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居住问题:城市特殊区域特殊群体的安居——来自兰州市安宁区的实证研究李文武1,2

2015-02-23 02:10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城中村

(1.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青年的居住问题:城市特殊区域特殊群体的安居——来自兰州市安宁区的实证研究李文武1,2

(1.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它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越来越多的青年流动人口居住的首选区域。文章以兰州安宁区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其居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当前城中村外来青年人整体居住水平较差,价格低廉是他们选择城中村居住的首要原因。随着兰州市城中村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正逐渐消失,在此过程中,社会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外来青年人的居住问题,使其尽快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关键词]城中村;流动青年;居住问题

一、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城中村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较特殊的地域现象,它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产物,从人口居住层面来看,除常住人口之外,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相关研究认为,城中村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城中村为收入低下没有住房的外来流动人口提供了廉价的住所。[1-2]也有调查显示,城中村的住房价格低廉,但居住环境较差、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并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包括贫困人口聚集、犯罪率较高等。[3-4]因此,关于城中村的相关研究不仅将注意力集中于城中村的改造和管理问题上,[5]同时也开始关注城中村外来流动人口居住问题领域,[6]还有研究者着重关注了城中村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7]事实上,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入与聚集,逐渐成为城中村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之一,对刚步入社会不久,选择城中村居住的青年人来说,他们居住有哪些特点,为什么选择城中村这样的特殊区域,他们对城中村条件较差的居住环境持什么态度,他们的职业、社会身份与他们居所的选择有何关系,在我国现有流动人口的住房体制下,他们的居住选择是自我意愿驱使还是背后存在各种无奈,这些问题就成为此次研究的关注点。

研究以兰州市安宁区王家庄、水挂庄、廖家庒等外来青年流动人群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当下“80后”“90后”青年,在研究中,我们以考察当前流动青年解决居住问题的现存机制为切入点,并以供需关系为分析框架。其中需求方即流动青年,主要研究其居住的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从住房需求角度分析评价流动青年选择城中村为居住点的利弊、作用与满足度。资料搜集主要采用半结构式问卷进行深度访谈。以判断抽样的方式共选取440名流动青年,回收有效问卷428份。

二、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假设

关于青年人的界定,主要是一个年龄段的划分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分为14-44岁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14-34岁;中国国家统计局界定15-34岁的人为青年;共青团认为14-28岁的人为青年。 本研究在实证调研基础上,结合城中村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实际情况,主要调查16-35岁之间外来流动青年,即研究界定16-35岁的人为青年。城中村流动青年即指居住于城中村的外来流动人口中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人。

研究希望探讨城中村这一特殊区域外来流动青年的住房状态、需求,以及需求满足的现状,进而考察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住房现状的影响因素。力求从其所展现出的特殊需求为出发点,确认城中村外来青年在目前住房解决过程中遇到的真正困难和问题。并期望在对住房需求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城市流动人群,尤其是青年人群的住房解决机制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回答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搞清楚当前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的居住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二是需要探讨清楚困扰当前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居住状况的因素有哪些。因此,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参加工作时间、在城中村居住时间、换居次数与城中村漂泊青年的居住状况相关。

研究假设二:人们普遍认为,城中村的住房价格低廉,居住环境较差。那么,为什么青年群体还选择继续居住于城中村呢?因此,研究假设经济收入与留居城中村的意愿相关。

研究假设三:调查发现,城中村流动青年换居频繁,换工作也比较频繁,二者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所以,研究假设换居次数与换工作次数相关。

三、居住现状与调研结果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1.基本资料

样本(n=428)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1.5:1),其中男性257人,女171人;来自农村78.9%,来自城镇22.1%;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集中于高中或中专及其以下(共占73.0%),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3.7%,初中占23.7%,高中或中专占35.6%,大专占15.8%,大学本科占10.3%,研究生占0.9%;平均年龄26岁,其中18岁以下2.3%,19-25岁32%,26-30岁42%,31-35岁20.6%。60.7%的被调查者未婚,39.3%的人已婚。

2. 就业不稳定,非正规就业居多

兰州安宁区城中村外来青年主要从事非正规就业。在428名被调查者中,个体户或私营业主为10.6%,没有合同的临时工为58.5%,一年以内的短期合同工为15%,两年及其以上较长合同工为4.3%;固定工作的比例仅为2%,暂时未就业占9.6%。从职业来看,大部分城中村流动青年主要属于建筑、销售或服务业人员,共占被调查者的70.2%。

