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015-02-24 07:47郑丙沛张国超
知与行 2015年4期
关键词:发展机制武汉建议

郑丙沛,张国超

(1.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 2.武汉轻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2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郑丙沛1,张国超2

(1.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 2.武汉轻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23)

[摘要]新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新引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这一“引擎”的物质载体,其形成与发展也将制约到所搭载的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因此,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机制研究,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机制包括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发现,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在拥有先天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内部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在管理服务、发展环境、投融资平台、统筹规划、创意人才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做出相关应对。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机制;武汉;现状;建议

随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但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发展迅速、水平较高,以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现状。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同时也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核心和未来的“国家中心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密集的人才资源等众多优势。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发展“先天”优势的城市,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却“后天”不足,资源禀赋和实际发展水平极不相符。因此,加强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机制研究,探讨各要素的特征及作用机制,对于推动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市内园区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机制分析

1998年,英国率先提出“创意产业”这一名词,并给出了至今沿用的经典定义:“创意产业是一种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和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囊括相关管理机构、文化企业、智力资源、金融机构及其他支持体系在内的,具有政策落实、企业发展、项目孵化、投资管理、产权交易和其他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创意生产空间集群[1]。作为文化创意活动空间上集群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是外部保障、内部动力等多种机制相互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法规机制。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产生集聚的原动力有很多,政策、人才、资本或者其他动力。虽然最初的集聚动力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非常一致的,那就是政府都在园区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战略规划,立足于自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文化企业、创意人才、金融机构等入驻,随即通过建设和不断完善创意产业政策体系来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2]。除此之外,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力、资本密集型的新兴产业,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而政府正是提供这些基本保障的最佳人选。

2.创意环境机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高端形态,其孕育和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环境。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因其产业特殊性需要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创新氛围,这是孕育文化创意产业和建设园区的基础。另一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吸引企业、人才和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拥有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引来并留住企业和人才,才可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3]。

3.经济保障机制。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开始增长;当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当人均GDP突破5 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需求将日益旺盛,并开始形成井喷式的发展和市场需求[4]。早在2003年,中国人均GDP就已突破1 000美元;2009年,开始突破3 000美元;2012年,最终突破5 000美元。不断增长的人均GDP,不仅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的基本保障,更是文化消费市场扩大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强大经济后盾。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

1.科技创新机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所释放出的创新能量和经济活力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科技创新作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极大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而且还能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使文化创意产业拥有持续的发展潜力和整体竞争力,进而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战略支点和支柱型产业。

2.企业主体机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里的国王。”这句话突出了企业家在一国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真谛。文化创意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作为文化、经济与科技高度融合共生的市场经济新业态,其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更需要拥有一个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为一体的企业精英群体维系[5]。他们是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经营主体,也是整合各类资源与要素实现企业盈利与园区发展的关键。

3.创意人才机制。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文化创意人才不仅指文化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单一性人才,也指那些集创意和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成为园区发展的又一关键。他们不仅影响着园区当下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更担负着使园区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使命,是托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脊梁”。

二、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SWOT-PEST矩阵作为一种整合创新方法,具有高度的合理的聚类性和统筹性,不仅可以有效分清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还能将政治(P)、经济(E)、社会(S)和技术(T)等因素融于统一的SWOT分析框架中,使整个分析更易操作、更具系统性[6]。(如表1)运用SWOT-PEST矩阵将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放进同一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准确地把握武汉市产业区位特征,明确其发展态势,是研究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的重要工具。

表1 SWOT-PEST矩阵模型

武汉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优越的产业区位,但其内外部发展环境也是非常复杂的。在内部因素方面,其复杂性表现为优势与劣势并存。其中,优势主要体现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政策、法规相对健全;市域经济发展较发达,人口稠密,文化消费市场广阔;文化资源丰富,社会创新氛围浓厚;地理位置优越,为国内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科研院校密集,人才及智力资源丰富;科技孵化平台众多,创意科技不断发展,等等。但与此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产业意识淡薄、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管理经营水平低、投融资渠道单一、专业人才短缺和流失、文化消费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

在外部因素方面,复杂性则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特征。一方面,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部崛起战略”不断推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环境不断优化,居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以及“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文化管理体制僵化,文化产业立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文化创新活力不足,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关注度较低,缺少统一行业标准以及网络风险、信息安全等难题,的的确确也带来了一场新的挑战。

三、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实证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武汉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迅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截至2014年6月,武汉市域内已建成并运营包括“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光谷创意产业园、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21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7],拥有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2.95万户,从业人员46.68万人,实现增加值708.62亿元[8],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红利初步显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机制,了解最新现状,笔者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了17种指标,每一种指标都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标准进行衡量,以“1”表示“很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调查组于2014年4月对“汉阳造”、楚天181、花园道、昙华林等15家园区的入驻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先后投放问卷350份,收回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1%。借助统计分析软件 SPSS 21.0 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参考相关文献,刻度为1~5的李克特量表,得分均值在1~2.4,表示反对或低认同度;在2.5~3.4,表示中立或中认同度;在3.5~5表示赞同或高认同度[9]。调查结果显示:“园区相关孵化服务好”“园区金融服务到位”“园区融资渠道较多”“园内企业人才供需平衡”“园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等5项指标的满意度值在1~2.4,为低认同度,这表明园区在孵化服务、金融服务、融资渠道、人才供需、主导产业等5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园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园区内部管理水平高”“园区为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园区市场拓展服务到位”“园内知识产权保护氛围浓厚”“园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完善”“园内企业租金便宜”“园区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园内知名企业较多”“园区与本企业的关联度高”等10项指标的认同度值在2.5~3.4,为中认同度,表明园区在规章制度完善、园区管理、市场服务、软环境营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引进和发展定位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满足了园内企业的要求,但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园内创意创新氛围浓厚”“园内物业服务到位”等2项指标的认同度均值大于3.5,为高认同度,表明园区营造的创意创新氛围和相关物业服务达到了企业的心理预期,是值得肯定的。

