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克氏针钢丝环绕法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林金焕, 马建国, 童良勇
(解放军第四二五医院 创伤骨科, 海南 三亚, 572000)
关键词:双克氏针钢丝环绕法; 钢板螺钉内固定; 锁骨骨折
锁骨位于胸廓的顶部前方,全长位于皮下,呈“S”形管状骨,在肩胛骨和躯干之间起骨性连接支撑作用,并有稳定肩关节、参与上肢活动、保护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的作用[1]。锁骨骨折是近年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6%[2]。发生原因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传导冲击锁骨引起。对于锁骨骨折的治疗临床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3], 但其效果差,愈合慢,随着手术及内固定器材的发展,目前内固定治疗已成为锁骨骨折治疗的一种常用方式[4], 本研究通过比较2种内固定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锁骨骨折提供新的思路,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双克氏针钢丝环绕法进行治疗,男21例,女17例,年龄24~58岁,平均(38.4±5.6)岁,其中车祸伤26例,跌伤10例,其他损伤2例;骨折部位:左侧22例,右侧16例。对照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男22例,女16例;年龄24~59岁,平均(38.6±5.4)岁,其中车祸伤27例,跌伤8例,其他损伤3例;骨折部位:左侧22例,右侧16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及损伤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1双克氏针钢丝环绕法[5]:治疗组患者高位臂丛麻醉或颈丛麻醉后,取仰卧位,受伤一侧肩部进行垫高,头部偏向健康一侧。采用直径为2 mm的2枚克氏针穿入外侧骨断端髓腔,以钢钻穿对侧皮质为佳,粉碎性骨折复位之前采用可吸收线固定,于肩峰后面穿出皮肤, 2针起始端和终止端弯成钩状,将18号钢丝环绕4个外露针端,扎紧后将钩端击入骨内,术毕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逐层严密缝合,常规抗生素治疗1~3 d。三角巾悬吊患肢4~6周后指导患者逐步行肩关节摆动旋转并适度外展功能锻炼,随访16周,根据其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内固定。
1.2.2钢板螺钉内固定法[6]:对照组患者高位臂丛麻醉或颈丛麻醉后,取仰卧位,臂丛麻醉后,以骨折线为中心长约2~3 cm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锁骨切开颈阔肌及骨膜,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端,去除锁骨断裂段嵌插的软组织及血凝块,螺钉固定较大骨髓块,骨折整复后,用一块4~6孔钢板置于锁骨上缘,分别用螺钉固定,骨折局部血运较差处取自身髂骨植骨, X线检查对位对线良好,术毕,术后方法同上。
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时间及治疗后优良率等指标。
采用Constant综合评分法评价肩关节功能[7],评价指标包括为疼痛总分、日常生活能力、患侧肩关节运动范围和患侧肩部承受力量。其中疼痛总分15分,日常生活能力20分,患侧肩关节运动范围40分,承受力量25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好,其中90分为优秀, 80~89分为良好, 60~79分尚可, <60分为差,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2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s)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1/38), 为切口感染;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再次骨折1例、切口脂肪易化2例,发生率13.2%(5/38), 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费用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s)
与对照前比较,*P<0.05。
治疗组治疗后优秀21例,良好10例,尚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1.6%(31/38); 对照组优秀16例,良好11例,尚可7例,差4例,优良率71.1%(27/38),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锁骨是保持肩部宽度的唯一骨支柱,参与上肢运动,能保持肩关节的正常位置,防止肩关节向胸壁倾倒,并且对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起重要保护作用[8]。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以跌伤为常见[9]。以往对锁骨骨折的治疗主要为外固定支持治疗[10], 但愈合差,重症者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神经损伤,导致患侧肢体瘫痪,无法活动,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逐渐应用于临床[11]。张进[12]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结果发现,其优良率达96%。且克氏针内固定对位佳,牢固而稳定,在关于锁骨骨折的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外固定治疗[13]。但手术钻孔和植入螺丝钉易损伤锁骨下部分血管;手术切口长且骨膜剥离广泛,影响血液供应,易发生延迟愈合及骨不连[14],而钢板价格昂贵,治疗费用较高,患者承受能力有限。但对骨折严重,多处骨折的患者,单纯使用克氏针治疗无法进行全面的固定,为克服以上内固定的缺点,临床采用双克氏针钢丝环绕法进行锁骨骨折的治疗,其优点为切口小,一般仅2~3 cm长即可,操作简便、手术安全可靠,克服了传统的克氏针易松动、滑脱的特点,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15]。
本研究组对锁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双克氏针钢丝环绕法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优良率为81.58%,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05%, 且治疗组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双克氏针钢丝环绕法降低治疗费用的同时,可提高术后优良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Zehir S, Zehir R, ahin E, et al. Comparison of novel intramedullary nailing with mini-invasive plating in surgical fixation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15, 135(3): 339.
[2]Brin Y S, Palmanovich E, Dolev E, et al.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s: i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still preferred?[J]. Isr Med Assoc J, 2014, 16(12): 748.
[3]Jeray K J. Acute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7, 15(4): 239.
[4]韦贵武. 重建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4): 65.
[5]李承东, 李品坤.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86例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3): 84.
[6]冯传汉, 张铁良. 临床骨科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35.
[7]新德, 陈海南, 秦建忠.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脱位并发症原因分析与对策[J]. 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4): 285.
[8]Erdog an M, Desteli E E, Imren Y, et al. Supraclavicular Neuropathy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Clavicular Fractures: Comparison of Two Incisions[J]. 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 2014, 81(6): 387.
[9]Clitherow H D, Bain G I. Association between screw prominence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fter clavicle fixation[J]. Int J Shoulder Surg, 2014, 8(4): 122.
[10]陈诚, 刘美红, 游平波, 等. 三种不同内固定法治疗锁骨骨折62例临床疗效的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22): 4330.
[11]徐招跃, 袁临益, 杨巧燕, 等. 锁骨骨折保守与手术治疗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4, 22(6): 37.
[12]张进.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 220.
[13]Clitherow H D, Bain G I. Association between screw prominence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fter clavicle fixation[J]. Int J Shoulder Surg, 2014, 8(4): 122.
[14]Schemitsch L A, Schemitsch E H, Veillette C, et al. Function plateaus by one year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ly treated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1, 469(12): 3351.
[15]杨帆, 王东, 孙海钰, 等. 锁骨骨折植入物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5(28): 3567.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0219)
收稿日期:2014-12-22
中图分类号:R 6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9-118-02
DOI:10.7619/jcmp.20150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