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高血压出血患者应用软、硬通道治疗的效果差异分析
贾俊峰
(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湖北 应城, 432400)
关键词:幕上高血压出血; 软通道微创手术; 硬通道微创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在各类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为20%~30%[1-2]。该病的病情复杂,预后也相对较差。在治疗方面,单纯的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能令人满意,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的创伤又太大[3-4]。因此,微创手术就成了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本院采用软、硬通道微创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劣以及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98例幕上高血压出血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对照组49例,其中男33例,女16例。整个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下进行,且通过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入选标准: ① 按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患者在初次的CT检查中为幕上脑出血或肢体肌力在3级以下者; ② 入院在患者发病后72 h内; ③ 80岁以下者且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血肿量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观察组(软通道组):在患者发病的6~72 h内应用CT定位,于患者血肿的最大层面取其长轴与头皮相交处作为预穿刺置管点。开小切口,在小切口处做颅骨钻孔,以十字形切开患者的硬脑膜,沿血肿长轴穿刺将硅胶管放置于血肿的中心。放入后进行适当的抽吸,在血肿清除30%~50%后注入5万单位的尿激酶(由5 mL生理盐水溶解后),在夹管2 h后进行开放引流。在手术后予以内科综合治疗,定期复查CT,在血肿基本清除后实施拔管。
对照组(硬通道组):选择适当型号的YL-1型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然后驱动电钻,用针尖方向对准血肿中心,在钻透硬脑膜和颅骨后,将穿刺针的针芯更换成塑料针芯进针到血肿的边缘,在抽吸血肿周围的液化血液后进针至血肿中心进行抽吸。然后用血肿粉碎器反复冲洗,待引流液淡化后注入尿激酶实施血肿的液化引流。在手术后予以内科综合治疗,定期复查CT,在血肿基本清除后实施拔管。
观察患者在入院接受手术时所用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情况、并发症(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再发出血等)等一系列的指标。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进步: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减少在18%~90%; 无效: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减少在18%以下。
2结果
2组患者在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再发出血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术后继发颅内血肿(2.04%)明显少于对照组(16.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5 d的血肿量依次为(68±10) mL、(19±5) mL、(11±3) mL, 与对照组的(68±11) mL、(20±5) mL、(10±3) 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痊愈26例,改善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83%; 对照组中痊愈15例,改善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1.6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在中老年人群里是非常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其病情严重又复杂,同时预后也相对较差[5]。在治疗方法方面,内科的保守治疗对于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其死亡率非常高,达到了60%以上[6-7]。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治疗该病还是多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因为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血肿,改善颅内压力和颅内局部的血液循环,最大程度地避免脑疝的形成。虽然开颅手术对于血肿的清除效果较好,但是会使患者受创很大,同时伴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8-9]。
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血肿引流手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其以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一系列的优点得到广泛应用[10-11]。软通道治疗方法的优点很多,对患者的创伤和脑组织损伤都小,且其使用灵活;缺点就是在清除血肿时的一次量很少,同时对固态的血肿清除能力也有限[12-13]。硬通道治疗则能够通过负压达到抽吸血肿的目的,能够促进血肿的液化,对于大块的和固态的血肿有较强的粉碎作用;但是其应用的缺点也很明显,在穿刺后不能改变其操作的方向,灵活性较软通道来说较弱,因此治疗前要明确血肿的位置[14]。
本研究发现,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大致相同, 但接受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继发颅内血肿率(2.04%)明显少于接受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16.32%)。
参考文献
[1]南新国. 软硬通道微创术救治颅内大量出血120例疗效分析[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02(29): 163.
[2]朱端权, 张晓亮, 蒋向东. 软-硬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室积血的临床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09(34): 904.
[3]李全, 冯艳萍, 亓振国. 硬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60例报告[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07(29): 656.
[4]夏平, 熊兵红. 硬通道结合软通道技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 重庆医学, 2012, 22(41): 2294.
[5]张龙, 漆松涛, 冯文峰, 等. 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08(38): 469.
[6]Qureshi A I, Mendelow A D, Hanley D 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 Lancet. 2009, 373(9675): 1632.
[7]Sehba F A, Hou J, Pluta R M,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Brain Injury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Prog Neurobiol, 2012, 97(1): 14.
[8]李芳芳, 罗丹, 谢鹏.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16(32): 3423.
[9]袁鹏, 方波, 黄涛, 等. 早期软通道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中的临床研究[J]. 重庆医学, 2012, 24(41): 2493.
[10]王大捷, 杨国康, 冉德森. 穿刺联合硬膜外管定向溶吸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J].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02(28): 152.
[11]Maffulli N, Longo U G, Spiezia 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Achilles tendon pathologies[J]. Open Access J Sports Med, 2010, 5(1): 95.
[12]张超, 谢延风, 但炜, 等. 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比较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 10(39): 624.
[13]Valle-Giler E P, Sulaiman W A. Midline Minimally Invasive Placement of Spinal Cord Stimulators: A Technical Note[J]. Ochsner J, 2014, 14(1): 51.
[14]王志扬. 免冲洗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对比[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20(14): 2329.
收稿日期:2015-04-17
中图分类号:R 7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9-081-02
DOI:10.7619/jcmp.20151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