3.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总体而言,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在所有被调查的流动青年中,享受医保的仅占5%;享受养老保险的仅占1.9%,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保障水平更低,这种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由于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主要从事非正规就业,二是外来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意识水平整体偏低。

4.以低收入、低消费群体为主

城中村流动人口在兰州主要属于低收入消费群体,青年流动人口也不例外。调查显示,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流动青年占42.5%,2 000-3 000元之间的占23.6%,3 000-4 000元占20.1%,其余为4 000元以上;从消费方面来看,他们的月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资料的消费,整体消费水平比较低下。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发现,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在职业身份、就业和收入状况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在所有就业人员中,大部分人就业于私营企业,主要从事建筑、销售服务等行业,收入普遍偏低。

(二)城中村外来青年的居住状况

1.人均居住面积较小,以合租、自费租住为主

被访的12家房东,户平均人均居住面积是34.7平方米,被调查的428名流动青年的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大约5.8平方米左右,仅为房主人均居住面积的1/5;居住户型主要为“独门独户”的一居室;合租的流动青年占63.7%;缴费形式主要是自费(89.6%),仅10.4%的流动青年是单位或老板提供租金。

2.住房基本设施不齐全、房屋陈旧

城中村住房基础设施整体上不齐全,出租房屋的配套设施更是存在严重不足。根据基本设施拥有情况比较,城中村家庭液化气拥有率是最高的,达到调查者的88%;独立厨房(4.5%)、独立卫生间(2.7%)、互联网(38.4%)、屋内自来水配备(8.9%)、淋浴设施(2.1%)等五项户内基本设施拥有率很低,而在我们访谈的12户房主中,基本设施基本齐全。据调查,兰州市安宁区的城中村住房建成时间大致为1990-1998年之间,后因拆迁与相关部门的规制,不允许大面积修建。在我们所访谈的12户房主中,5户房主房子建成于1995年以前,7户建成于1995至1998年之间。

3.经常换居——居住流动性较强

城中村流动青年频繁变换居住地点,在所有被调查者中,仅有6.7%的青年自搬到城中村以来没有变换过居所;以下(图1)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不同性别的流动青年换居的次数(n=399,其中,男238,女161)。可见,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居住的流动性整体较强,相比之下,男性青年比女性青年换居更频繁。关于换居频繁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有:第一,想换一个条件较好的居住环境(40.1%);第二,由于工作换了,居所也必须换(38.7%);第三,合租舍友搬迁,我也得搬(35.3%);第四,找个更便宜的住所,减小租金压力而换居(33.6%)。

图1 男女青年变换居所对比图

调查显示,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的居住状况比较艰苦,截止2012年,兰州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了18.8平方米,[8]相比之下,城中村外来青年的人均居住面积(5.8平方米左右)远远落后于兰州市全市平均水平。总体而言,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的居住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居住面积小,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换居频繁,流动性较强。

(三)城中村外来青年的留居原因与居住需求

1.选择居住于城中村的原因

租金低是选择城中村居住的首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住房选择的考虑因素中,便宜省钱(78.4%)、方便工作(35.4%)以及方便孩子上学(13.4%)是占据前三位的主要因素,其中以便宜省钱、方便工作是比较突出的考虑因素。

2.居住需求

89.7%的被调查者对现有的住房条件不满意,仅有3.1%的青年有意向攒钱买房,对于住房需求,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城中村外来青年的居住需求

四、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居住状况影响因素与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在现有调查数据基础上,研究利用居住面积(Y1)、居住稳定性(Y2)、居住基础设施完善度(Y3)三个变量的和生成新的变量“居住状况(Y)”,其中居住面积为定距变量,研究对居住稳定性、基础设施完善度进行了赋值处理,Y0=Y1+Y2+ Y3。以居住状况(Y)为因变量,以性别(X1)、年龄(X2)、月经济收入(X3)、文化程度(X4)、参加工作时间(X5)、在城中村居住时间(X6)、换居频数(X7)等为自变量。

我在口袋中寻找到车钥匙,并把我的手机悄悄放到桌子上——瑞安事先非常清楚地表明,不要带上手机,也不要写下地堡的位置。当我悄悄走向出口时,没人注意到我。我在途中还一把抓起那只装满药物的行李箱。看起来,现在不太可能有其他人会需要它。

经交互分析及Pearson卡方检验,研究发现性别X1对居住状况Y(对Y进行分类处理生成新变量Y')的影响并不明显,交互分类表中,男性女性住房状况的差异并不明显,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为0.101,远远大于0.05,可见,性别和居住状况之间相关性不强,因此,拒绝性别和居住状况相关的原假设。

