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越”到“缩短”: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反思

2015-02-24 07:47李红梅
知与行 2015年4期
关键词:恩格斯

李红梅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640)



从“跨越”到“缩短”: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反思

李红梅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州 510640)

[摘要]恩格斯晚年根据俄国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农村公社面临解体的趋势,把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概括,并上升为对一切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都适用的“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论。恩格斯晚年在看到农村公社内部一系列弊端的基础上,强调其已逐渐丧失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对资本主义的“跨越”已无可能。但是,恩格斯又在分析世界经济领域和俄国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基础上,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在俄国仍然具有缩短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同时预设了这种“缩短”得以发生所必需的严格条件。“缩短”二字体现了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形态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东方社会

19世纪70年代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未来发展前景,接触到了一个新的问题: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在1883年以后,西欧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俄国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农村公社面临解体的趋势。这些变化促使晚年恩格斯对他和马克思一直坚持的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发展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把这一理论进一步概括并上升为对一切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都适用的“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理论。

一、俄国农村公社逐渐丧失“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根据19世纪80-90年代俄国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强调指出:俄国农村公社正在走向灭亡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俄国农村公社内部具有能够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很小了,俄国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 俄国农村公社具有原始性和封闭性

从19世纪40年代起,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后来的俄国民粹主义者都极为赞赏俄国的农村公社,认为村社是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础。面对俄国民粹主义者们的错误观点,恩格斯首先揭示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

1.俄国农村公社的存在并非俄国所特有的现象,它具有原始性。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一种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农村公社实施的土地公社所有制不是俄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制度。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17世纪的爱尔兰北部就一直存在着公社所有制,直到19世纪60-70年代才逐渐消失;印度直到19世纪70年代都还存在着许多公社所有制形式,在德国也还能看到它的残余和遗迹。因此,农村公社不是哪个民族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人类世界所有民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共同现象,并且它日渐衰亡。在西欧,包括波兰和小俄罗斯在内,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社会交往的扩大,使得农村公社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最终被消除。可是在俄罗斯本土却一直保存了下来。这只能说明俄国社会普遍落后,还远远没有达到现代文明水平的状态。

2.俄国农村公社具有封闭性,专制制度得以形成。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俄国农民的眼中,“公社”就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和活动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公社里,公社之外的世界只有当与公社事务发生联系时,俄国农民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甚至公社与公社之间也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彼此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也就不存在所有公社的共同利益。于是,这种封闭和隔绝的状态自然而然地为东方专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仅俄国如此,印度也是如此。在这种专制制度的统治下,俄国农村公社实际上并不像俄国民粹主义者所宣扬的那样具有较高的公有化程度,甚至在这一点上还不如印度。所以,事实上,俄国农村公社存在是许多不平等的现象,正如恩格斯描述道:“几乎在一切地方,公社社员中总有几个富裕农民,有时是百万富翁,他们放高利贷,榨取农民大众的脂膏。”[1]281这种不平等现象必然会使俄国农村公社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二)恩格斯在世时俄国革命并没有发生

由于俄国农村公社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具有共有和私有二重性,马克思则在1881年写给俄国社会党人维·伊·查苏利齐的信中就认为,这一特征给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两种可能:一种是私有制成分消灭了公有制成分,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道路;另一种就是公有制成分战胜私有制成分,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这两种可能性中,马克思则更倾向于后者。但是,要实现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因素战胜私有制,使其成为进入社会主义的起点,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必须发生俄国革命,同时还必须把它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唯有如此,俄国农村公社才能借助资本主义社会所取得的肯定成果来发展自身,从而使自己不用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俄国发展道路的预测。在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现了大好的革命形势,无产阶级革命好像也是呼之欲出。但是,到19世纪90年代,他们盼望已久的革命一直没有发生。直到去世前,恩格斯还在热切盼望着俄国革命。1894年1月,在撰写《〈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的结尾时,他仍然写道:“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要想保全这个残存的公社,就必须首先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1]450但是,现实又让恩格斯看到俄国革命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确实,俄国革命直到20世纪初才轰轰烈烈地爆发。

