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究——以桂林高校为例
凌小萍周艺
摘要网络成为低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黄、赌、毒、迷信、血腥暴力游戏开始渗透校园;低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抵制低俗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措施是: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从信息传递的渠道上切断低俗文化的传播链条;提高大学生文明修养,强化内功抵制低俗文化;线上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战线”,构筑抵制低俗文化教育防线。
关键词低俗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桂林高校
文章编号中国图书分类号G4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
作者简介:( 凌小萍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教授,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①但近年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和媚俗文化借助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介持续发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污染。事实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②,“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③。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对此,笔者以桂林六大高校为调查对象,展开低俗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并据此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低俗文化的界定
“低俗”是个新生词汇,早期的《辞海》、《辞源》等词典均未收录“低俗”一词。《说文解字》中“‘低,下也。从人、氐,氐亦声。都兮切。’‘俗,习也。从人谷声。似足切。’”④凡相效谓之习,系水土之风气。据此,低,有低下之含义,带有一定的贬义。俗,作民族习俗解。“低俗”意为低级而庸俗,与“高雅”意境相背。英国学者戴维·英格利斯在《文化与日常生活》一书中指出,“低俗文化”既可以被视为是不符合品味和规范的某些标准的与“伟大的艺术”对立的文化产品;也可以将低俗文化视为价值观和行动,这种价值观和行动不仅要打破而且是以固执和挑衅的方式推翻“高雅文化”准则。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刘正荣先生则认为,符合对青少年构成毒害、以及危害社会公共道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内容的通常可以界定为低俗文化。也有国内学者认为,低俗文化是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主要包括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等信息以及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
如何理解和界定低俗文化目前在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既有将低俗文化纳入道德范畴的,也有将其并入法律范畴的。笔者认为,低俗文化主要是指淫秽视频、色情交易、金钱至上、血腥暴力、恶搞、炫富等低级趣味、庸俗,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它与超凡脱俗、高尚情趣、积极上进、令人奋进等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价值的内容相悖,通过不断攻击人性的弱点,利用感官刺激把人带入奢靡享乐、唯利是图、去思想化和泛娱乐化的精神世界,呈现娱乐性、猎奇性与隐蔽性特点。低俗文化破坏社会公序良俗、败坏人的审美修养和精神素质,导致民众人文素养下降和健康价值观沦丧,不利于健康文明社会风尚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尚未稳定且缺乏理性判断能力,极易受低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主体意识自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文化品位低俗化以及行为取向浮躁化等特质。高校必须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严厉打击和抵制各种低俗文化在校园的蔓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示范区和辐射源。
二、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此项研究采用自填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桂林市的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空军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六所高校进行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据此总结出低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后果,相应提出抵制低俗文化的对策。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5份,有效问卷是1420份,有效率为91. 3%。其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1.3:1,男学生占被调查者的56.5%,女学生占被调查者的43.5%。此项研究的被调查者中,低年级学生878人,占被调查者的61.8%;高年级学生542人,占被调查者的38.2%;理工医学类700人,占被调查者的49.3%;人文社科类540人,占被调查者的38%;军事类180人,占被调查者的被调查者的12.7%。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网络成为低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为了解低俗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途径,笔者将低俗文化的传播载体分为报刊和印刷类的广告、广播电视、网络、其他共四个类别。六所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低俗文化的人数累计达623人,占有效问卷的43.9%;通过报刊和印刷类广告接触到低俗文化的学生累计达349人,占有效问卷的24.6%;通过广播电视接触到低俗文化的学生累计达286人,占有效问卷的20.1%;选择其他的学生累积162人,占有效问卷的11.4%。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为低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报刊和印刷类广告是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低俗文化的传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2.大学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抬头。
伴随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热情与欲望有增无减。转型的中国社会难逃窠臼,国人亦不同程度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正在消解国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的传统美德。功利主义将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视为生活的目的,如追求快感、金钱、名誉、权力的满足等。享乐主义把享受作为人生最高和唯一的目的,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求乐避苦。调查发现,有201位被调查者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占有效问卷的14.15%;有910位被调查者不赞同此种观点,占有效问卷的64.08%;对此不确定的有309位被调查者的,占有效问卷的21.76%。调查还显示,有264位被调查者“希望有一个像‘李刚’那样的老爸”,占有效问卷的18.59%;有836位被调查者愿意接受自己的出身,占有效问卷的58.87%;另有320位被调查者对“希望有一个像‘李刚’那样的老爸”问题选择了不确定,占有效问卷的22.54%。调查的数据显示,有38.17%的被调查者闲暇时间用于社会交往(如节庆活动、宗教活动、公益活动及各类聚会等),其中,各类聚会占社会交往活动的首位;34.51%的被调查者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包括看视频、听音频、游戏、拍照等)。
