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晖,马玉侠,马海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敷药脐疗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李继晖,马玉侠△,马海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依托电子版《中华医典》《四库全书》医药部分,对中华传统医学有关敷药脐疗法治疗疾病的文献进行探究,了解敷药脐疗法在古代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指导现代敷药脐疗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敷药脐疗法;敷脐法;文献研究
脐是人体的重要体表标志,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骨相联系,具有调和全身气血、调节阴阳、维持脏腑功能的作用。通过刺激脐部可达到调节阴阳、激发元气、疏通经脉及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敷药脐疗法是脐中疗法的一种,简称敷脐法。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制成散剂、糊状、丸状、饼状等,敷于脐内、脐或脐周围,并加以固定的疗法。现将敷脐法治病的古代文献记载整理如下,以期望为当今敷脐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1 先秦、两代 早在巫医盛行的殷商时期就已有彭祖和太乙真人应用敷脐法预防和治疗治病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便有“治齐(脐)”[1]的记载,治脐的外治法达一半以上,如以药末火药汁外敷、以盐炒热温熨局部等,其中就包括在肚脐敷药、填药等,应用方法较为简单,治疗疾病相对单一。
张仲景曰:“凡中暍死……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脐……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2]的记载,敷脐法的应用延伸到以热泥、瓦碗、人尿等作为温敷、热熨脐部材料,治疗中暑昏厥等病症。
1.2 隋唐时期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敷脐法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下少小妇孺方下·小儿杂病第九》云:“治小儿风脐遂作恶疮,历年不瘥方:取东壁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烧苍耳子粉之。又方,干蛴螬虫末粉之,不过三四度瘥。治小儿脐不合方:取车辖脂烧灰,日一敷之。又方,烧蜂房灰为末敷之。治小儿脐中生疮方:烧甑带灰和膏敷之。治小儿脐赤肿方:杏仁(半两)猪颊车髓(十八铢)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脐中肿上”。孙氏以东壁土敷脐、苍耳子烧灰、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杏仁捣泥和猪髓敷脐治疗小儿脐肿;《千金翼方》载:“若脐中水及中冷……此是中水之过……至肿者,当随轻重……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汁,时时啼呼者,但捣当归末粉敷之”[3],以当归粉敷脐治疗小儿脐水。王焘的《外台秘要·卷第二·伤寒小便不利方九首》治疗真武汤方病,用敷脐法治疗“捣生葱敷脐下,横文中燥则易之”以生葱敷脐治疗伤寒小便不通。此外,王氏还将敷脐法应用于关格、大小便不通、支满欲死。如《外台秘要》:“备急葛氏疗卒关格,大小便不通,支满欲死,二三日则杀人方,盐和苦酒和,涂脐中,干又易之”[4]。
1.3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医籍中记载的敷脐法较多,主要治疗儿科疾病及妇科疾病等,对后世医家运用敷脐法治病有很大影响。如《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脐风》:“治小儿脐风久不瘥,肿出汁者。牡蛎散方……并烧为灰,细研如粉……敷脐中、甚验。治小儿着脐风汁出。当归散方……以敷脐中、瘥……又方当归(切焙)上一味,捣罗为末,时敷之。”《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二治小儿脐肿湿久不瘥诸方》以“白矾一分烧灰,龙骨一分”[5],研为细末,敷脐中,治疗小儿脐湿不干。另有“黄连半两为末,胡粉半两。上件药,合研令细,以敷脐中”[5]治疗小儿脐疮病等。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四·妊娠伤寒热病防损胎方论第七·护胎方》云:“治妊娠时气,身大热……护胎方……研令极细……水调,涂脐下二寸,干则易,瘥即止。又方:浮萍 川朴硝 蛤粉 蓝根(等分)大黄(微炒)上为末,水调敷脐上。安胎、解烦热,极妙。”敷脐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于护胎保胎等,进一步拓展了其治疗范围。
1.4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不仅收录了宋朝以前的很多敷脐法,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述“百病主治病”中,自汗、盗汗敷脐法:“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小儿夜啼新增“用黑牵牛为末,水调敷脐上”的治疗方法,而且还增加了小儿夜啼、自汗、盗汗、淋证、水肿、泄泻、霍乱、腹满、腹痛、黄疸及中风等病的脐疗方药。如《本草纲目·卷八》记载:“水肿尿少,针砂醋煮炒干、猪苓、生地龙各三钱为末,葱涎研和,敷脐中约一寸厚,缚之,待小便多为度,日二易之,入甘遂更妙”[6]379;《本草纲目·卷十七》载:“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6]876。