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剑 郭建军
(1.中共扬州市广陵党校 教研室,江苏 扬州 225000;2.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扬州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研究①
顾俊剑1郭建军2
(1.中共扬州市广陵党校 教研室,江苏 扬州 225000;2.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扬州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开发,以及远离该街区所拥有的历史人文价值倾向。有鉴于此,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应立足于其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其内在的历史文化生命力,增强其外在的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古城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人文价值维度;南河下文化
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隋唐,繁荣于明中后期,是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当下语境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涵盖居住性与历史性、人文性、商业性的特殊空间形式。欲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性建设与开发,街区内在的历史人文价值维度应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故此,欲开发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当立足于其本身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概况
南河下是扬州文保单位集中区域,也是扬州古典建筑集中区域。早在隋唐时期,南河下就是居住区。明朝初期,大量盐商居住于此。清时,南河下再次成为城市盐业经济发展的重心,若干盐商居住于此。在扬州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各级文保单位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何园、小盘谷、贾氏盐商住宅;省级文保单位3处,即岭南会馆、廖氏盐商住宅、周氏盐商住宅;市级文保单位26处,如四岸公所、平园、棣园等),另有各类历史建筑和尚未规划推荐备选历史建筑109处。相关资料表明,明清时期著名的大盐商江春、徐赞侯、黄晟和鲍志道等,全都定居于南河下。湖北会馆、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安徽会馆,盐商汪鲁门故居、廖可亭故居、周静成故居以及盐枭徐宝山故居等,折射出当年盐商的豪富与奢华。[1](P44)如湖南会馆便极尽奢华,其大门外有宽广的空地,以方便来往客商拴系骡马,停放轿子;对着大门的最南端,砌有30多米宽,10多米高的宏伟高大、华丽典雅的照壁;大门顶上,建有花神庙,另有亭、阁六七处,其中最高者为望月亭,是当时扬州城内最高的家庭建筑。[2](P23)不仅如此,南河下名人居所亦甚多,如周馥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由泰州寓所移至扬州南河下暂住;[3](P68)李鸿章在南河下亦曾有宅邸,其书信中曾言及:“南河下新宅修整完好,暂交李子木等作为公所,但须谆嘱细心照料装修,无稍毁坏为要。南河下新宅修理完工,点交经管,花园工程,只须就原有规模略加修葺,勿以涂饰为工也。”[4](P450)此外,因运销商云集,南河下修建了大批盐业经营店铺,如富家店、樊家店、穿店等,皆分布于北河下到南河下长达2千米的狭长过带之中。河下一带,华屋连苑,建筑考究奢华,可谓“扬州名园甲江左”。
南河下区域内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姑举三例。其一,石涛遗址。扬州新城花园巷有片石山房。据钱咏《履园丛话》所记,片石山房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又,《嘉庆扬州府志》云:“万石园以石涛和尚画稿布置为园,太湖石以万计,故名万石。”其二,包松溪家班。包松溪官运司同知,家甚富。道光二十四年(1844),包松溪购得扬州旧园一所,拓新栋宇,改名棣园,园内建戏台,备戏班,演出昆曲。当时名士常赴园中作琴樽之集,兼观演出。雅爱昆曲的士大夫亦借台借班,琢磨曲词声韵及道具化妆诸方面之技艺,极一时之盛。其三,南河三老。同居南河下的阮元、梁章钜、沈歧,史称“南河三老”。阮元、梁章钜为今人所熟知。沈歧,字鸣周,号饴原,江苏南通州人,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卒于同治元年(1862),撰有《修竹居诗集》14卷,嘉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吏、兵部侍郎,累迁左都御史,晚年主讲扬州。[5](P1077)
二、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规划与实践之反思
一般而言,现今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模式大体有四种:传统市集开发,摊贩林立开发,现代商业开发,连续牌楼建筑集聚开发。若梳理扬州当地政府有关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思路,我们便会发现,从其规划出台到具体实施,均缺乏对该街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应有发掘,以及对该街区内在人文价值体系的应有观照,而更多地呈现出由文化开发为主导向商业开发为主导的开发模式的演变,具体体现为由整齐连续牌楼建筑集聚之发展模式向现代商业招牌充斥样貌模式的转变。
2005年出台的《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将南河下定位为“文化博览场所集聚区”,重点聚焦盐文化主题,拟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其成为展示扬州盐文化的一张名片。其主要涉及的重要开发点有盐宗庙、康山文化园、钞关码头、盐商住宅(廖可亭故居、汪鲁门故居、周扶九故居、贾颂平故居、张联桂故居、卞宝第故居、湖北会馆)以及博物馆(淮扬菜系博物馆、建筑艺术博物馆、盐文化博物馆)。2012年出台的《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则将南河下定位表述为“以传统民居为主体,以展示盐商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开发模式则演变为“客栈+小型商业+文化创意+老字号”。需要指出的是,2012年出台的《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区分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了特别重视,要求“对传统手工艺加大扶持力度,传统习俗应予以尊重和保护”。相比《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这无疑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该规划逐渐落实到具体的开发实践之中时,却慢慢演变为商业性开发指南。至2013年,相关规划又将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定位调整为“精品酒店客栈群”,拟覆盖商务休闲、文化体验、会议度假、产业人居等领域,着力打造“曾经会馆林立,如今万国酒店”的旅游休闲特色街区,重点发展休闲、娱乐、餐饮、体验、旅游、展览、演艺、文创、住宿和购物等业态,全面招引特色酒店、特色酒吧、特色书店、咖啡吧、茶吧、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儿童天地、文化创意等项目。2014年,相关规划又将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定位于“打造民居客栈,发展会馆经济,发展文创产业,提升街区商业,实施惠民安居”,聚焦“高端商务+园林休闲+历史文化+养生文化”四大领域。时至今日,其具体开发又出现了新的端倪:商业性开发过度,未见市场效果,历史文化开发明显不足。