显然,尽管大部分被调查者并不认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但仍有14.15%的被调查者支持这一观点;大部分被调查者也都认同自己的家庭出身,但仍有18.59%的被调查者希望拥有一位“李刚”那样的老爸。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被调查者闲暇时间用于社会交往,娱乐享受成为手机消费的主要目的。应当说,被调查者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性已经显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纠偏。
3.黄、赌、毒、迷信、血腥暴力游戏开始渗透校园。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以铁的手腕禁娼妓反腐败,中华大地在一夜之间清除黄、赌、毒。但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低俗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笔者的调查显示,在接触黄、赌、毒、迷信、暴力等内容方面,男性被调查者中选择每天浏览黄色网站的比例为4.51%,经常浏览的比例为19.42%,偶尔浏览的占比45.36%,从不浏览的为30.71%;而女性被调查者中选择每天浏览黄色网站的比例为1.79%,经常浏览的为5.39%,偶尔浏览的为18.76%,从不浏览的占74.06%。在被调查者中有4.14%的男性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在宿舍或者是学校其他场所看到有人从事赌博性的娱乐活动,35.34%的表示偶尔会看到;而女性被调查者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的比例为2.77%,偶尔看到为26.92%。在被调查者中有11.03%的男性被调查者看到身边有涉毒人员,51.12%的男性被调查者看到身边存在着沉迷于血腥、暴力网络游戏的同学;有8.81%的女性被调查者看到身边有涉毒人员,有32.63%女性被调查者看到身边存在着沉迷于血腥、暴力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候,有2.63%的男性被调查者会寻找江湖术士的帮忙,而女性被调查者的比例则为2.12%。
这些数据显示,封建迷信活动对被调查者的影响不深,但是黄、赌、毒、血腥暴力游戏的影响态势严峻。从被调查者的性别看,男性被调查者比女性被调查者更容易浏览黄色网站,沉迷于血腥、暴力网络游戏,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举措实施引导与教育。而流传于社会的赌博性娱乐活动在校园里并不鲜见;常见于娱乐场所的各种类型毒品也开始入侵神圣校园,这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低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面对低俗文化在校园的传播,有8.08%的被调查者认为低俗文化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72.45%的被调查者认为低俗文化对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仅有19.47%的被调查者认为低俗文化对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毫无影响。这说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已经意识到低俗文化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良好育人环境正在遭受低俗文化的侵袭。
三、抵制低俗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措施
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系列因素耦合使然。它既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感觉化使人的感官的纵情享受和满足被不断扩大密切关联,也与媒体在利益驱动之下放弃责任操守助长低级趣味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多举措并举加以解决。
1.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从信息传递的渠道上切断低俗文化的传播链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⑤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3.9%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接触到低俗文化的,面对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大学生生活,大学生生活全面迈向“网络化”,抵制低俗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减少乃至切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传播。
首先,网络媒体应加强行业自律,以传播真实、健康、有益信息为己任,源源不断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播“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⑥的信息。在“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⑦指引下,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大监督和过滤网络低俗文化的力度,一旦发现含有低俗文化的信息,立刻启动自动屏蔽模式。其次,网络监管部门要定期对各网络媒体进行排查整治,做到违法必究、坚决查处,规范互联网传播秩序。再者,建立公众监督网络媒体机制,对发现违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舆论宣传和报道敢于向有关管理部门反映或举报者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发挥群众力量监督网络媒体的良性运行。最后,加强校园网络文明管理。各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网出口安装上网行为审计系统把握大学生上网行为规律,一旦发现问题,即可及时对大学生施展引导教育。为减少大学生接触网络低俗文化的空间,各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实行限电限网。尽管此举关涉各方利益,但我们的研究调查显示该举措还是得到了9.65%的大学生支持,虽然支持率占比不高,但一定程度说明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明管理的理解与包容。
2.提高大学生文明修养,强化内功抵制低俗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刘少奇也曾指出,“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⑧大量的事实也表明,决定一个人能站多高、走多远的,是一个人思想的高度与深度。因此,抵制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袭离不开多方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明修养,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构筑抵制低俗文化的城墙。
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其接受意趣更倾向于直观和形象,具有感性化的特点。面对网络、电视、广告等媒介传递的低俗信息,大学生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批判看待时下流行文化,自觉抵制糖衣炮弹的袭击,远离一切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事物。而这离不开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的知识、技巧、能力和拥有崇高的信息道德。大学生只有了解媒介文化的生产意义与解读规则、懂得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这些规则的制约性,才能具体地联系社会历史语境把握相关媒介产品意义,正确理解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服务于自身发展。为此,网络化生存的大学生首先要积极主动提高个人媒介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与媒介素养有关的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融于专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媒介的基本知识和学会使用媒介。鉴于低俗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蔓延是大学生内在思想认识问题的具体表现,是大学生思想领域“低俗”与“先进”的矛盾。抵制低俗之风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的理论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加以解决。在思想上,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与精神追求,加倍珍惜人生求真求知的黄金阶段,不将美好时光花费在大众娱乐和商品消费之上,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在行为上,大学生应注意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交良师益友,促进自身积极向上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的生成,保障前进方向的正确性。
