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钰综述,杨莉琴审校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重庆400700)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现状
刘洁钰综述,杨莉琴审校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重庆400700)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干预性研究;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日益凸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劳动,甚至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1];在美国,每年因深静脉血栓和PE死亡的人数超过一百万[2]。究竟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应该如何定义及预防等问题引发人们深思。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由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组合而成。其中任何多因素的集合均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PE,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休克、猝死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报告,血栓疾病在全球疾病死亡率中居前位[3]。本科室为高血压及糖尿病专科,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高龄、糖尿病、高血压、活动不便、介入手术等,具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种因素,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此,加强对静脉血栓的认识,对危险因素的了解、掌握,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来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显得至关重要。为借鉴已有经验,提高有效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现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护理研究综述如下。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下肢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形成凝血块即血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国内有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诸多研究,认为患者自身机制不同,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也各有不同[4]。何学莲等[5]认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是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高龄已成为发生深静脉血栓公认的危险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7]。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易产生血管病变,极易导致血栓形成[8]。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雌激素升高(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导致血液高凝从而引起血栓形成[9]。长期卧床、手术、介入治疗、创伤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损伤均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0]。
静脉血栓栓塞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高,我国目前统计数据不详,随着静脉血栓的发展,栓塞者并未减少,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塞也呈上升趋势。国外研究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在国外,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已取得明显疗效[11],而国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和报道还相对较少,目前,还未形成规范和统一的预防、诊治和护理体系。
4.1 不同个体的健康宣教 本科室的主要群体集中在中老年患者,尤以老年患者居多,这大幅度提高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12]。根据本科室现有情况,老年、下肢手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均归为临床护理重点,为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进行分组管理,并分别拟定护理计划,按现存护理问题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并定时巡视患者,评估护理情况;同时,对患者进行知识的强化,严格落实健康宣教工作,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以每周二为健康教育日,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知识讲解;同时,本科室定期开展大班课程,分别对患者进行宣教。对于卧床活动不便的患者由责任护士或责任组长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以达到健康宣教强化落实的目的。让患者深刻认识深静脉血栓定义、危害及其诱发因素,从内心引起重视;同时,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给予患者更为直观地显示。在宣教工作中强调每例患者的参与,将临床工作开展得更为细致。
4.2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除对患者进行血栓知识的宣教外,饮食宣教也不能忽视。由责任护士对高危患者进行饮食宣教及指导,促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平日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多饮水,每天饮水量达1 500mL以上,减少食盐摄入,以降低血液黏稠度[13]。男性患者尽量做到不吸烟,烟中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致血流减少,血管内膜变化而引起胆固醇沉积[14]。强调低脂、高纤维、高蛋白食物;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升高引起静脉回流不畅[15]。
4.3 有效的运动计划 早期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关键。赵俊慧等[16]认为,当连续固定一个姿势大于3 h会增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深静脉血栓。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抬高双下肢,保持肢体伸展而促进静脉回流[17];同时,定时翻身、叩背,并进行四肢有效按摩,以增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回流。对高危患者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所有功能锻炼均应以患者为主。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可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20 s,每天20次;同时,加强患肢踝关节的背伸,每次10~15 s,每天2~4次[18]。
4.4 静脉通路管理 除注重对患者的宣教工作外,护理工作也是重点,护士应不断加强临床实践,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水平,尽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减少操作重复,以及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与麻烦。对血栓形成高危患者血管的保护应作为重点工作,应尽可能避免下肢穿刺或置管,静脉穿刺尽量选择在上肢进行。曹晓林等[19]认为,应避免在浅静脉注射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同一穿刺部位的反复穿刺。液体输入不畅时为不损伤静脉内膜及血管壁的完整性不应过度挤压[20]。本科室成立了静疗小组,由静疗小组负责临床静脉通路的管理工作,对于临床在院高危患者血管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炎性反应发生率等进行统计、记录。血栓高危患者成立专项记录进行统计跟踪;同时,强调无菌操作,减少污染,先评估好血管再进针,以减少反复穿刺造成血管的损失;另外,应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以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对于穿刺部位出现炎性反应,如红、肿等应立即拔针,并重新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对炎性反应进行处理,如冰敷、硫酸镁湿敷、云南白药加乙醇湿敷等,并做好炎性发生、消退情况的评估、记录。
4.5 肢体观察保护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肢会出现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21],全身反应明显。护士应做好有效评估,做到积极预防。本科室成立了足疗小组,由足疗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制定护理评估单,对高危患者肢体情况,如有无肿胀及其程度、皮肤颜色、肢体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及疼痛情况等进行评估,班班交接,定时测量双侧腿围,并认真填写记录,为临床诊疗、护理提供依据;同时,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保持通风,注意保暖,室温尽量保持在25℃左右。
4.6 加强疼痛的护理 应激反应时躯体会产生疼痛,然而疼痛也是深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李静等[22]认为,应激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产生变化极易导致血栓形成,所以,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患者的疼痛表现,判断是否有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4.7 介入治疗指导 对于介入治疗患者在临床上更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肢体血管阻塞(本科室以下肢较多),治疗和护理不当极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所以,对于介入治疗患者应做好各项护理。
