclosed traffic and folklore festivals. Secondly, the sports culture has the features of little-known original ecology, specific religious folklore, enclosed linear inheritance and relatively stable natural harmony. Thirdly,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the development system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should be built. The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protection and eco-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hould be set up so that the native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shall be promoted and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rung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be guaranteed.
Keywords:Yunnan;unique;Drung nationality;sports culture
〔责任编辑:葛萌〕
吉永莉,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研究生部2013级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①根据金平果“中国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研究生地区竞争力排行榜”评价结果分析得出(http://www.nseac.com/eva/GEA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