3.线上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战线”,构筑抵制低俗文化教育防线。
江泽民曾指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⑨面对“我国大学生网民占比11.0%”,“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小时的态势”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传播的传授方式和途径也要随之发生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大学生网络生存的特点,重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新媒介载体与传统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校园文化载体融合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特殊信息传播的过程,其育人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发挥问题,更需要思考如何融合新载体与传统载体共同生成教育合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出传统教育载体的思维范式,适应新的载体思维和理念,使新媒体技术和载体思维同步转型,通过构筑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战线”,产生新旧载体融合的抵制低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防线。
为此,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与规律、了解低俗文化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抵制低俗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力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互联网及新兴媒介发展态势,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主动占领网络虚拟空间,打造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兴媒介方便、快捷的特点,学习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等模式向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和运用新兴媒介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植根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灵深处,转化为他们日常的价值观和生活实践。通过及时宣传好思想、好行为,改变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属性,使之获得正能量和思想觉悟的转变。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钻研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改进,也要利用线上教育渠道和资源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
4.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形成抵制低俗文化的校园文化屏障。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传递渠道、信息属性、信息传递环境是决定信息传播力度和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前述内容已经从信息传递渠道和信息属性两个方面阐述抵制低俗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举措。事实上,信息传递过程中,舆论环境是否存在“噪音”亦即受到其他不精确和纷杂信息的影响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因而,消解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不能忽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场景,而且是大学生最直接、最深刻的文化认识来源。校园文化承载校园精神,反之,校园精神面貌又反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环境、校园的氛围与校园的生态。校园环境的好坏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关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的论述早已说明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将产生积极作用,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我国学者涂又光教授亦认为大学如同一个泡菜缸,缸里的泡菜水决定了投进去菜的味道。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营造良好高校育人环境,创造健康新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减少信息传递的噪音对抵制低俗文化向大学生渗透的重要性。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渗透校园,大学生思想日益活跃,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多样性和多变性特征,这为低俗文化盛行提供了条件。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也曾出现大量煽情赋予感官刺激的时装、广告、流行歌曲等通过广播电视媒介大肆传播,心智尚未成熟的美国青少年对之趋之若鹜。许多美国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倡导营造深刻的人文环境开展学校教育成为当时美国社会抵制低俗文化盛行的重要举措。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国高校在重视学校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更应致力于大学校园“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和谐与统一”。
换言之,高校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多种校园文化选择,保证先进校园文化的主导地位,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层次,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高校要想方设法把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向健康、高雅,变校园文化发展为文化校园,使之成为教化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可靠基地,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辐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http://tyzx.people.cn/n/2014/0604/c385577-25101502.html,2013年11月15日。
③《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EB/OL],http://www.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238375.html,2010年7月24日。
④许慎(汉)撰、徐铉(宋)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编号5178、5070。
⑤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2015年2月3日。
⑥张湘忆:《从习近平召开文艺座谈会说开去: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1016/c85037-25848696.html,2014年10月16日。
⑦《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2011年10月26日。
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15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61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周艺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女)
〔责任编辑:郭嘉〕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