4.7.1 术前评估与指导 患者年龄偏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存在价值感降低,常容易引起自卑及退缩感;同时,对下肢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能会伴不同程度的疼痛,护士应对患者做好良好沟通解释工作,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注意诱导患者以分散其注意力而减轻疼痛;同时,让患者树立信心,找到自我存在意义,准确地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手术的原理及目的。介入治疗即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以详细的讲解增加患者对介入手术的理解,消除各种心理不适、焦虑、恐惧等,以免患者产生过多的依赖心理。
4.7.2 术后评估和指导 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需卧床并保持术侧肢体严格制动24 h,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避免术后活动严格受限而导致下肢血栓的形成。在恢复活动期可逐步开展活动,循序渐进,避免活动过大引起伤口出血;同时,应督促患者适度活动,以免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赖床心理,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此同时,应定期复查患者凝血功能,如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以了解患者凝血情况;同时,在对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口腔淤血及淤斑,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状况等。
4.8 配合相关检测 王国利等[23]认为,多普勒超声无创、安全、方便、可重复。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判断血栓及其稳定性,也是目前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理想的方法[24]。
4.9 预防PE 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并立即溶栓,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并及时判断患者有无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血压下降等[25],一旦发现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血栓形成期间应禁忌热敷、按摩等,以免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脱落的栓子抵达肺动脉导致PE而猝死[26],从而危害患者生命。
4.10 心理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影响人们生活,一旦导致PE将危及患者生命[27]。护士需告知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及其危害,让患者从内心引起重视,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不能让疾病的危害性构成患者心理上的畏惧,不能让其成为患者心理上的屏障,在整个临床护理过程中,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信任,将其顾虑降到最低程度,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疏导,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的结果,其临床经过大多较隐蔽,且缺乏特异性,50%~80%深静脉血栓患者无临床表现[28],常被人们忽略,所以,更应引起重视。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目前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29]。深静脉血栓形成处理不及时随时可导致PE的发生,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因此,应更加熟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危害及相关预防措施,以做到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降低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从而降低PE发生率,以保证患者健康,从而也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Nosaka M,Ishida Y,Kimura A,et al.Absence of IFN-r accelerates thrombus resolution through enhanced MMP-9 and VEGF expression in mice[J]. J Clin Invest,2011,121(7):2911-2920.
[2]Vedantham S.Deep venous thtombosis:the opportunity at hand AJR[J]. AJR Am J Roentgenol,2009,193(4):922-927.
[3]王烈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OL].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2[2012-08-14].http://journal.9med.net/html/qikan/hlxyylbj/zhxdlchlxzz/ 2012575/zkhl/20120816091334950_572308.html.
[4]罗国华.浅谈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5):1243-1244.
[5]何雪莲,陈晓青,郭静.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3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110-111.
[6]张健东,卢冬喜,张伏生,等.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66-3469.
[7]黄慧敏.老年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10):813-815.
[8]臧学慧,查振刚,冯永洪,等.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7):3054-3057.
[9]孔焱,李秀媚,袁奕英.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76-77.
[10]李娟.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及其临床量化评估[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
[11]Anderson FA Jr,Spencer FA.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Circulation,2003,107(23 Suppl 1):S9-16.
[12]牛李敏,付蕾,王峰,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危险因素[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3):401-403.
[13]陈丹.浅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268-269.
[14]李艳.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04-105.
[15]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4):347-348.
[16]赵俊慧,郑玉红.老年自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58-59.
[17]陈知音,陈小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9):92-93.
[18]叶蝶莲,谭雪贞,李素婷,等.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4):3806-3808.
[19]曹晓林,李俊来,刘萃,等.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41-43.
[20]王凤英.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6,20(4):1081-1082.
[21]范侠辉.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2013,10(12):158-159.
[22]李静,张小梅,阳卫兰.综合运用护理体系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9):155-156.
[23]王国利,李成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5):711-714.
[24]姚美燕.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8(11):61-62.
[25]李清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循证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0,9(4):44-45.
[26]许艳,孙玉杰,陈秀荣.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47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90-91.
[27]兰艳萍,刘阳.早期护理干预在防止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2,32(10):122-123.
[28]Shorr AF,Jackson WL,Sherner JH,et al.Differences between low-molecular-weight 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vention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ametaanalysis[J].Chest,2008,133(1):149-155.
[29]师闻.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7):212-213.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1.017
:A
:1009-5519(2015)11-1647-03
2015-01-06)
刘洁钰(1988-),女,重庆北碚人,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E-mail:7754447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