经交互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研究发现文化程度X4对居住状况Y0(对Y0进行分类处理生成新变量Y0')影响不大,显著性水平0.047,交互分类数据无明显差异,因此,研究认为文化程度对居住状况影响并不强烈,呈现弱相关。

研究以居住状况Y0为自变量,以年龄X2、月经济收入X3、文化程度X4、参加工作时间X5、在城中村居住时间X6、换居频数X7等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SPSS输出结果看(表2,表3,表4):

表2 模型综述(Model Summary)

a. Predictors: x3 ,x5, x2, x6, x7

表3 方差分析(ANOVAb )

a. Predictors: (Constant),x3, x5, x2, x6, x7b. Dependent Variable: Y

表4 系数分析表(Coefficientsa)

a. Dependent Variable : Y

输出结果表明,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814(表2所示),说明自变量X2、X3、X5、X6、X7整体上对Y的回归效果是显著的,方差分析中Sig.=0.027<0.05(表3所示),可以判定回归方程是显著的。系数分析表则给出了常数项β0和回归系数β2、β3、β5、β6、β7的估计(表4所示),由此可得出Y关于X2、X3、X5、X6、X7的回归方程为Y=23.103+0.359 X2+0.687 X3+0.021 X5+0.826 X6+0.209 X7。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回归方程,从系数分析表的最后一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尾概率)可以看到,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回归模型中X3的显著性水平较高,对Y的影响力水平较高,X2、X6显著性水平不高,对Y有一定的影响力,X5、X7对Y的影响均是不显著的。由此可见,性别、文化程度与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的居住状况不相关,年龄、月经济收入、参加工作时间、在城中村居住时间、换居频数与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的居住状况相关,其中月经济收入与外来流动青年的居住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关于研究假设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还需进一步优化。

经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受访者留居城中村意愿与月经济收入之间的净关系系数为-0.611,相关系数的Sig.为0.000,小于0.01(表5所示)。所以相关系数用“**”标记,说明留居意愿与月经济收入的相关性是高度显著的。可以认定城中村外来青年留居意愿与经济收入之间呈现很强的负相关,须接受研究假设二。

表5 留居意愿—月经济收入相关性检验

在控制性别和经济收入两个变量的前提下,对换居次数和换工作次数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表6所示)偏相关系数取值为0.618,Sig.值为0.001,小于0.01。说明换居次数和换工作次数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表6 换居次数—换工作次数相关性检验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城中村漂泊青年的居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在职业身份、就业和收入状况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大部分人就业于私营企业,主要从事建筑、销售服务等行业,收入普遍偏低。其居住状况比较艰苦,人均居住面积远远落后于兰州市全市平均水平。住房形式主要以自费租住为主;住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常变换居所,流动性较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越高,留居城中村的意愿就越弱(表5所示),这说明城中村并不是这些流动青年的理想居所,当前的留居只是迫于现实经济收入的无奈之举。经回归分析与一系列检验结果显示,经济收入是影响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居住状况的最主要因素,年龄、参加工作时间、在城中村居住时间、换居次数对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的居住状态有一定的弱影响,其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检验(表6所示)。

(二)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的居住特点

首先,城中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青年群体之所以选择居住在“城中村”这个特殊区域,主要跟城中村房屋多、租金低廉、整体居住成本较小有很大的关系。部分专家认为,由于具有宽松的制度环境、廉价的住房市场和良好的区位等条件,城中村及其周边地区成为非正式部门集聚的空间,也为外来流动人群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9]研究发现,居住于城中村的外来流动青年整体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平均月收入2 327.5元),这是他们聚居于城中村的最大原因。正是因为这部分青年选择了城中村,安居于此并漂泊于此,城中村的外来青年就显得尤为突出和特殊。

其次,在住房选择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同流动人口的暂住身份一起决定了其艰苦的居住条件。[10]低成本城市化与低成本城市生活的刚性需求决定了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难以替代性。[11]与其他国家城市中的移民相比,中国城中村的流动人口表现出更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12]而居住因素对于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显著,城中村的居住状况决定了其住户的高度流动性。[13]安居于城中村这个特殊区域之内,这些流动青年的居所并不稳定,研究显示他们居住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流动性强,频繁的变化居所又是他们居住的另一个特点,就业的不稳定与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是他们频繁变动居所的主要原因。