(三)俄国农村公社不具备“嫁接”现代大工业的现实性

俄国民粹派理论家尼·弗·丹尼尔逊在关于俄国公社前途和命运的看法上与那种一味美化农村公社的观点有所不同。他承认俄国公社具有落后性和不发达性,同时他又看到在俄国现代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迫切性和不可避免性。于是,他强调俄国农村公社可以通过“嫁接”西方大工业来实现自己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无须经过中间环节,即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多次提到这一使俄国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途径。恩格斯晚年对这种“嫁接”论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明确表明自己反对把俄国公社与现代大工业相嫁接。

首先,恩格斯从“嫁接”的载体——农村公社来分析。他指出,农村公社具有原始性、自发性和与世隔绝的特性;这些特性也注定它不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不是一种适合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具有开放性的组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缺乏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同时在功能上容纳不了现代工业。这样,一旦现代大工业延伸到农村公社,后者必然会不堪一击,迅速地土崩瓦解。因此,企图通过农村公社嫁接现代大工业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空想。其次,恩格斯从实施“嫁接”的主体——俄国人来分析。一方面在俄国,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甚为了解的大有人在。这些人不仅非常清楚它所具有的矛盾和冲突,并且非常明白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出路在哪里。但是另一方面,恩格斯又看到了解资本主义状况和明白其出路的俄国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千人。他们不生活在农村公社里。另外的大约五千万人生活在土地公有制下,对资本主义社会一无所知。因此,从实施“嫁接”的主体来看,“嫁接”也是一种无法进行的活动。最后,恩格斯从俄国现代大工业发展的现状来分析。他指出在俄国本身是不存在现代工业的,它要发展现代工业必须学习、引进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可是,在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呈现出尖锐的对立局面,因此,资产阶级认为像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允许其模仿自身的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模式而进入社会主义,那就等于自掘坟墓。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并对世界起支配作用的时代里,俄国想通过把现代大工业嫁接到农村公社的道路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二、俄国“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所需的必备条件

恩格斯在19世纪末,根据世界经济领域和俄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坚持了他和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思考的根据:俄国农村公社可以发展成为俄国共产主义的起点和基础。但是,恩格斯在对时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原来的“跨越资本主义”转变为“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并同时预设了这种“缩短”得以发生所必需的严格条件。

(一)实现“缩短”的先决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必须加快发展

1861年克里木战争之后俄国改革了农奴制,特别是在19世纪80—90年代俄国农奴获得了解放,俄国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迈进。这样俄国社会呈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公社土地所有制迅速解体。据此,恩格斯指出历史给俄国留下唯一可能的道路,就是发展资本主义。他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指出,在1861年后的俄国社会,旧的沙皇专制制度没有受到动摇;这样就决定了俄国只能先尽快过渡到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可见,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由其既成的历史条件,即1853—1856年进行的克里木战争后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恩格斯早在1892年6月18日写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指出:俄国1891年的农业歉收,是俄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社农业和宗法式家庭工业过渡到现代工业的结果,尤其是后者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渗透到俄国农业中去了。在此基础上,他明确表示:“在我看来,很明显‘俄国的大工业必将扼杀农业公社’。”[2]365在1894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一文中,恩格斯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一历史条件的影响,并总结性地认为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之后需要有本国的大工业,如铁路的扩展,而这只能依靠发展资本主义形式的大工业。可见,在俄国,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大工业如果没有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它就没有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

