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盟,崔莲花,杨洪波,于 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0)
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学生的院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1]。在我国,经过多轮讨论,2013 年5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国家卫计委)会联合发文批准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共64 所,正式开展并轨工作[1],本校也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初步构建了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各地医院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均以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为主,该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学习重心也在临床工作上。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并轨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最常见心态是认为并非本职工作,只需学好临床技术就够了。科研是当今医学人才的必备技能,是医生学术造诣的直接体现,也是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2]。然而,科研思维和临床思维具有很多共同点,如何从现象中探寻本质、如何排除干扰因素、如何降低误差偏倚、如何找出众多因素中的真正因果,以上不仅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同样适用于临床处置[3]。所以,在注重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科研思维的建立,有利于真正地实现并轨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能力提高,更能体现并轨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将科研能力培养纳入住院医师的培训计划中,通过课程培训,参与指导教师课题等多种形式提高住院医师的科研水平,对该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1 科研意识不强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临床能力、临床技能的训练为最主要目标和最终考核要求。因此,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均以此为目标,只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4]。目前,并轨培养研究生有33 个月需要在临床轮转,没有单独做实验的时间,因此,多数研究生只能熟练掌握临床知识及技能,而对于科研方面毫无头绪,认为毕业时能完成1 篇综述或发表1 篇文章即可。由于轮转安排并未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很多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对搞科研均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忽视了科研在自身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造成不少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素质偏低、科研能力不强,目前这已形成较突出的培养质量问题。
1.2 轮转科室科研带教意识薄弱 由于大多数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均在非本科室进行相关专业的轮转,而轮转的科室和带教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等培养外,很少对轮转的医师进行科研方面的培养和传授。他们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他们的本职工作,只有临床技能的培养才是重点,因此,往往忽略了科研培养也需要与临床技能齐头并进。
1.3 缺乏系统的培养规范 国家卫计委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及各省市制定的规范化培训细则,对并轨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轮转科室、完成病种类别和数量及操作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要求;而对科研的要求仅仅是具备基本的临床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并未详细规定并轨模式下的研究生需要到达的科研水平,往往不在意并轨模式下研究生的身份。然而科研能力是每一位医学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研究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高素质的临床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1.4 对于基本科研了解不深 多数并轨培养研究生对于基本科研思路、方法、设计了解不深,尤其是对当今先进实验技术和科研理论缺乏认识,一旦涉及课题设计、标书撰写、实验流程、答辩准备、任务书签甚至常见论文格式,往往无从下手,更别提科研实践中的协调与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加之研究生自己独立进行科研设计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因此,对于该模式下的研究生,很难对一个科研课题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在以往学习中,并轨培养的研究生对临床操作较为熟悉,但对于实验室技术和相关操作非常陌生,即使有详尽的流程说明,该类研究生仍感到无所适从、缩手缩脚。这种并轨培养模式下的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会逐渐产生对科研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对科研就更加排斥,就会把重心只偏向于临床技能操作方面,形成恶性循环而排斥科研方面的培训。
关于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并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院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原则,成立医院继续教育处,制订了完善方案并定期组织考核。
2.1 组织竞赛,夯实临床基础 为全面提升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加强对并轨研究生基本功的训练,组织开展了影像阅片大赛、心电图大赛、诊断知识竞赛等;为提高并轨模式下培养的研究生综合急救水平,并结合医院JCI 认证工作要求、组织基础生命支持(BLS)培训等。
2.2 开展科研课题讲座,培养科研意识 考虑并轨研究生接触临床时间长,没有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为培养该类研究生科研思维及技术,医院定期为其组织有关临床与科研的专题讲座,并开放医院科研与随访系统,让学生在病例收集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科研思维。
为更好地适应并轨培养模式, 响应国家与医院的号召,本院肿瘤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合本科室特色也采取了相应的策略。
3.1 转变双轨合一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自身思想 转变自身思想, 首先应认识到科研能力对于自己综合素质及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双轨合一的研究生,除熟练掌握临床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还应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本院肿瘤科教研室以此为目的,在培养并轨研究生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的同时,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调动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临床中的病例总结、疗效分析等问题着手,培养他们科研的思维和习惯。
