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之刺血疗法研究*

2015-02-23 00:49康婧青
西部中医药 2015年4期

康婧青,张 赛,郭 义,徐 媛

1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2;2天津中医药大学

[摘 要]《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其中专列“奇邪血络”篇,对刺血疗法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不仅承袭了《灵枢·血脉论》篇中的刺血理论,而且结合临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对《针灸甲乙经》中刺血思想的研究,以期促进刺络疗法这种古老而卓有疗效的疗法的传承,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针灸甲乙经》;刺血络疗法;奇邪血络

[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15)04-0042-03

《针灸甲乙经》之刺血疗法研究*

康婧青1,2,张 赛1△,郭 义2,徐 媛2

1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2;2天津中医药大学

[摘 要]《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其中专列“奇邪血络”篇,对刺血疗法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不仅承袭了《灵枢·血脉论》篇中的刺血理论,而且结合临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对《针灸甲乙经》中刺血思想的研究,以期促进刺络疗法这种古老而卓有疗效的疗法的传承,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针灸甲乙经》;刺血络疗法;奇邪血络

[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15)04-0042-03

《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甲乙经》),由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全书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1]。本书传承了《内经》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刺血疗法在书中描述较多,专列“奇邪血络”篇,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刺血络”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刺血工具

在《卷之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中对刺血络的工具进行了规定,提到的刺血络工具主要为鑱针、锋针和铍针:鑱针“长一寸六分”“大其头而兑其末”“故: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之以鑱针于病所,肤白勿取”;锋针“刃三隅”“长一寸六分”“可以泄热出血,发泄骨病”;铍针“取法于剑,另末如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病为大脓血,取以铍针”;鑱针头部宽大、末端锋利,容易切开皮肤,但仅仅限于浅层,多用做浅刺放血泻热,目前临床已不太采用,发展为皮肤针;锋针发展为目前的三棱针,用来刺血泻络,为临床常用;铍针又称之为剑针,已为外科临床所用,推测演变为现今的小针刀[2]。

2 操作方法

2.1 术前准备

2.1.1 针具选择 《卷之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不只对刺血络工具进行介绍,还对针具的选择进行了细致的介绍:“问曰:刺有五邪,何谓五邪?曰:病有持痈者,有大者,有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为五邪。凡刺痈邪用铍针无迎陇,易俗移性……凡刺大邪用锋针曰以小,泄夺有余乃益虚……凡刺热邪用鑱针越而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道乎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由此可以看出在《甲乙经》中铍针主要用于痈脓的治疗,而锋针主要用于治疗实邪,鑱针主要用于治疗热邪。

2.1.2 部位选择 部位选择就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施术部位。《甲乙经》中施术部位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即并没有明确规定施术部位,而是根据“证”来决定相应的施术方法,选择部位,书中亦有论述。如《卷之三·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中对瘈脉和颅息的定义,包含了两穴刺血络的部位选择,又如《卷之八·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云:“水肿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3]根据水肿病证,选择刺陷谷出血。《卷之五·针道终始第五》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间日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3]治疗久病邪气深的病证,应用刺血络方法。

2.2 施术方法

2.2.1 络刺 《卷之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言:“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指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络脉病变。由于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目前所用的浅刺放血法治疗血热病都属于本法范围。如《卷之九·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中的腰痛部分大多采取络刺发,此处列举其一:“解脉令人腰痛如裂,常如折腰之状,善怒,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似黑,见赤血而乃已。”[3]当是取足厥阴中之络也。

2.2.2 大泻刺 同样,本篇中还介绍了大泻刺:“六曰大泻刺一作太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是指用被针刺脓疡处,以排除脓血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刺法的目的在于泻尽脓血,所以称“大泻刺”。如《卷之十一·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问曰:其已有脓血,可以小针治乎?对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多害大。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3]意是以大泻刺排除脓血。

2.2.3 赞刺 《卷之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中记载:“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此治痈肿者也。”[3]“赞”在王力先生编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4]中有导引之意,如《国语》:“太史赞王,王敬从之。”赞刺法,其进针和出针的速度都很快,在患处快而浅的直刺几针,目的就在于使其出血而泄去局部的郁血,主要用于痈疮肿脓,通过赞刺以出血,排脓以消肿。

2.2.4 豹文刺 同篇记载:“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3]该刺法是以所刺穴位为中心,左右前后针之,即在其周围多针散刺,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刺时以中经络为佳,可适当加用摇摆针柄等手法,以促其得气,出针后见血为好,勿须用棉球按压止血,因心主血脉,所以和心气相应,此种刺法因其穴位周围刺后出血点多如斑斓的豹皮,故称为豹纹刺法。如《卷之六·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中记载:“心藏神……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故豹文刺宜浅,宜“左右前后针之”,刺络取血,不可深刺。

