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新 马 峰
陕西三原县医院内分泌科 三原 713800
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疗效
王迎新马峰
陕西三原县医院内分泌科三原713800
【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2—2014-07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血糖监测、控制血糖、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措施,配合甲钴胺治疗,持续8周;研究组5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连续8周。分析2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用肌电图测定2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和血糖含量变化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9.23%(27/39),研究组为90.19%(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上,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糖监测方面,2组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含量均有显著变化(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效果显著,神经改善状况良好,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依帕司他;甲钴胺;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02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35例;年龄37~74岁,平均(51.21±8.09)岁;糖尿病病程4~18 a;周围神经病变5~45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治疗组51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 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诊断标准及《实用糖尿病学》提出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标准,且经肌电图确诊为DPN;(2)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排除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及血液功能障碍患者;(4)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积极参与此次研究;(5)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如出现危重表现,停止服药,采取相应措施。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依据病情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采取常规,饮食治疗、运动控制等措施,如有血压高、血脂异常,给予降压、调脂治疗。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0.5 mg/片),通常成人1片/次,3次/d,可根据年龄、症状酌情增减,连续治疗8周。研究组在口服甲钴胺的基础上口服依帕司他片(50 mg/片),成人通常剂量50 mg/次,3次/d。研究期间停止使用其他神经病变治疗药物及曲马多等镇痛剂。
1.4评价标准(1)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持续性疼痛、肢端麻木及感觉减退和障碍)及治疗前后神经反射(肱二头肌、膝腱反射)情况,并测定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参照《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肌电图正常,腱反射正常(或明显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增加量>5 m/s;有效:临床症状基本好转,肌电图好转,腱反射好转,神经传导速度增加量<5 m/s;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肌电图、腱反射无明显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同一位医务人员进行操作,采用NeuroExam M-800C肌电图仪(珠海市迈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用表面电极次剂量刺激测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2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含量。(4)观察是否存在过敏反应、肝脏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有效率69.23%,研究组为9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0,P=0.012<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n(%)]
2.22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比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差异(均P<0.01)。见表2。
±s)
2.32组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含量状况对比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含量和餐后2 h血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空腹和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比较严重且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DPN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证明[1]是由糖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细胞因子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造成代谢障碍、循环异常和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也会增加其发生率和危害性。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现象越来越常见[2]。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种类繁多,而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其主要类型之一,发生率为40%~50%,并随糖尿病患病时间延长而升高[3]。大量研究证实[4],>60%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规律性疼痛令患者难以正常睡眠,疼痛强度与睡眠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而长期睡眠障碍会导致60%的患者感觉日常生活疲惫不堪,40%的患者会伴有困倦和乏力,继而精神恍惚,严重的出现失望、烦躁等精神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
鉴于神经病理性疼痛高发病率及危害严重,目前国际最新治疗理念非常强调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诊断及早期防治,传统上无理想治疗方法[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依帕司他是一种非竞争性的醛糖还原酶抑制药,可以可逆性抑制多元醇代谢中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的醛糖还原酶,使细胞外肌醇进入细胞内增加,同时提高Na+-K+-ATP酶活性而发挥其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蛋白非酶糖化,从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山梨醇的醛糖还原酶与糖尿病性并发症发病机制相关,已知山梨醇能影响周围神经细胞发挥其功能,而神经元内大量蓄积会引起糖尿病性支配感觉运动的外周神经病症状(麻木感、疼痛、感觉障碍),因此依帕司他可用于预防、改善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的末梢神经障碍。甲钴胺是一种维生素B12衍生物,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参与体内甲基转移来影响核酸、蛋白质和卵磷脂的生物合成过程,起到修复受损神经组织细胞,从而改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促进培养的大鼠组织中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适用于周围神经病变。大量研究表明[6],两者合用可产生1+1>2的治疗效果。总之,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效果显著,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好,安全性高,可以作为治疗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4
[1]杨艳秋,陈文实.依帕司他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0,28(5):445-446.
[2]Simmons Z,Feldman EL.Update on diabetic neuropathy[J].Curr Opin Neurol,2002,15(5):595-603.
[3]Verrotti A,Giuva PT,Morgese G,et al.New trends in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J Child Neurol,2001,16(6):389-394.
[4]陈国崇,马燕锋,廖全忠.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8):38-39.
[5]刘鹏,王尚珍,魏学娟,等.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15-17.
[6]阮园,马建华,谢晓竞,等. 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J]. 江苏医药,2012,38(3):278-280.
(收稿2014-10-22)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5)18-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