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胜
(湖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代表老舍语言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是戏剧界有名的“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的好戏[1]。《茶馆》不仅在中国常演不衰,而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国家演出时也受到热烈的欢迎。在众多《茶馆》的译本中,“英若诚先生的译著语言简练、流畅、生动、高度口语化,代表了我国话剧翻译的最高水平”[2]。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考察英若诚译《茶馆》处理语气词“呢”的翻译策略,进而探讨其背后的动因。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又分别由具体的语法、词汇结构来实现。
概念功能是“人类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通过大脑认知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通过语言系统将大脑中的经验片段范畴化、概念化”[3]。人际功能主要指“言语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表达了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4]115。韩礼德把语气结构、情态、语调作为构建人际功能的语法资源。语篇功能着眼于语篇的前后连贯,是一种将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5]。它是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三种方式得以体现的。
本研究的对象是老舍《茶馆》中语气词“呢”及其在英若诚英译本中的翻译。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自建的《茶馆》中英平行语料库为语料,中文文本为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茶馆》,英文文本来自1999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英若诚译的英汉对照读物《茶馆》。
“呢”是个复杂的语气词。对它的用法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语气词“呢”可以表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感叹语气,吕叔湘[6]、陆俭明[7]、齐沪扬[8]、胡炳忠[9]、康亮芳[10]等人持这种观点。另一种则表示语气词“呢”没有疑问功能,只有“提醒”“深究”“舒缓语气”“话题标志”的作用,熊仲儒[11]、屈承熹[12]、徐晶凝[13]156等人持这种观点。
齐沪扬将“呢”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归纳如下:(1)表示疑问语气,用在非是非问句中,如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2)表示反诘语气,用于反问句中。(3)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用于动作行为持续的句式中。(4)表示感叹语气,与语气副词“可、才、还”等相呼应。(5)表示疑惑的语气,用于“X+呢”。陆俭明把这种形式看成是“疑问形式+呢”的简略式。(6)表示停顿,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中[14]42。
随着语用学及功能语法的兴起,很多学者把视角转向了“呢”的语用功能和人际意义研究。Alleton和Li&Thompson用共同成分分析法对“呢”的意义进行了分析,Alleton认为“呢”的基本作用是“说话人让听话人主动参与”;Li&Thompson认为“呢”的语用功能是“对期待的回应”[14]36。屈承熹分析了“呢”的语篇功能,提出“呢”的两个基本性能为“与上文对比”和“要求继续对话”,“呢”的使用具有提高关联的篇章功能[12]。徐晶凝从情态表达的角度对“呢”的句法分布进行了描写和意义解释,她将“呢”的意义概括为“说话人在双方共享预设的基础上点明某一点,提请听话人注意。”[13]125
本文基本赞同陆俭明、齐沪扬等学者的观点,认为“呢”是一个可以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但屈承熹、徐晶凝等人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综上所述,结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我们认为,语气词“呢”是表示语气的虚词,没有概念意义,只具有以下两种意义:第一,“呢”具有人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呢”用于非是非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等句中表示疑问、疑惑、感叹、陈述等语气。(2)“呢”能表示说话者对交际内容所持的态度、意向及流露出感情色彩,有“提醒听话人注意”“深究”“缓和语气”的作用,具有情态意义。第二,“呢”还可以联系前面的语境,推进话语,“有着彰显篇章单位之间的关联作用”,具有篇章意义[15],是一个语篇标记。
借助wordsmith软件对语料进行检索,可以得出《茶馆》总字数是30167字,“呢”字数量为103个,频率为每千字3.4个。同样是老舍所创作,但文体为小说的《骆驼祥子》,总字数为135137字,“呢”字数量是314个,频率为每千字2.3个。以上数据也正好印证了“《茶馆》剧本具有口语化的特征……《茶馆》的语言是老舍先生从活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形象,表达力强。口语中惯用的词汇、短语使得老舍的语言意深词浅,全无一丝书本气”[1]。
根据齐沪扬对“呢”基本用法的分类,我们可以将103个“呢”字句分为如下5类,如表1所示。
表1 《茶馆》原著中语气词“呢”的分类
齐沪扬所说的“呢”的第六种用法在《茶馆》原文中没有出现。根据表1,我们不难发现,在《茶馆》原著中,表示反诘语气的“呢”所占比例最高,高达40%。表疑问语气和表感叹语气的“呢”字句不相上下,各占20%,而表陈述语气和疑惑语气的“呢”字句相对较少,分别只有10%。
众所周知,语气词“呢”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标记,那么翻译者英若诚在面对“呢”时会怎样处理呢?我们利用Paraconc检索软件提取原著中所有有“呢”的句子及其对应的英语译文,以便分析英若诚翻译语气词“呢”的规律和特点。对比103个“呢”字句及其英译,我们有以下发现:
1.总体来看,英若诚在翻译时基本传达了语气词“呢”所蕴含的各种语气。因篇幅有限,以下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1.原文:到底给谁呢?
