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现代化路径探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5-02-24 07:47过仕明
知与行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城镇化

李 桃,过仕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5)



龙江发展智库

·黑龙江农区发展研究·

传统农区现代化路径探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李桃,过仕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要]农区现代化涉及多层面经济主体的复杂利益关系,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协同推进。本文对黑龙江省传统农区在农业产出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技术推广服务、土地流转速度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城镇化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建议从完善和创新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化农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农区治理框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升农业支持水平,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黑龙江省农区现代化路径。

[关键词]传统农区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

一、引言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国,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受技术条件限制及政府“农本”产业政策影响,农区村落内部以农户为基本单元,以亲缘、地缘、业缘为连接纽带,成员数量不多且相互依存度高,单一村落地域范围较小、边界清晰[1],属于封闭的传统熟人社会类型,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由于皇权不下郡县,村落治理以宗族长老控制机制为主,村民行为受宗族礼教、村落认同感、鬼神信仰等道德伦理软规范约束。改革开放前党务机构和行政机构全方位的政治性治理延伸至村一级,宗族长老控制机制崩解,但由于“以农养工”的发展策略,对农业剩余过高提取,农业与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公社瓦解,政府行政控制力弱化,尤其是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人员流动性增强,维系原有“熟人社会”存续的社会结构,无论从性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方位蜕变。我国目前正经历的农村改革及现代化过程综合性强,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目标多元、影响因素多样。农村现代化过程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还应包括村落治理方式的现代化,适应现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在农民生活中约束力的确立。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2013年末耕地面积为1 586.6万公顷[2]173,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7%*根据2013年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共20.3亿亩。;粮食产量6 004.1万吨[2]31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2]310。黑龙江省农区包括农垦系统的113个农牧场和800多个乡镇[2]41,其耕地面积2013年末分别达到288.5万公顷和1 298.1万公顷[2]323。由于农垦系统的各农牧场人均耕地面积大、物质基础好、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与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农区,故本文研究的传统农区现代化相关问题不包括农垦系统。黑龙江省传统农区受区位条件限制,接受域外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辐射的方便程度弱[3],虽长期过度偏重农业,但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区现代化任务艰巨。基于此,探索一条适合黑龙江省传统农区实际的现代化路径,现实意义重大。

二、黑龙江省农区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省土壤面积4 43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3%,耕地和林地面积居全国第1位,牧草地面积居第7位[2]173。黑龙江省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的3倍左右。但黑龙江省农区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产品深加工占比小,产业链短,产品附加价值低,且农区乡村社会治理水平较沿海发达地区低。农区现代化是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关系到诸多层面经济主体的复杂利益关系,黑龙江省传统农区存在的问题不是个体孤立的。

(一)农业产出能力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区粮食作物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但油料、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产出水平不断下降。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及农产品产出总量与速度指标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4光盘版,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粮豆薯产量从2001年至2013年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放缓,其中除水稻、玉米持续增长外,大豆和薯类产量均有下降且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其他农产品中,除水产品产量呈增长趋势外,其余均不同程度下降,尤以亚麻及油料作物产量下降速度明显。不计农垦系统,黑龙江省农区包括主粮在内的农作物产量近些年基本呈下降趋势。该问题是由多种因素累积造成的:首先,小地块粗放式的种植方式在农村仍较为普遍,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只是在春种和秋收时回来忙上十几天,然后又回到城市打工,农村作物的日常管护由老人、妇女完成。其次,国家种粮直补的对象与实际粮食耕种者分离现象较为普遍,对于粮食耕种者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另外近年来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市场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有:国际粮食、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影响,其中国际市场三大主粮价格与2011年相比跌幅在40%~50%,能源价格下跌使粮食运费大大降低,以美国墨西哥湾散装货运到中国广州黄埔港的粮食运费为例,2008年1吨粮食运费是135~138美元,目前为35美元;人民币汇率总体坚挺上升,近几年升幅在28%左右,导致以美元计价的进口粮食价格降低;国内粮食供给持续上升,到2015年,国内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长(陈锡文: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聚焦五大领域,国新办就《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举行新闻发布会,2015年11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农户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今年玉米的临储价格首次下调,这将给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带来后续影响。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技术推广服务

黑龙江省绝大多数耕地平坦、连片,适宜机械化作业,近年来机械化装备及精细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具体见表2。

表2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年底数)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4光盘版,11-5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及11-6分地区农用化肥施用量

