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健雄
(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广东 广州 510140)
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观察
彭健雄
(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广东 广州 510140)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后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尺偏角与掌倾角无差异(P>0.05),观察组桡骨缩短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骨折端愈合优良率观察组94.87%,对照组74.3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7.69%,对照组3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可减少手术损伤,提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
我们用手法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共78例,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中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男17例,女22例;年龄16~67岁,平均(41.5±6.9)岁;病程2h~5d,平均(1.5±0.2)d;交通事故受伤15例,钝器挫伤8例,运动伤8例,摔倒受伤7例。观察组男15例,女24例;年龄18~69岁,平均(42.1±7.2)岁;病程3h~4d,平均(1.7±0.3)d;交通事故受伤11例,钝器挫伤9例,运动伤9例,摔倒受伤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受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血液疾病,心、肾、肝功能衰竭,免疫性疾病患者,妊娠期,骨骼畸形。
观察组:①牵抖复位法: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或断端掌向成角,不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取坐立位,保持肘关节90°弯曲,前臂为中立位,指导助手将上臂握住,术者将手腕握住,双手拇指定位于骨折端背侧,经触摸准确后,保持牵引,实施重迭矫正,稍微用力旋转牵抖,作用于掌屈尺偏,起到骨折复位作用。②提按复位法:主要用于老年患者、粉碎性骨折等骨折类型,患者保持平卧位,为肘关节90°弯曲,前臂中立,助手将其手指握住,另一位助手将上臂握住,实施对抗牵引,矫正嵌插骨折,可优先对侧方移位、旋转移位症状矫正,随后采取双拇指作骨折端背侧用力按压,手指置于掌侧,将其往上提拉,作骨折端复位。采取局部浸润麻醉方式,在X线机透视下骨折部位穿入2枚克氏针,一枚经背侧直接穿入桡骨近端,另外一枚位于桡侧,起到固定背侧移位及桡侧作用,预防骨折端移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作感染预防,用石膏固定。1个月后将克氏针取出,再次石膏外固定2周。
对照组: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保持仰卧位,前臂保持后旋位,经桡冠远端入路,桡侧腕屈关节处取纵行切口,作桡动脉及肌腱复位,将前方肌肉作切开旋转,直至骨折端,实施关节外复位,保持尺偏角与掌倾角恢复,“T”形锁定钢板螺丝钉固定,完成术中固定后,确定腕关节可活动,保持活动范围正常,骨折端稳定后,闭合切口。
根据《实用骨折愈合指南》[2]中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愈合效果判断标准。优:骨折端完全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畸形愈合。良:骨折端延迟愈合,出现轻微并发症。差:骨折端不愈合,或者出现畸形愈合。
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伤口愈合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术后住院时间(d)t P 25.64±4.51 31.52±5.32 5.2650 0.0000 39 39 89.51±14.25 158.65±17.89 18.8783 0.0000 9.62±4.21 12.14±5.36 2.3090 0.0237
两组X线测量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X线测量结果比较 (±s)
表2 两组X线测量结果比较 (±s)
尺偏角(°)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掌倾角(°)桡骨缩短(mm)25.51±1.36 25.14±1.42 1.1752 0.2436 39 39 t P 5.14±0.62 4.95±0.68 1.2894 0.2012 2.14±0.21 4.87±0.36 40.9068 0.0000
两组疗效见表3。
表3 两组骨折端疗效比较 例(%)
两组术后并发症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比较 例(%)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经常会出现后掌倾角、尺偏角改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受伤后必须早期采取措施治疗,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能会引发尺桡关节缺乏稳定性,不利于远期预后。目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基础治疗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虽然具有一定固定作用,但是手术损伤较大,术后难以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术后腕关节功能无法恢复[4]。
手法复位后作内固定及外固定,能减少创伤,且操作简单,适用于老年人群,可被更多患者所接受。
王蒙等[5]指出,在手法复位基础上,加用克氏针内固定可进一步精确复位作用。克氏针固定相较于钢板固定能避免对骨折块、软组织剥离,保护骨折端血运,促进骨折端愈合。经桡骨与掌骨中固定可避免对肌腱活动造成干扰,术后手术可自由活动。克氏针稳定性较高,避免出现骨折端移位情况;术后可将石膏拆除后取出,减少二次手术伤害。克氏针固定的操作简单,给予石膏固定可以起到再次稳定作用,同时克氏针固定与石膏外固定均对医师经验依赖性较低,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6,7]。王孝辉等[8]对
肱骨骨折采取克氏针固定,而同类型骨折仅复位后外固定,结果克氏针固定后骨折端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外固定组(P<0.05)。
切开复位后采取钢板内固定主要有肌腱炎、关节活动受限及感染等并发症,但是大多数并发症较为轻微。克氏针因手术中减少侵入性操作,因此术后并发症较少。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取手法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是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可减少侵入性操作对机体的损伤,可利于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
[1] 王昌,邢宗良,薛伟,等.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儿童尺桡骨难复性双骨折[J].当代医学,2013,25(30):56-57.
[2] 郁有富.经皮克氏针髓内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12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34):7217-7218.
[3] Tsai WC,Lin SC,Hsiao CC,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using intramedullary Kirschner wires.[J].Medical engineering and physics,2009,31(2):182-187.
[4] Chen Y,Zheng X,Wang J,et al.Reliable techniques to avoid damaging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due to percutaneous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of the distal radius fracture through the radial styloid process.[J].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2010,32(8):711-717.
[5] 王蒙,马树枝,吴雪晖,等.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8):681-683.
[6] 娄宏亮,李治国,连霄飞,等.外固定架联合钢板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粉碎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7):649-650.
[7] 崔阳,刘一,朴正哲,等.以尺骨为支架克氏针置入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9):9998-10000.
[8] 王孝辉.经皮撬拨复位固定、切开复位固定及弹性髓内钉间接固定治疗儿童严重移位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5(6):501-504.
R274.118.341
B
1004-2814(2015)05-0441-02
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