(二)实现“缩短”的必要条件: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

19世纪末,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村公社的封闭和隔绝被打破了,逐渐被纳入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踏入世纪历史一体化的潮流中。这样,俄国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广泛。于是,俄国社会完全有可能利用和吸收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自己跨越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物质前提。对于这一点,恩格斯晚年不仅给予了关注而且还给予了强调。他在1875年撰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指出,趋于解体的俄国农村公社尽管其繁荣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仍然有可能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向高级形式的公有制转变。可见,恩格斯在这里强调的观点是:像俄国这样落后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应利用一切渠道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成果。另外,俄国自身的一些因素,如天然的土地地势和一直以来的农民劳动相组合,也促使其能够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成果。同时,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它的弊端。因此,俄国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时,可把自身具有的优势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经验相结合,这样就可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所遭受到的阵痛。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强调俄国在发挥自身特有的历史条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吸收和完善,那么,它就可以避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从而通过较短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而进入社会主义。

(三)实现“缩短”的外部推动力: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及其国际援助

在19世纪中期,俄国民粹主义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把农村公社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他们认为农村公社中的土地公有制以及农民之间的劳动组合能使俄国率先并轻而易举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即只要把沙皇统治推翻,即可在整个国家普及公社所有制。很可惜的是,历史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进行,直到19世纪末,俄国都没有实现这种革命。所以恩格斯认为,俄国民粹主义者们的这种论断是既不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俄国的现实。而另一方面,在19世纪70-80年代欧美各国的工人运动却蓬勃发展起来,并扩展到中东欧和其他州的一些国家。在这个背景下,恩格斯注意到了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1874-1875年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批判了赫尔岑和特卡乔夫等俄国民粹派的小资产阶级的上述空想观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恩格斯原则上并不否认俄国村社有可能不经过资产阶级这个中间环节而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这一高级形式,可是他反复强调: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的唯一条件是,在俄国农村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之前,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并取得胜利。同时也为俄国农民的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为俄国的整个农业制度的社会主义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又进一步提出,要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并且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的直接生长点,只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成功。进入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考虑俄国农村公社能否进入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更多地强调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必须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相联系。这一点非常集中的表现在恩格斯于1893年2月24日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在这封信中,他完全赞同俄国茹柯夫斯基的观点:要使公社中所包含的某些社会主义因素的萌芽发展起来,首要的条件就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推动作用。这个推动就是在这些国家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使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国家最早消灭资本主义。

可见,在俄国农村公社向较高形式过渡的问题上,恩格斯晚年非常强调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性,认为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如果没有西方无产阶级的帮助,俄国的农村公社就不可能具备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和条件。正如他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一文的结尾所强调的那样:俄国在当时无论是从农村公社出发还是从资本主义出发,如果没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没有可能性的。

三、现实启示

恩格斯晚年从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一方面认为像俄国这样落后的东方社会能够绕过资本主义这一发展阶段,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欧社会的新的发展道路,从而不用经历像西欧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那样的灾难和痛苦;但是另一方面又从俄国的发展实际出发,看到俄国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现实,反复强调从俄国公社自身不能生产出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提出了东方社会缩短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理论,即东方社会可以不必重复西欧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资本主义获得了充足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占有和吸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从而极大地缩短自己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从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的转变中可以看到,尽管他还依然承认东方社会能够跨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是恩格斯晚年又强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农村公社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唯一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共通的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诚然仅仅依靠公有制这一特性,还远远不能使农村公社自发地进入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只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独特的最后产物。因此,农村公社发展极低的经济是不可能也无法解决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主义社会才会存在的问题和冲突,用恩格斯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1]442-443。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晚年多使用“缩短”一词而少使用“跨越”一词的原因。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形态是可以“跨越”的,但是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生产力发展任务。只要它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那么它就不可被忽略和“跨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中央编译局.俄国民粹派文选[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李慧.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张建华.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9]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崔家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A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4-0005-04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女(侗族),湖南会同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9

猜你喜欢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恩格斯视野中人的生存方式探析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安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恩格斯军事治学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武器装备思想探析
恩格斯服兵役
恩格斯在德国革命中的军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