译文:Who isshe being sold to?
例2.原文:你为什么爱租学生呢?
译文:Why are you so partial to students?
例3.原文:你们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
译文:Make your choice,your dollars or your lives?
例4.原文: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译文:How can anyone make war without foreign armsand guns?
例5.原文:您怕什么呢?
译文:But surely you have got nothing to worry about.
例6.原文:我要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
译文:But if Idon'tbother,theymigntnot find a buyer!
例7.原文: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
译文:What if they decide to reform the reform,and bring theemperorback again?
例8.原文:我正想搬家呢!
译文:Iam on thepointofmovingoutmyself.在以上8个例句中,例1和例2是特指问句,表示疑问语气。例3是选择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例4和例5则是反问句,表示反诘语气。例6中的“呢”则用于感叹句中,表感叹语气,例7是“疑问形式+呢”的简略式,“呢”表疑惑语气,例8中的“呢”却是表陈述语气。英若诚的英文翻译基本传达了原文各种语气。
2.原著中有42例“呢”字反问句,“反问是疑问的形式表达非疑问的内容”[16]。英若诚在翻译时使用了两种策略:一种是保留问句的形式来传达非疑问的内容;另一种方式则是将其直接译为陈述句。第一种译法译者使用了27次,第二种译法使用了16次。译例如下:
例9.原文:你这娘们,无缘无故跟我捣什么乱呢?
译文:Why pick onme,missus,forno reason atall?
例10.原文: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译文:Since you are so keen on reforms,whydon'tyou reformmywages?
例11.原文:您怕什么呢?
译文:Butsurely you havegotnothing to worry about.
3.英若诚在处理“呢”字句时有不少地方采用了增译的翻译策略,共有29个英译句中增译了各类词汇或短语。译文中增加了“but”(15次),“you think”(1次),“now”(3次),“Look”(1次),“look here”(1次),“don't forget” (1次),“after all“(1次),“don'tworry” (1次),“remember”(1次),“and”(2次)以及反意疑问句“is it?”(1次),“aren'twe?”(1次)。例如:
例12.原文:我要画儿干嘛呢?
译文:Butwhatwould Idowith a scroll?
例13.原文:咱们讲讲吧,谁叫咱们是兄弟呢?
译文:Let's talk it over.After all,we are allbrothers.
例14.原文:她可还在这儿呢!
译文:Don't forgetshe is in there!