3.2 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双轨合一的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开展双轨合一的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门人才,不能做一名只擅长临床工作的医生,而要努力成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专于科研的科学家。在本院肿瘤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还引入了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不断优化学习方法,还能够有效地督促专业学位型研究生阅读国内外专业文献,培养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及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6]。在掌握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研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怀疑和思考,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本院肿瘤科教研室与基础教学教师合作,定期为学生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如科研方法、论文写作、课题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医学研究现状、案例分析讨论等。
3.3 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双轨合一作为一种新型培养模式, 对导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导师工作繁忙、专业学位研究生流动轮转于各科室,导师、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欠缺。由导师主持每周定期召开团队例会,交流科研进展、科研方式方法,进行优秀论文讲解、临床案例分享等,将有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及临床能力的提高[7]。本院肿瘤科并轨培养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本科内轮转,与常规培养的研究生相比,与导师接触时间短。因此,肿瘤科会定期组织座谈会,内容包括课题进展汇报、国内外最新研究热点等,提高其对科研的兴趣,启发其从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思路。同时也会组织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人员对并轨培养研究生进行科研思路、研究方法等培训与讲座。本科室导师与并轨培养研究生一起制订科研计划,并要求研究生定期向导师汇报进展,遇到问题及时与导师沟通。此外,导师也协助其文献检索与阅读,撰写综述,指导其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本科室导师不仅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这些均是提高并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力保障。
3.4 多方合作,共同完善研究项目 并轨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工作时间长,在熟练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前提下,有助于临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肿瘤科常见疾病肺癌为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全球,都已成为病死率最高的肿瘤。目前对于NSCLC 治疗的研究日渐深入,尤其是基因指导下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更是趋于白热化阶段[8]。2013 年9 月2 日,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与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将该公司生产的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盐酸埃克替尼片(凯美纳)纳入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成立“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凯美纳医保支付的对象主要限于既往含铂化疗方案失败后的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的NSCLC,且具有表皮生长因子敏感突变。近2 年来,青岛市社保局收集了800 多例使用凯美纳患者的临床信息,建立了数据详细真实的数据库。根据目前的文献检索,虽然有关于埃克替尼治疗晚期NSCLC 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但类似于这么大的数据库还鲜有报道。因此本院肿瘤科在取得与社保局合作后,鼓励并轨研究生收集临床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过程中培养并轨研究生的立项思路;通过对血液标本及病理标本的采集和分析,熟悉实验室操作的基本流程;通过对患者预后的随访,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目前,青岛社保局大病救助项目包括肿瘤方面的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常见瘤种,已经救助数千例患者,建立了数据详细真实的数据库。本院寻求与社保局合作,不仅可完善数据库,更提高了课题的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并轨培养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临床工作时间长,科研能力培养减弱,因此,选择一个密切结合临床需要及科室研究方向的研究课题,是平衡学生临床技能与科研水平的一个切入点。并轨培养模式培养的应是既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又能从科研角度出发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方面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想达到这一平衡,需要通过积极的改革,借鉴其他培养模式革新之路,从招生计划、课程体系、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多方面着手[9]。与临床密切结合有利于将科研中最为费时费力的资料收集工作融入日常临床工作中,不仅可以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完成绝大部分科研资料的收集,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临床资源,如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等。作者在这里强调培养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并不是说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比临床实践能力重要,而是希望能在成功培养专业型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给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培养更大的空间。只有具备科研精神的人才,才会具有职业生命力;只有重视科研的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才会培育出引领世界医学前沿科学领域发展的带头人。
[1] 刘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2] 冯艺萍.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自我培养[J]. 现代医药卫生,2014,30(7):1091-1093.
[3] 邱生梅. 加强医院科研管理平台建设促进临床能力提高[J]. 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746-1747.
[4] 车昌燕,张国华. 浅谈高等医学教育中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107-108.
[5] 周雪梅,黄云超,苏艳,等.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49-150.
[6] 吴甲文,李洁莲,徐秋香,等. PBL 教学法在免疫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5):628-629.
[7] 税敏,闵苏. 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5,44(19):2706-2707.
[8] 宋勇、杨雯.2014 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1):10-15.
[9] 张皑频,吴忠均,罗天友.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99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