由此我们不难见出,从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规划出台,到规划目标之变,再到具体开发实施之变,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渐渐远离了南河下本身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正在开发的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仅着重于其商业景观与经济效益层面,无法与文化扬州的内在价值需求与长远需求相吻合,且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客栈经济本身的可行性与盈利性,依然需要进一步商榷。目前对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仅仅被窄化至古迹与历史建筑等实体结构物层面(2012年出台的《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虽然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但此一精神,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未得到彻底的贯彻),且将重点仅放在建筑群外部的视觉景观上,有破坏性改造之弊。事实上,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所拥有的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妥善保护。该街区当下的开发思路与方式,对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之相关开发,力有未逮。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南河下本身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加以保护性开发,避免过度性商业开发,以更好地保护与彰显其内在与外在的历史人文价值。
三、历史人文价值维度下街区开发思路考量
英国学者费尔登曾将文物建筑的价值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情感价值,即文物建筑所具有的新奇感、认同作用及历史延续感,以及其所隐含的象征性、宗教崇拜等;第二层面为文化价值,指文物建筑带给人们的文献的、历史的、考古的、审美的、建筑的、人类学的、景观与生态的,以及科学的和技术的价值感受;第三层面为使用价值,即文物建筑所涵盖的功能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相关意义。[6](P126)为达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与开发利用之目的,我们不仅需对物本身之价值采取客观合理的保护方式,还需对历史中人的价值与社会文化活动价值做进一步的探索,并建构双通道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依费尔登之论点,文物建筑之价值涵盖层面相当广泛,故此,当我们将其移至对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之相关讨论时,应自然将其扩充至该街区的历史人文价值层面。因此,从提升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价值角度而言,对此街区的相关开发,当需立足其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延续其内在的历史文化生命力,并彰显其外在的文化竞争力。换言之,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之核心,当在保护与彰显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此外,如何更好地关注历史空间下人的价值,亦即人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务实地贯彻于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系列开发实施过程之中。对此,其核心点在于如何理解南河下本身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以为,当从以下诸方面予以考量,方可在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原有规划基础上,并在其具体开发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超越规划原有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的不足:其一,考量文化生产者群体、团体、个人的文化实践,以及包括政治实践、经济实践、社会实践在内的各种历史实践;其二,考量文化本身所有的表现形式与技巧技能;其三,挖掘历史建筑背后的历史内涵,即历史文化街区所保留并传承着的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至于如何把握南河下之历史人文特色,则是需要我们认真考量的问题。诸如如何使新时空下的南河下人文历史环境与活动模式成为广陵文化传统之典范,历史文化特色下的产业经济如何开发,扬州古城意象之塑造如何在南河下开展,凡此等等,当为开发者考量的重点。此外,还要着力加强对有着真实生活存在的历史街区的开发性保护。如此,我们也就自然明晰了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思路与具体实践的正确方向:其一,充分肯定并把握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内在的人文价值,且将其融合到古城开发的具体实践中去;其二,充分维系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之集体记忆与人文价值;其三,合理管控地方民众对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内商业网点的经营,使其不可过于商业化,因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之成功,往往归因于街区人文价值之发扬,而非纯商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虎华.扬州盐商遗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金祥.扬州城老街巷[M].扬州:广陵书社,2007.
[3]汪志国.周馥与晚清社会[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6](英)费尔登·贝纳德,朱卡·朱可托.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M].刘永孜,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Case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of Nanhexia in Yangzhou
Gu JunJian1Guo Jianjun2
(1.TeachingandResearchOffice,GuanglingPartySchoolofYangzhouCity,Yangzhou225000;
2.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YangzhouUniversity225000)
Abstract:Although Yangzhou Nanhexi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ha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bu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here exist excessiv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and away from the blocks with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value.In view of this,the development of Nanhexi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should be based on its ow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continue the inh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tality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outer.
Key words: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the dimension of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value;Nanhexia culture
作者简介:第一方梅(1976-),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体学与古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青年课题(14YJC740021);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2N086)
收稿日期:2015-08-16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TU984.114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5)10-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