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送事件及其变式

2015-02-23 05:36魏小兰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客体变式语义

魏小兰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递送事件及其变式

魏小兰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本文基于认知功能理论中的概念框架模式,选取Levin(1993)的递送动词中的两组动词“send verbs”和“drive verbs”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递送事件的不同变式,构建概念框架来表述它们之间具有连通关系的概念语义。探究概念框架所涵盖共享概念内容和各变式的特异性概念内容,根据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对Levin的动词分类进行调整,使其对应关系更加准确。

递送事件,动词类型,变式,概念框架

1.引言

国外表述概念语义(conceptual semantics)的理论模式主要有Jackendoff(1990)的平行模式和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平行模式过分夸大了动词功能在组合式结构中的作用,以至于难以区分和解释许多变式概念语义的异同。而构式语法的融合原则在表述小句变式和汉语中失配小句时也显得无能为力。基于此,国内学者程琪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功能模式及其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进一步发展了概念语义的相关研究。

形义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Levin(1993)在词汇语义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动词进行分类,并表述了英语动词和变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动词和变式之间的关系,但同类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还有不一致的地方。本文选取Levin(1993)第11类动词“send and carry verbs”中的“send verbs”和“drive verbs”,运用认知功能理论中的概念框架模式,来表述具有连通关系的概念语义,分析递送事件的共享概念内容和各变式的特异性概念内容,通过形义语符关系讨论动词和变式语义的对应关系,探究动词准入变式的语义相容性条件,同时对Levin就该类动词的分类进行调整。

2.认知功能理论模式

认知功能理论模式关注概念语义,将语义研究定位在概念语义的范围中,关注概念语义与语法的体现关系(程琪龙2011:41,2004),概念语义是一种经验知识,它是通过语言在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以及在进行社会交际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程琪龙2011:136)。认知功能模式认为,概念语义既和感知运动系统连通,又和语言表达系统,即词汇语法系统连通(程琪龙2011:41;程琪龙、梅文胜2008),概念语义可分解为连接感知运动系统的概念内容(conceptual contents)和连接词汇语法的识解语义(semantics of construal)(程琪龙2011:134),前者被表述为概念语义框架,简称概念框架,后者被表述为语义论元结构。从语符关系的角度出发,表述概念内容的概念框架通过感知、运动神经认知系统,联通外部世界的输入输出信号;表述识解语义的论元结构通过语法结构连通外部世界的语言现象信号(程琪龙2011:135)。这与Hjelmslev(1961)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语符系统包括概念语义和词汇语法。从概念语义到语言表达以及从语言表达到概念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可操作的语义系统(程琪龙2007)。概念内容可在语言产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知器官获得输入信号,并激活相应概念框架(程琪龙2011:135),概念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识解为语义结构。小句的概念语义,也就是下文中主要探讨的变式的概念语义。

从语言系统出发,小句表达的概念语义称作情状,情状可分为事件和性状。事件涉及动作和活动,性状包括实体的方位、领属、性质、状态等。基于程琪龙(2006),本文所指的事件是该事件概念框架的关系网络,可理解为动作实施的全过程,在认知功能理论模式中表述为(事件)概念框架。基于认知功能理论模式,递送动词所在小句的概念语义必然包括递送事件。递送事件的概念语义也必须是连通词汇语法和感知运动系统。一个小句中的递送动词也可在很多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中使用,这些句式被称为该动词的变式,这些变式不仅存在共享的概念内容,彼此之间也存在细微的概念语义的差异。例如:(1)a.They can deliver goods to your door.

b.They delivered goods toa customer.

以上两个例句出自张道真(2009),均表达送达某物,但例1中“to your door”侧重将物品送往某地,强调的是方位的变化,而例2中“to a customer”则是将物品送给某人,强调物品归属的变化。这两个小句是动词“deliver”的两个变式,所不同的是介词“to”后所接的内容不同,使客体移动的方向或归属产生差异,因而小句的概念语义不同。

本文首先表述递送事件的共享概念语义,再据此表述各变式的特异性概念语义,探究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

3.递送事件的共享概念语义

递送事件的概念内容包括:动作者实施的动作,对象客体的移动(动作者伴随或者不伴随客体移动),对象客体因位移而产生方位或领属的变化。程琪龙在其相关研究中,提供了这种具有连通关系的图式(程琪龙2012)。笔者受此启发,将连通感知运动系统和语言表达系统的递送事件图解如下。