四、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上述理论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笔者认为不断完善外部保障机制,激活并增强内部动力机制,是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武汉市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管理服务体系

政府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应加快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首先,构建完善的创意产业政策体系。以园区企业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配套的保障政策,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和政府专项资金,给予相关企业财政的支持。其次,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包括园区企业在内的管理服务部门。市、区两级政府根据职能大小建立相应的专管部门,在各园区设立专职面向区内企业的服务机构,积极吸纳园区企业参与管理。各级服务机构合理分工、相互协作,为搭建和完善“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高效互动发展平台而不断努力。

(二)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创意环境是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环节中至关最重要的一环。针对武汉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创意环境问题,可从内、外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切实做到“发展未动,基础先行”。各园区应积极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完善资金、政策、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孵化服务。同时,应继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增加用于园区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通过改善园区交通、通信、网络、生活服务设施来吸引企业与人才。其次,大力培育创新环境和文化消费环境。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保护机制,通过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障、服务体系和安全高效的市场环境来切实保障创意企业的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市民文化消费,增进市民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间的联系,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三)完善金融服务平台

专业人才、设备和技术是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这背后离不开雄厚的资本支持。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却因其产品和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融资相对困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难题应从企业自身、政府和金融机构三方面着手。首先,园区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化”的方式,打通“以产权换贷款”的融资渠道,实现融资体系的多元化。其次,各级政府要在加大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直接扶持力度的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流入。再次,金融机构要改变金融机构固有观念,充分考虑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积极推进信用评级标准改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不断完善对园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9]。

(四)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武汉拥有高等院校近90所,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二,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百万,位居中国首位,但这些却不等同于武汉拥有充足的文化创意人才,事实上却正好相反,调查显示,各大园区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稀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重新确立创意人才评估标准,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政府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制度化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其次,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根据自身特点及市场的需求,加强校企联手合作,有针对性地开设和调整相关学科。再次,园区企业也应积极承担人才培养义务,在积极与高校进行对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实施科学、系统的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五)明确各区发展定位

同质化竞争是现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考验。由于盲目跟风,许多地区不顾当地实际和整体利益纷纷上马各类文化园区,造成了大量同类型园区“扎堆”的乱象。从长远来看,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各园区发展和地区整体实力提升,只有依靠科技和创新驱动才能实现园区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消除盲目攀比和趋同产生的内耗,武汉市应对已建成和在建园区进行科学引导和规划,各区应根据武汉市整体发展规划和自身资源禀赋量身定制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现各园区的“特质化”发展。各园区之间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竭力避免在投融资、人才、宣传等方面的恶性竞争,形成依靠创新驱动、互利共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六)建立统计评估指标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指标评估体系是对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跟踪、分析和监测的依据,也是影响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决策的重要因素[10]。国内在文化创意产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尚未形成的统一标准和健全体系,虽然很多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指标体系,但都是地域色彩浓厚,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香港、上海、北京等地已经走在前列,率先制定出相应的统计评估指标体系。武汉市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尚未制定出统一的统计指标评估体系,这无形之中制约了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武汉市应加快建设步伐,立足于发展实际,在进行统计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立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此外,武汉市还应充分发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积极主导区域合作,为推动建立具有普适性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而努力。

实践证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刺激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升城市活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和园区管理机构应与文化创意企业携手,在掌握文化创意产业内在规律和外在动力的基础上,经全面调研、科学论证,切实通过提升管理服务、优化内外环境、扩大融资渠道、改进人才机制、科学规划建设、明确发展定位等途径,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运行机制,优化孵化和发展环境,进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擎”和产业园区的“底盘”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完美契合,从而为城市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玉丰.构建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2):189.

[2]张国超.“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前瞻性思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14.

[3]胡启.在老工业遗址上书写文化创意产业新篇章——关于“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调研[J].发展论坛,2009,(8):57-58.

[4]黄永林,袁堃.创意城市蓝皮书: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13.

[5]胡小武.创意经济时代与城市新机遇[J].城市问题,2006,(5):21-26.

[6]刘丽.基于 SWOT- PEST模型对新疆与中亚国家旅游服务贸易的态势分析[J].经济师,2013,(8):173-175.

[7]武汉市统计局.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稳步发展助推新业态迅速成长[EB/OL].http://www.whtj.gov.cn/details.aspx?id=2613,2015-06-05.

[8]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2013年文化产业整体情况[EB/OL].http://www.whxc.org.cn/2014/0604/6059.shtml,2013-06-04.

[9]中共武汉市委党校,中共武汉市洪山区委党校联合课题组.加快洪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长江论坛,2011,(3):36-38.

[10]肖丹桂.文化创意产业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20):32.

〔责任编辑:崔家善〕

文化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4-0077-05

[作者简介]郑丙沛(1989-),男,山东曲阜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教育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12CGL125)

[收稿日期]2015-10-10

猜你喜欢
发展机制武汉建议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
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