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刘海波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县级政权是我国政权组织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层级,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推进赤峰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文章在对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陈述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对一个地区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成为衡量该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是与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能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理性分析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赤峰市从1983年撤盟建市后形成了7旗2县3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在9个旗县中,有5个牧业旗,2个农业旗,2个半农半牧旗县。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势和特点。
1.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不断增大
2012年,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0.56亿元,占全市区生产总值的56.75%,按现价比是2007年的2.57倍。县域地方财政总收入共完成72.87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2.28%,比2007年增长2.63倍,年均增长21.3%。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达到5个,财政收入超5亿元的旗县达到5个。
2.农牧业在县域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
2012年,县域粮食产量399.15万吨,比2007年增加了164.66万吨,在全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占比分别达到79.81%和15.79%;县域6月末家畜存栏1686万头只,占全市的90.84%;肉类产量35.4万吨,占全市81.07%,;禽蛋产量23.3万吨,占全市71.27%;蔬菜产量224万吨,占全市48.3%。肉类、禽蛋、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县域产量占比与2007年相比较均有较大幅度上升
3.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2012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407.7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8%。比2007年增加了270.7亿元,平均增幅为24.4%。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3.8%。
截止2012年末,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1个,比2007年增加了143个,平均每年增加28.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员7.5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1.9万人。
4.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
县城普遍进行了扩建改造,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由22%提高到46%,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了县县通铁路、县城全部通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其中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到1150公里,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铁路运营里程1100公里,在建铁路5条。
5.民生保障能力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2012年,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6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5元,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7969元和2882元,年均增长14.2%和12.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引入了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服务,医疗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农合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20万元。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考上线率达到63.5%,高于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草原文化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全覆盖。有国家三级医院2家。
根据调查显示的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赤峰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面临着诸多机遇。但经济发展的还不充分,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总量小
2012年,县均生产总值130.8亿元,低于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水平42.8亿元;县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亿元,低于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水平3.5亿元。在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中,赤峰市生产总值最多的红山区仅排在18名,其他均排在20名以后,最少的林西县排在76名;财政收入最多的元宝山区仅排在19名,其他均排在20名以后,最少的巴林右旗排在77名。
2.产业层次低
农牧业生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现代农牧业发展刚刚起步;工业生产资源依赖程度高,规模小、链条短、结构单一、布局分散,缺少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辐射带动能力尚不明显。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大部分旗县还没有形成特色突出、具备规模优势和专业化生产的“一招鲜吃遍天的产业”。
3.基本公共服务欠账多
旗县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村牧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不足、配套能力有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均等。
4.贫困面大
12个旗县区中还有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贫困人口65.4万,均占内蒙古自治区的1/4左右。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最多、扶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
1.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非公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特点,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做多做强非公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赤峰市当前非公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发展非公经济。第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认识,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第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能取消的全部取消,能下放的全部下放。第三,建设企业家和技能型人才“两个队伍”,实现企业和品牌层次“两个提升”,增强非公经济发展实力。第四,健全非公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多渠道解决非公经济融资难问题。第五,制定非公经济发展规划,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2.努力培育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发展特色经济。赤峰市9个旗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南部北部、农村牧区、城市农村差异很大,各旗县在确定发展路径时,应统筹考虑县域资源、区位等优势,合理摆布县域产业布局,推动县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各旗县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应充分利用县域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走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路子。例如,南部旗县应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种养殖基础良好的优势,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北部旗县应发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利用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关于发挥电力优势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与锡盟进行“水煤合作”,发展煤化工、煤电冶等产业。同时,各旗县应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人工草牧场,发展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及屠宰加工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打造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带动效应。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宁城县、巴林左旗和敖汉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经基本一定的基础和接待能力,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3.加快城镇化建设
赤峰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内蒙古自治区都有一定差距,这既是压力也是发展的潜力。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产业,加快各类园区和市场建设,提高城关镇承载和支撑能力;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向城关镇转移,促进人口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在城关镇建设的同时,还应抓好建制镇特别是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强分类指导,搞好示范带动,强化产业支撑,打造一批积聚带动能力强的专业镇、特色镇。
4.促进承接产业转移
赤峰市承接产业转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翁牛特旗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已经走在了自治区前列。赤峰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依托资源、交通环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等优势,继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使其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突破口。第一,打造承接平台,不断增强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在旗县注意煤化工园区、氟化工园区、机械制造园区、食品制造园区、医药园区等专业园区的建设。第二,本地企业积极与市外企业搞好资本、技术联合,做强主业,做优品牌,做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三,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融资、技术、品牌等方面搞好服务。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尽快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第一,继续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在加快出口通道建设的同时,加强县乡村公路建设,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公路通行等级和通达深度。第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又要抓好节水灌溉、饮水安全等小型水利设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第三,旗县继续推进电力扩容,搞好农村牧区电网改造升级,提高电力保障能力。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实现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全覆盖。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6.提高改革创新意识
第一,用好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利用其中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将土地变成资本,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第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一步推动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让更多土地资源向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第三,在农村牧区金融上取得突破。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搭建投融资平台,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微小金融组织,大力引进企业、外资、个人投资等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建设。第四,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第五,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村牧区股份合作。
基于以上分析,赤峰市县域经济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取得很多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快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积极努力地探索符合赤峰市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克服制约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使赤峰市的县域经济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赤峰地区经济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1]查启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农业纵横. 2011.(10).
[2]张海军.县域经济的提出及其内涵研究述评[J].经济论坛.2011.(10).
[3]吴红霞.浅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J].区域经济.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