笔者认为,英若诚译本在翻译“呢”时所呈现出来的三个特点,主要是源于对汉英语气系统差异的考察、对汉语疑问语气和英语疑问语气等级的考察以及对语气词“呢”情态意义和语篇功能的考察。
韩礼德描述了语气系统与言语角色和交流物之间的关系。“尽管语言的言语角色多种多样,但基本的任务只有两个:给予和求取。”“交际中的交流物可以分为两类:(1)物品和服务;(2)信息”[4]116。那么言语角色和交流物这两组变项就组成了英语中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即: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提问(questions)。
表2 言语角色与交流物组成的言语功能
表2中的四种主要言语功能形成了英语小句的四种语气: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英语的这四种语气是由两部分“(1)主语(subject),由名词性词组充当;(2)限定成分(finite element),属动词词组的一部分”[4]121来实现的。Bybee&Fleischmen认为:语气指的是动词的形式上语法化了的范畴,也就是说,语气通过屈折变化,通常是通过一组有区别特征的动词变形来表达的[17]。
早期的传统汉语语法家王力、吕叔湘等人在各自著作中对汉语语气和语气词都有所阐释。王力认为“凡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就叫语气,表示语气的虚词叫语气词”[18]。吕叔湘则将语气分为广狭两种,广义包括“语势”和“语意”,狭义则是“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的目的不同所生的分别”[19]。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很多知名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语气系统和语气词作了相关研究,其中以齐沪扬的专著《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对汉语语气系统和语气词的研究最为全面。他认为“以‘表示说话人使用句子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为依据,可以划分出来语气的功能类别,即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和祈使语气,语气词则是功能类语气的形式标志。”[14]20详见表3。
表3 汉语语气的功能类别及形式标志
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都能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四种语气,但是两者表达语气的方式却相去甚远。英语主要通过语调、主语和限定成分顺序的变化、动词的屈折变化等来体现语气;而汉语语气的形式标志为语调、语气词、助动词、语气副词、句式变化。虽然汉语语气词“呢”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标记,但是“呢”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在英语语言中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达出来的。本文第三部分给出的众多例句表明:英若诚在翻译“呢”时,主要运用了主语和限定成分顺序的变化、动词的屈折变化等方式来传递语气词“呢”的各种语气。
汉语学家邵敬敏认为,按照疑惑程度可以将汉语疑问句排例为如下五个等级[20]:
强疑问句:特指句[信0,疑1]
高疑问句:“吗”字是非问句[信1/4,疑3/4]
中疑问句:正反问选择问[信1/2,疑1/2]
低疑问句:“吧”字是非问[信3/4,疑1/4]
无疑问句:反诘句[信1,疑0]
而外语学者徐盛桓指出,不论英语还是汉语,“都适合于全疑而问、半疑而问、无疑而问即强发问、弱发问、非发问的句式结构,都可以表现出相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21]。王建国参照邵敬敏的汉语疑问句等级模型,做出了下面的英语疑问句等级模型:
强疑问句:特指句[信0,疑1]
高疑问句:一般是非问[信1/4,疑3/4]
中疑问句:正反问选择问[信1/2,疑1/2]
低疑问句:“eh”字是非问[信3/4,疑1/4]
无疑问句:反诘句[信1,疑0]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邵敬敏、徐盛桓所说的“疑问语气”包括了齐沪扬对“呢”的6种语气分类中的3种,即包括了“呢”的疑问语气、反诘语气和疑惑语气。对于这些疑问句的翻译原则,王建国指出“能同级转换的应该同级转换,但是,应该考虑到各个等级中具有特殊情况,也就是应该从发问人的知识状况入手仔细品味原文的疑问语气,灵活翻译”[20]。英若诚在翻译疑问句时,大部分还是遵从“同级转换”原则的,所有的特指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以及“表疑惑”特指简略式在英语中都还是以同类的疑问句式出现。但英若诚在处理反问句时手段非常灵活,不拘泥于语言形式,将不少反问句直接改译为陈述句,准确成功地传达出语气词“呢”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 alliday)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呢”作为一个表达语气的虚词,不具有概念意义,然而它在构建语言交际中的人际关系、体现交际者的身份、彰显篇章单位之间的关联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例15.原文:常四爷:上哪儿?事情要交代明白了啊!
宋恩子: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
译文:Chang:Where to?Idemand an explanation!
Song Enz:Oho!So you're resisting arrest?Look,I'vegot the“law”herewithme.
例16.原文:刘麻子:王掌柜,这儿现在没有人,我借个光,下不为例!
王利发:她可是还在这儿呢!
刘麻子:不要紧了,她不会打人!就是真打,他们二位爷会帮助我!
译文:Pock-Mark Liu:ManagerWang,there is no one around.Letme borrow your place this once,I promise itis the last time.