2.2.5 缪刺 《甲乙经》中的缪刺法更是刺血络的一个体现,在《卷之五·缪刺第三》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首先对于什么是缪刺法?“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皇甫谧又怕后世读家与巨刺混淆,在之后又补“问曰: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对曰:邪客于经也……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曰缪刺。巨刺者刺其经,缪刺者刺其络。”[3]可见缪刺概念应该是指病在络脉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或放出局部瘀血的针刺方法。缪刺的选穴多为井穴,如“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络脉,使人胸中气满,喘息、胁部撑涨,胸中发热,用缪刺法针刺商阳穴,一顿饭的功夫就痊愈了。可见缪刺作为一种刺血络的方法,针对病邪侵入络脉后,邪气多布于四末的特点,选穴宜取病患对侧的四肢主末端穴位,在《甲乙经》中已经详细介绍。

3 注意事项与禁忌

《甲乙经》将针灸禁忌理论作了系统化整理,在《卷之五·针灸禁忌第一(上)》《卷之五·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分上下进行了针灸禁忌的介绍。

3.1 法于四时的刺血思想 “因时而刺”是临床之中需要严格遵守的治疗原则,医家能够根据病情和季节变化准确的取穴,最为可贵。《甲乙经》中有关“因时而刺”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以及“三因制宜”的精髓所在,云:“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夏刺络俞,见血而止……秋刺诸合,余如春……冬取俞窍及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即是说春天刺络脉在分肉腠理,使之出血即可;夏天刺络脉之俞,看到血就停止;因为秋天的气机升降与春天情况类似,所以刺法同春天一样;冬天要在筋骨和腠理之间取穴,病重要直刺深处,病轻就上下左右散布其针。

3.2 刺血禁忌

3.2.1 机体机能状态禁忌 《甲乙经》对不同机体机能状态下刺血络的操作有着明确的禁忌阐述,直到今天,对指导临床、预防针刺意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新纳无刺,已刺勿纳。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大惊大怒,必定其气,乃刺之。”[3]

3.2.2 血脉出血禁忌 《卷之五·针灸禁忌第一(上)》中言:“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流脉,不幸为盲。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漏为聋”“刺舌下中脉太过,出血不止为喑。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综上,对于如“跗上”“阴股”等大中动脉,避免刺中出血不止。而对于“舌下中脉”“臂太阴脉”等可以适量刺络出血,也不可太过。

4 刺血量

《甲乙经》中对于刺络放血量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刺络出血量的多少,与临床疗效有密切关系,应依放血部位、体质强弱及病证特点等,灵活掌握[4]。如《卷之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中记载:“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取之,血尽乃止,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能言,闷则急坐之也。”强调了在寒热病中刺络放血务求出血宜尽。如《卷之三·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3]对于瘈脉的针刺,出血量只能保持在一滴左右;又如《卷之五·缪刺第三》:“嗌中肿,不能纳唾,时不能唾出者,缪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3]对于刺“然谷之前”治疗“嗌中肿”,应控制在见血立已。

总之,《针灸甲乙经》对刺络放血疗法论述较为详细,虽然大部分内容延袭《灵枢·血脉论》,但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刺血部位具体到腧穴,主要集中于四肢远端部位及头部腧穴。此外,对刺血量也有所要求,提出“出血立已”,这与《内经》中强调的“尽出其血”“血尽不殆”有明显差异,对刺血部位的描述更加详细,如“颅息”在“耳后间青络脉”,与临床联系较为紧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对后世刺络放血疗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 黄龙祥.《针灸甲乙经》的章法[J].中医药文化,2008,25(5):28-32.

[2] 张义,高丽华,郭长青.浅析针刀与古代九针的关系[A].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08.

[3]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5.

[4]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4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84.

Studieson Pricking Blood Therapy in ZhenJiu JiaYiJing

KANG Jingqing1,2,ZHANG Sai1△,GUO Yi2,XU Yuan2
1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Tianjin 300162,China; 2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firstmonograph of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in China,ZhenJiu JiaYiJing setexclusively a chapteron"strange pathogensand blood collaterals"inwhich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an be seen.Itnotonly inherits the pricking blood theory in LingShu XueMaiLun,butalso presents itsunique opinion.The study aims to facilitate the continuity of the ancientand effective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application.

ZhenJiu JiaYiJing;pricking blood therapy;strange pathogensand blood collaterals

2014-03-06

武警后勤学院博士启动金(自然科学类)项目(编号WHB201417)。

康婧青(1983—),女,博士学位。研究方向:针灸机理及脑科疾病的临床诊治。

△通讯作者:张赛(1956—),男,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颅脑创伤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救治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