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农用机械数量近年来增长迅速,小型拖拉机数量减少,说明机械化水平在提升,规模化种植面积增加。但与现代化耕种方式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村集体组织力与动员力衰退,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户的作用,但众多中小农户生产与生活原子化倾向明显,具有公共品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成为广大农户需要、但又无力也不愿意承担成本的事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断层。目前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投入保障机制、奖励评价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

(三)土地流转速度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

农业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这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从耕地流转情况看,2013年初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耕地11.85亩,年末为13.57亩,平均每人经营耕地流转及规模化提升14.51%[2]232。截至2014年10月,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量为6 507万亩,较上年增长16.2%,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为5 971万亩,较上年增长17.1%[5]。黑龙江省土地流转速度及规模化经营面积增长较快,但土地流转以转包和租赁为主,入股方式占比依然不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层次相对较低。

(四)农民组织化程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机制的渗透,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村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农村基层政府在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中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不断下降,其所附带的社会保障功能丧失。加之个体农户盖房、婚丧等事宜的解决由主要依赖于宗族关系转向市场交易[6],维系原有“熟人社会”存续的社会结构,无论从性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组织程度急剧降低,中国农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方位蜕变。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量涌现。截至2014年10月,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7],其产生与发展的本因是对自然与市场风险的组织抵御及对稳定的高收益的追逐,其本性是经济趋利性[6],从利益获取角度其存在提高了个体农户的组织程度,但其功能定位决定了它不能也不应承担农区社会治理及公共品提供与维护的责任。

(五)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程度

2013年年底黑龙江省人口总数为3 835.0万人,其中城镇居民2 201.3万人,占比57.4%,乡村人口1 633.7万人,占比42.6%[2]68。与全国同期乡村居民占比46.27%[2]67相比,黑龙江省城镇化比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2014年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5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9.3%[8]。

三、推进黑龙江省农区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农区现代化是系统工程,核心是农业现代化,同时必须有工业化、信息化及城镇化的协同,涉及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形式、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治理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等,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

(一)完善和创新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滞后性最为显著。加快农业现代化,使之与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是“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黑龙江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在于建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机制,强化现代农业要素,提髙农业科技利用率,以提髙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9]。

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务是创新符合现代农业产业特点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的农业经营体系与机制,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家庭经营制度、合作经营制度和公司经营制度的各自优势,并促进其有机联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应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使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

2.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完善其内部治理机制,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发挥现代农业组织引领农户进入市场、服务广大农民生产的作用,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3.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完善和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10],这种经营模式需要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将其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改善现有农区劳动力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深化农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农区治理框架

目前,由于农区集体产权长期不明晰,包括土地在内多项集体资源与设施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受益权模糊,应属于广大农户享有的集体利益被侵占、公共设施长期缺乏维护、农村集体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缺位等问题长期存在。在土地确权过程中,应根据黑龙江省实际,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探索符合黑龙江省农区实际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进一步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进一步调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积极性。要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与村民自治组织制度共同构成农区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本的制度支撑[11]。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升农业支持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区现代化,从政策上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是必要的。受 “黄箱”政策限制,政府对农业支持的重点应放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体系的支持与培育方面。具体包括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农业经营者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及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梳理政府对农业与农民的各项支持政策,明确支持重点,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效率。

(四)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农区现代化,关键是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尽快实现进城人口在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及教育等基本社会福利方面与城市居民的权利平等与利益共享,并消除地区间的差异。同时,深化与农村户籍密切相关的包括农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在内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在农村的基本权益尤其是土地权益和住房权益明晰化、财产化和可交易化[12],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人口和其他资源要素的自主、自由和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高庆鹏,胡拥军.集体行动逻辑、乡土社会嵌入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J].经济问题探究,2013,(1).

[2]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陈卫平,郑适.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的操作机理:吉林例证[J].区域经济,2012,(10).

[4]姚笛.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与农区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EB/OL].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5]孙佳薇.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效益显现[EB/OL].新华网,2014-10-23.

[6]李桃.经济理性、生存智慧与行为逻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中小社员“搭便车”行为探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2).

[7][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2014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2015-08-08.

[9]胡鞍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949--2012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3).

[10]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Z]//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EB/OL].新华网,2015-11-02.

[12]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1).

〔责任编辑:曲万涛〕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4-0031-05

[作者简介]李桃(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创造能力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G201308)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环境与经营效益评价研究”(15TQB04)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16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