Wanglifa:Don't forgetshe is in there!
Pock-Mark Liu:Nevermind,she can'tdomuch.Ifshe tries,these fellows can helpme.
例17.原文:王大拴:姑娘,你看看,这么个破茶馆,能用女招待吗?我们老掌柜呀,穷得乱出主意!
王利发:老大,你怎么老在背后褒贬老人呢?谁穷得乱出主意呀?
译文:Wang Dashun:Take a good look around,miss.You think a dump like this needs awaitress?But the old manager here is so desperate formoney,he is always thinking up some crazy scheme!
Wang Lifa:Now,Dashun,who taught you to run down your elders behind their backs?Who is fullof crazy schemes?
例18.原文:王利发: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比我的腰还粗!
译文:Wang Lifa:Li san,a cup of our nicest tea.Sir,your family are all well,I hope?And what aboutyourbusiness?Thriving?
Qin Zhongyi:Notso good.
Wang Lifa:Butsurely you'vegotnothing toworry about.With somany different interests,amere trifle to youwould bemy entire fortureandmore!
例15中常四爷因为说了句“大清国要完了”,宋恩子要拘捕他而强调“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例16中,刘麻子,一个利欲熏心的人贩子,又想在王利发的茶馆里从事买卖姑娘的不法交易,正好十年前通过中间人刘麻子卖给庞太监的康顺子也在茶馆,王利发故而提醒刘麻子“曾经的受害人还在茶馆呢!”
例17中,王利发因不满儿子王大拴背后对他的评论,使用反问句“老大,你怎么老在背后褒贬老人呢”来教训儿子。例18中,王利发使用反问句“您怕什么呢”来恭维取悦秦仲义。
以上四例中,语气词“呢”的使用增添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在前两例中,说话人确认强调话语内容,并且提醒听话人注意,引起听话人对此信息的关注。后两例中,说话人使用“呢”则舒缓了语气,说话人对自己的话语内容的确信度要稍弱一些,对听话人的挑战程度缓和很多。以上四例中的语气词“呢”的使用还使得语篇更加连贯,更好地推动了话语向前发展,“呢”可以看做是一种篇章衔接手段。英若诚在翻译时灵活变通,能敏锐地把握住语气词“呢”所蕴含的各种语气和各类情态,增译了英语词汇“look”“don't forget”“now”“but surely”,不仅准确地传达出“呢”的情态意义,也使得整个话语前后衔接更加连贯,提醒读者注意话题和话题之间的承接、发展、转变,使得语篇结构的连贯性更加显著。
《茶馆》英若诚英译本的确是话剧翻译的一部经典之作。本文基于自建的《茶馆》平行语料库,借助语料库统计工具对其中的语气词“呢”的翻译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译者英若诚对英汉两种语气系统差异的把握以及对“呢”的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洞悉使得他翻译起来游刃有余,灵活有度,将汉语语气词“呢”所传达的各类语气、情态意义以及语篇意义准确成功地再现出来。
[1]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46-50.
[2]吴来安.把世界名剧搬上舞台的“业余”翻译家——英若诚剧本译著赏析[J].中国翻译,2005(3):70-72.
[3]杨雪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2(2):31-36.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53.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
[7]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5):330-337.
[8]齐沪扬.“呢”的意义分析和历史演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4-43.
[9]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76-85.
[10]康亮芳.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情况看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93-98.
[11]熊仲儒.“呢”在疑问句中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27(2):114-116.
[12]屈承熹.关联理论与汉语句末虚词的语篇功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18.
[13]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4]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范开泰,张小峰.独白语中“呢”问句和语气词“呢”的篇章分析[J].语言科学,2003(3):35-37.
[16]叶蓉.关于非是非问句里的“呢”[J].中国语文,1994(6):448-451.
[17]BYBEE J,SFLEISCHMEN.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2.
[18]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0.
[1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
[20]王建国.英汉疑问句等级对比与翻译——以《茶馆》翻译为例[J].国外外语教学,2007(1):37-41.
[21]徐盛桓.疑问句探寻功能的迁移[J].中国语文,1999(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