所以,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居住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就业流动和经济收入流动性较强的特性下,居所也随之变动不居,他们的居住是漂泊状态下流动于城中村这一特殊区域的安居。

(三)城中村外来流动青年居住问题的实质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城市流动青年基本上可以找到就他们现在的条件和需求而言满意的住房,城中村这一特殊区域在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恰恰针对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达成了供需双方的目标,尤其是对于那些收入不高的青年流动人群。在城市人眼里又脏又乱,破旧不堪而无法居住的地方,对于那些收入低下,只希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活成本的流动青年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可忍受,城中村居所的一切缺陷足以由一个优势来得到交换,那就是价格低廉。因此,令流动青年愿意接受的住房不是条件设施齐全的住房而是价格低廉的住房。从表面看来,流动青年的住房问题似乎表现为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解决了住房条件就能改善。

其次,由于大多数流动青年来自农村,所以在城市人看来住房条件差,无法忍受的,对于流动青年而言则很平常。这就告诉我们必须站在流动青年自身处境来界定他们的住房的问题和需求,他们需要的既不是条件优越的居所,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安居。那么居住问题对于流动青年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在所有被调查者中,83.5%的城中村流动青年认为他们目前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前途问题,即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和自身发展前途。这就表明由于在现有条件下流动青年的城市生活具有不确定性和临时性特征,目前生活状态对他们的首要意义在于创业和挣钱,居住问题则是排在第二位,甚至第三位。因此对居住的一个特殊性要求——方便工作和就业、节省生活成本为创业积累资本。所以,城中村房屋的设施条件流动青年并不介意,这样的住房选择需求显示了其独有的特殊性。

再次,城中村流动青年的居住选择的特殊性考虑,事实上反映了他们在市场体制下的经济弱势地位和社会体制下的边缘性状态,即城中村流动青年的收入低下和地位底层,使得他们难以就目前的资本在城市住房市场上获得必要的分配,居住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了他们是城市生活中的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面对此现象,需要我们回答的是:社会、政府能为这些青年做些什么?站在公共政策的角度,这一青年人群直接的问题是经济困境,从表面上这个问题似乎可以通过廉租房的办法予以政策施救,但这种政策能支撑多久,就前文所述这一人群对居住的特殊性而言,这种单纯的居住救助并不能对其给予有效帮助。他们需要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一个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使青年们在人生拼搏和职业选择过程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岗位,尽快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2).

[2]张咏梅,李秉勤.农民工居住问题:解读漂泊状态下的特殊性[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3]Zhang L,Zhao S X B,Tian J P.Self-Help in Housing and Chengzhongcun in China’s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3,(4).

[4]Zheng S Q,Long F J,Fan C C,et al.Urban Villages in China:A 2008 Survey of Migrant Settlements in Beijing[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9,(4).

[5]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5).

[6]项彪.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

[7]秦晖.“城中村”还及不上“贫民窟”[EB/OL]. http://www.zgxcfx.com/Article/28544.html.

[8]市统计局:兰州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8平米[EB/OL].http://lz.focus.cn/news/2012-06-13/2069883.html.

[9]薛德升,黄耿志.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8,(6).

[10]吴维平,王汉生.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2,(3).

[11] 蓝宇蕴,张汝立.城中村成因的探析——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12]Wehrhahn R,Bercht A L,Krause CL,et a1.Urban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and Water-Related Vulnerability in Megacities—The Example of the Urban Village of Xincun,Guangzhou (China)[J].Die Erde:Zeitschrift der Gesellschaft fur Erdkunde zu Berlin,2008,(5).

[13]孟兆敏,昊瑞君.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基于上海、苏州等地的调查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1,(3).

责任编辑:谷晓红

Young People’s Housing Problem:Housing for Special Groups at Particular Regions in C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ning District of Lanzhou

LI Wen-wu1,2

(1.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2.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Urban villag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comes into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 has become young immigrants’ first choice of residence. Anning district in Lanzhou is taken as the survey subject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housing condition of the young immigrants is low. They choose to live in the urban villages for low co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the number of urban village is decreasing. Therefore,more consideration,as well as solutions,should be done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help them integrate in city life.

Key words:urban village;young immigrants;Housing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2.003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2—0017—06

[作者简介]李文武(1982-),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校青年 ,项目编号:2013048。

[收稿日期]2015-05-05

猜你喜欢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庄子后裔每年放弃千万租金 将深圳一城中村打造成“石头村”
保障社区综合体
——城中村改造实验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