图1 递送事件

注:“○”表示客体,“------”表示动作对象的移动路径,“()”中的内容表示可有成份,即动作者可伴随或不伴随客体移动。

从图1可以看出,连通感知运动系统和语言表达系统的递送事件图式必须包括“动作者”、“对象”、“终”三个参与者。此处“终”指的是对象客体在动作完成后最终的性状,它可细化为“终向(客体移动的最终方向)”、“终属(客体最终的领属)”、“终状(客体最终的状态)”、“终质(客体最终的性质,比如木头被烧成灰,其最终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终位(客体最终的位置)”等参与者,具体参与者视介词后面所接的内容而定。在图1中,可以看到它们的三个相关过程:(1)动作者实施的动作,强调动作本身,(2)动作对象的移动,强调移动的过程,(3)动作对象移动到终,强调移动的结果。概念框架由多个基本概念结构组合而成。基本概念结构主要包括动作结构、致使结构(程琪龙1995)。因此和感知运动系统连通的递送事件共享概念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递送事件共享概念框架

动作者和致使者的区别在于,动作者执行动作,但是对客体的“终”无影响,致使者则导致客体的“终”发生变化。表1中动作结构和致使结构重合时,动作者和致使者重合为“使动者”,对象和客体重合为“对象客体”,如表2所示:

表2 动作概念结构和致使概念结构重合

程琪龙(2011:138)认为,动作是事件的一部分,动词则是小句的一部分。在认知功能模式中的事件概念框架不仅包括动词表示的动作本身,还包括动作者进行该动作致使客体产生的方位、领属等的变化,其中某种变化被视为动作的可能结果,因而变化的结果不能和动作本身视作一体,看作动词所具有的不同语义。同一递送事件中,递送动作会产生方位、领属等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概念语义不是动作的必然结果,而是可能结果。例如:

(2)a.He sent the ballinto the net.【终位】

b.His parents sent him to a boardingschool.【终向】

c.He sent the ballto me.【终属】

为了方便理解,以上例句句末的“【】”中给出了动作变化的结果“【终位】”、“【终向】”、“【终属】”。动词“send”可表达“动作者递送某物的动作”,但不涵盖“客体移动后产生的方位和领属等变化”的语义,产生的语义变化表现为介词短语部分,而事件则包括该部分。动词后面接不同的介词,就产生了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即构成不同的变式,因而语义产生细微的差异。以上例句中动词“send”均表示“递送”的语义,但因介词短语不同,结果小句的概念语义也就不同。因此,递送事件中因为动作对象的移动而产生的某种概念语义不是动作的必然结果,而是可能结果。

4.变式的特异性概念语义

认知功能模式认为概念语义连通语言表达系统和感知运动系统,递送事件共享概念语义,不仅连通感知运动系统,还可以体现为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构成不同变式,即各变式的特异性概念语义。动词的变式主题(topic)多样,英语中句子的主题一般放在一个句子的句首,是所在句子的核心(刘润清2006:171)。在递送事件的小句中主要有两种主题,例如:

(3)a.The farmer carted his vegetables to the market.

【使动者】

b.Lorries carted the rubbish to the city’s refuse dump.【工具】

以上两种主题中,“the farmer”是常见的使动者主题,致使者和动作者重合构成使动者,而“Lorries”则是工具类主题。在递送类动词的小句中使动者主题句出现的频率更高,但递送类动词中部分动词为交通工具混合动词,因而工具主题句也比较常见。因此本节通过探究使动者主题句和工具主题句,来分析递送动词的不同变式,即同一动词的各种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探究其特异性概念语义。

4.1 使动者主题句

递送事件的使动者主题句的变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变式:延及类、方位类和领属类,变式的细化概念框架表述如下:

表3 使动者主题句变式细化的概念框架

和共享概括性概念框架相比,细化的概念框架中,“终”细化为方位和领属两大类的终。如果将上述细化的概念框架视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它们不同的激活操作,即动词所在的小句中,“终”的内容不同,将激活不同词汇语法结构。笔者将分类表述各变式的激活成分。

4.1.1 延及类变式

延及类变式仅强调“递送动作延及动作对象”,不强调动作对象最终的变化,弱化了动作变化的结果,即不强调因位移而产生方式或领属的变化。因此该事件概念框架只激活动作概念结构而不激活致使结构。