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十四伤寒药方》载:“利法,五苓散、天水散,余法用田螺、麝香敷脐,凡患小便赤涩,阴阳不分者,利之而愈”[7]清代陈复正的《幼幼集成·卷一回生艾火》载:“二豆散,治脐突方……敷脐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8]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续增略言》记载:“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9]。男科方面,清代程鹏程还以敷脐法治疗小便尿血,如《急救广生集·卷二杂证》云:“小便尿血,莴苣菜捣敷脐上即止”[10]。妇科方面,清代邹存淦《外治寿世方·卷三》云:“治妇人乳忽缩入,急用两手紧紧抓住,取公鸡一只,连毛破开去肠杂,加真麝香一钱,入鸡肚内,敷肚脐上。”[11]由此可见,时至明清,敷脐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的疾病治疗中,敷脐法得到了显著发展,使用更加普遍,方剂日益丰富。
敷脐法具有调和全身气血、调节阴阳、维持脏腑功能的作用。敷脐法远在先秦时期应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虽然古人对敷脐法的记载用量及用药时间描述不甚详细,敷脐法的应用没有系统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运用敷脐法的治疗方式从简单发展到复杂;治疗范围逐渐增大,由最初的治疗内科疾病发展到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治疗病种逐渐增多,由最初的治脐病发展到治疗包括脐周疾病在内的脐部疾患、泄泻、霍乱、腹满、腹痛、大小便不通、中暑、小儿夜啼、口舌生疮、昏迷、自汗、盗汗、淋证、水肿、黄疸及中风等诸症。古代敷脐法逐步完善、成熟。
敷脐法具有简、便、灵、验的特点,在现代临床上正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男科、不孕不育等各个方面并且治病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敷脐法在走向系统化、成熟化的过程中,敷脐法的古代文献是现代临床应用发展的基础,必将对现代应用敷脐疗法治疗疾病的研究、发展、完善、创新及临床应用产生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1] 严健民.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
[2] 张仲景.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
[3] 蔡铁如.中华医书集成·第八册《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79.
[4] 王焘.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524.
[5] 王怀隐.太平圣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588-2589.
[6] 周慎.中华医书集成·第六册《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47.
[7]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5.
[8] 黄政德.中华医书集成·第十六册《幼幼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23.
[9] 何清湖,周慎.中华医书集成·第三十三册《理瀹骈文》[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7.
[10]程鹏程.近代中医珍本集·急救广生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94.
[11]邹存淦.珍本医书集成·外治寿世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595.
Research of Literatureon Um bilical External Application Therapy
LIJihui,MA Yuxia△,MA Haiy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
The paperaims to explore literature on umbilicalexternalapplication therapy in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according to medical parts extracted from electrical edition of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Four Branchesof Literature and introduces clinicalapplication of the therapy in the past,which intends to provide guideline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modern umbilicalapplication therapy.
umbilicalexternalapplication therapy;umbilicalexternalapplication;literature research
R26
A
1004-6852(2015)04-0059-02
2014-03-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7CB512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373721)。
李继晖(198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穴药物外治法的研究。
△通讯作者:马玉侠(1976—),女,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针灸经典理论及经穴药物外治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