延及类包含延及式和工具式两类变式,只凸显动作本身,不强调对象客体的变化,例如:

(4)a.延及式:The thief returned the missing jewels.

b.工具式:He sent it bycar.【工具】

4a例句中只强调“the thief”返还了丢失的珠宝,却没有表明方位或领属的变化,4b句中只强调是用“car”运送,也未提及方位或者领属的变化。因而这两类变式,只激活动作概念结构,不激活致使概念结构。

4.1.2 方位类变式

该类变式可以细分为“原位式”、“途径式”、“终向式”、“终向位式”和“原位+终向式”,其中终向和原位可能同时出现,原位是可有成分。例如:

(5)a.原位式:He could mail the letterfrom his hometown.【原位】

b.途径式:He rowed themacross the lake.【途径】

c.终向式:They forwarded his mailto his new address.【终向】

d.终向位式:He smuggled animalsinto Britain.【终向位】

e.原位终向式:We transport goods from the airport to the city .【原位+终向】

原位式凸显的是对象客体移动之前的位置;途径式凸显的是对象客体移动的路径;终向式凸显对象客体移动的方向;终向位式凸显对象客体移动的方向和终止位置;原位+终向式凸显对象客体被移动之前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一个变式对应一个小句,在激活操作中激活对应的概念内容,递送动词使动者主题句的方位类的五个变式在一次操作中选择激活概念框架的相应部分(用黑体表示)。例句5c终向式选择激活“终向”。

4.1.3 领属类变式

该类变式可以细分为终向属式和终属式,表示对象客体因位移产生的领属变化。例如:

(6)a.终向属式:He handed a letterto his father.【终向属】

b.终属式:He handedhis father a letter.【终属】

终向属式凸显的是领属变化的方向,不确定客体是否到达终属者,而终属式凸显的是终属者获得对象客体。以上例句的句法分布不同,对应的概念语义也就不同。6a句是使移结构,动作者将“letter”递给“his father”,不能确定是否抵达终属;6b句的意思是已经抵达终属,终属“his father”已经获得“letter”。“To his father”强调的是领属变化的方向,而后句“his father”强调的是对象客体属于终属,两句的概念语义不同。因此领属可以细化出[终向属|终属],并在具体操作中激活其中一个(用黑体表示)。例6a句终向属变式选择激活“终向属”。

4.2 工具主题句

本节中递送事件的两类主题句的第二类是工具主题句,工具主题句的变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为延及式、原向式和终向式。变式细化的概念框架如下:

表4 工具主题句变式细化的概念框架

(7)a.Lorries carted the rubbish to the city’s refuse

dump.【终向】

b.The plane flies many passengers.【延及式】

c.The train conveyed the suppliersto the ware

house.【终向】

d The transmitters send a signal automatically to a

local base station.【终向】

e.The space probe Voyager sentback pictures of

Triton.【原向】

其中终向式凸显的客体移动的方向,原向凸显的客体离开之前的位置,而延及式则凸显的是动作过程本身。三种变式在操作中激活三个不同的概念框架。

5.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

认知功能模式认为动词是小句的一部分,动作是事件的一部分,动词和变式之间有一定的语义连贯性,两者连通并在操作中通过延伸激活获取信息。递送动作是递送事件的一部分,体现为不同的递送动词(如“send、hand、forward”等),即不同的动词可以执行同一个动作,事件则可识解为不同的变式和语法结构。笔者认为基于认知功能模式的动词分类,应该是一组动词满足同一组变式的所有特征,动词和变式语义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即为连通性(程琪龙2009),这些动词便准入(licensed)相同的一组变式。动词的有些语义特征则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它们的存在与否将对确定动词能否准入相关变式起关键作用(程琪龙、乔玉巧2010)。这些特异性语义特征又和变式的语义特征之间存在连贯性。研究动词和变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要探究准入同一组变式的所有动词,及其特异性语义特征。

Levin(1993)对英语动词类型及其变式的对应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把动词分为49大类。本文选取其中的“send and carry verbs”类动词中的“send verbs”和“drive verbs”两组动词进行分析,它们的核心语义均包含“把某物递送到某处或递送给某人,递送者并不一定伴随递送对象移动,即对象客体的移动受或不受动作者控制”,因此笔者将这两类动词命名为“递送动词”。Levin(1993)认为“drive verbs”所在变式中对象客体的移动都受使动者的控制。例如:

(8)a.I rowedhim down the river.(使动者伴随客体移动)

b.He drovethem to the party.(使动者伴随客体移

动)

“Drive verbs”中绝大多数动词均为交通工具混合动词,即动词的语义既可表示交通工具,也可表示相应的动作,工具与动作重合,如动词“ferry”不仅有“渡运”的含义,还有“渡船”的含义。但是动词“drive、fly、row、shuffle”除外,它们只能表示“运送”语义,不涵盖对应的交通工具语义,比如“drive”有“驾驶、开车”的语义,但是并没有“汽车”这个语义。然而在具体的词汇语法结构中,可不凸显相应的交通工具,因为动词和这些交通工具有某种程度的对应,如“fly”对应的交通工具必须是航天工具,如果要表述这些交通工具,一般是由介词短语“by+交通工具”表述。例如:

(9)a.Theyflew supplies to the city by helicopter.

b.He drove the girl to her home bylimousine.

然而笔者通过分析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得出,“send verbs”和“drive verbs”的分类不是很准确,在“send verbs”中动词“ship”不仅表达“运送”的语义,还包含“船、舰”等工具语义,属于交通工具混合动词,只准入方位类变式,满足工具动词准入变式的条件,且动作者伴随客体移动,这些都是“drive verbs”中工具类混合动词的特征。

Levin(1993)还认为“send verbs”的变式中,动作者不伴随对象客体移动,但这一表述无法对例10作出合理解释:

(10)Nora returned the book to Peter.

例句10中Nora把书给了Peter,“the book”的终向属是Peter,我们不能从中得出Nora和“the book”是否一同移动到Peter处的概念语义。

此外动词“wire”表示“拍电报”,在准入变式时,有自身的语义限制条件,只强调动作承受者“终属”,而不准入终向属,且对象客体均为抽象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就不存在动作者伴随或不伴随动作对象移动的语义。例如:

(11)a.He wired me the results of the examinations.【终属】

b.*He wired the results of the examinations to me.【终向属】

综合分析,典型的递送动词变式均准入方位终向式和领属终向式,“wire”既不准入终向属变式也不准入终向变式,且对象客体为抽象事物,除了具有“传送”语义外,均不符合递送动词准入变式的相关条件,因此将其归入递送动词未免显得牵强。

递送事件的变式包括三大类:延及类、方位类和领属类。通过对递送动词的系统分析发现,三大类不同变式的能产性不同,对动词的限制条件也不同,其中,方位类变式的能产性最高。

5.1 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

5.1.1 延及类变式与动词的对应关系

“Send verbs”中动词“hand、send、transport”为典型的递送动词,都强调将对象客体移动到或者移向某个终,除动词“slip”和“sneak”之外,均准入延及式,并且使动者不伴随对象客体移动。例如:

(12)a.He slipped the papers into his pocket.【终向位】

b.*He slipped the papers.

c.He sneaked the gun into his pocket.【终向位】

d.*He sneaked the gun.

在上述例句中,带“*”的小句均不准入延及式,在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中也就不存在激活概念框架的相应部分了。其中动词“slip”和“sneak”延伸出终位这个隐含意义,在表达延伸语义的时候必须出现终位,因而无延及式。而“drive verbs”中除去动词“shuffle”,其他动词均无延及式,且动词“shuffle”不是工具混合动词,但是使动者伴随对象客体移动。例如:

(13)He shuffles the tripod of the camera.【延及式】

上例中,动作者“he”因为要拖动三脚架,必须伴随三脚架一起移动,如果必须对动词“shuffle”进行归类,笔者认为将它放入“send verbs”更为合理。

5.1.2 方位类变式与动词的对应关系

递送动词表达的动作作用于对象客体,并且可能致使客体因位移产生方位或领属的变化。递送动词准入方位变化小句时,表达递送动作致使对象客体的方位变化。其中动作者伴随或不伴随对象客体的移动,当对象客体的移动受使动者控制时,则可能凸显对象客体的移动途径。例如:

(14)He rowed them across the lake.【途径】

笔者发现“drive verbs”中的工具混合动词和“send verbs”中的动词“transport”只准入方位类变式。例如:

(15)a.*You can transport goodsto me.

b.You can transport good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原位+终向】

c.You can transport goodsto another store.【终向】

此外,“send verbs”中的动词“slip、smuggle”和“sneak”这些动作事件的概念内容,都表明对象客体移动到一个具体的位置,而不是方向,只准入终向位变式,这一点在Levin的分类中过于笼统,没有提到。例如:

(16)a.*He slipped a letter to her bag.【终向】

b.He slipped a letter into her bag.【终向位】

c.*He smuggled goods to the country.【终向】

d.He smuggled goods into the country.【终向位】

e.*He sneaked the caketo the house.【终向】

f.He sneaked the cakeinto the house.【终向位】

以上所列举的小句中,带“*”的句子中的动词都不准入句末相应的变式,例如动词“smuggle”不准入终向变式。因为以上的三个动词的动作方式延伸出终位而非终向的隐含意义,但是它们本身无法表达终位的语义,必须借助表达终位的介词短语才能实现。

5.1.3 领属类变式

从对动词的方位类变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工具混合动词和动词“transport”只准入方位类变式而不准入领属类变式,强调的是方位的变化,并不凸显领属变化。例如:

(17)a.They ferried the storm victimsto the mainland.【终向】

b.He rowed themacross the lake.【途径】c.He drove mehome.【终向】

递送动词准入领属类变式,表达递送动作致使对象客体的领属变化。笔者发现双及物动词,如“forward、hand、mail、pass、post、send、slip”等均可准入终属式和终向属式,并且终向属的语法体现均为介词“to+领属者”。例如:(18)a.I handhim those two books.【终属】

b.He handed the time tableto me.【终向属】

c.He passedhim the bread.【终属】

d.He passed itto his friends.【终向属】

此外,笔者发现部分动词准入终属变式,却不准入终向属变式。例如:

(19)a.*He slipped a letterto me.【终向(领属)】

b.He slipped me a letter.【终属】

动词“slip”准入终属变式,却不准入终向属变式,因为动词“slip”包含将客体送达终属者这一特异性语义特征。

而有的动词,如动词“return”只准入终向属变式,却不准入终属变式。例如:

(20)a.I returned the book to myfriend.【终向属】

b.*I returned myfriend the book.【终属】

动词“return”的动作方式延伸出的隐含意义,必须是动作对象作为动词的宾语,而非领属作为宾语,因此该动词不准入终向属变式。

5.2 基于动词和变式对应关系的动词分类

综合分析5.1中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笔者认为递送动词可分为以下三类:

移动到某个终:slip、sneak、smuggle

移向某个终:工具类混合动词、return、ship、airmail、express、*wire

移动到或移向某个终:hand、send、transport、drive、fly、row、shuffle、convey、deliver、forward、mail、pass、port、send、shift、shunt、transfer

在以上的分类中,笔者列出了对Levin(1993)动词分类进行调整的动词,动词wire因为不具备递送事件的典型语义特征,笔者认为不能归入递送动词。以上动词和变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递送动词主要是一组致使对象客体方位或领属变化的使移动词或使获动词。而且根据语料分析笔者发现,递送动词中准入方位类变式的动词多于准入领属类变式的动词,部分动词或准入方位类变式,或准入领属类变式,或准入两类变式中的某一小类变式。在方位类变式中,终向变式最为常见。

6.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功能模式,探究具有连通关系的概念语义,并表述递送事件的概念框架。该概念框架能合理表述递送事件的概念语义。递送事件的概念框架涵盖了各变式共享的概括性概念内容和各变式的特异性概念内容,而各变式的特异性概念内容则识解为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对语料的综合分析显示,Levin的动词分类以及动词和变式对应关系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drive verbs”中的动词“shuffle”具备该组词的一些特征,但是因为动作者伴随客体移动而难以将其归类。而动词“ship”作为工具类混合动词虽无可争议,但是动作者并非总是伴随动作对象移动,这要依具体的情况和语境来确定。“Send verbs”中动词“ship”、“sneak”、“smuggle”等在准入变式时,并不是单纯的归入方位类或者领属类变式,根据动词的延伸语义不同,所准入的变式也不同。通过对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分析,笔者得出了递送动词准入变式的语义相融性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递送动词进行重新分类,把递送动词的分为三类:动词变式的小句表达移动到某个终、移向某个终、移动到或移向某个终,使动词和变式的对应关系更加准确。

Levin,B.1993.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ldberg,A.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jelmslev,L.1961.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

H09

A

1674-8921-(2015)05-0029-06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5.006

魏小兰,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翻译。电子邮箱:lancey23@126.com

猜你喜欢
客体变式语义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语言与语义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