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英
·急诊急救·
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邓玉英
目的 探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抢救,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抢救前及抢救2 h血生化指标(血糖、血钠、血钾)、尿素氮(BUN)和血浆渗透压情况,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抢救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2 h观察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18.42(7/38),高于对照组的5.26%(2/38)(P<0.05)。结论 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肾功能及血浆渗透压。
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术;治疗结果
临床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时需快速重建血液循环,以保证患者充足的冠状动脉灌注[1]。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一种自动、方便的按压式心肺复苏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心搏骤停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量[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自2013年9月起开始应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抢救,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1~ 81岁,平均年龄(45.1±2.3)岁。另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2~ 80岁,平均年龄(45.7±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间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入院后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后即刻开始胸外按压,男性患者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女性患者按压胸骨中下段1/3交界处。定位手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急救人员上半身前倾,双肩、两手臂垂直于患者胸骨,用身体重量向下按压≥5 cm,按压频率为100次/min。
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抢救。患者取平卧位,去除上身衣物,将萨勃自动心肺复苏器(美国)背板置于患者背部,底板插入背板中,在患者胸骨中下段1/3交界处放置按压垫,按压频率设置为100次/min,深度为4~5 cm。
1.3 观察指标 (1)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2)抢救前及抢救2 h血生化指标(血糖、血钠、血钾)、尿素氮(BUN)和血浆渗透压情况;(3)抢救成功率:患者心搏恢复,皮肤色泽改善,瞳孔缩小,出现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为抢救成功。
2.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抢救前及抢救2 h血生化指标、BUN及血浆渗透压比较 抢救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2 h观察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指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18.4(7/38),高于对照组的5.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P<0.05)。
心搏骤停是指不同因素导致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对人体器官及组织影响较大,甚至可引起各种不可逆性损伤,因此,临床需对心搏骤停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3-4]。
常规心肺复苏大多采用人工按压方式,包括判断意识、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等步骤[5-6]。判断意识、呼吸后检查患者口腔,防止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堵塞气道,确保呼吸道通畅后即刻开始胸外按压,按压过程中急救人员需保持合适的姿势、力度及科学的按压频率[7-8]。但人工心肺复苏由于是人工按压方式,按压力度不易控制,因此容易造成抢救效果不佳。自动心肺复苏系统不同于人工心肺复苏的单点按压模式,其采用负荷分布式立体按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可以迅速识别不同患者胸廓大小及体质量,测量出患者前后胸直径并显示胸部按压下陷读数,进而根据读数进行安全有效地按压[9-10]。另外,人工心肺复苏在转运患者过程中实施难度较大,但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对其影响较小,且可以保持持续稳定的按压状态。因此,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抢救过程中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心肺复苏,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并提高抢救效果。张雷等[11]研究显示,急诊内科采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率及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抢救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比较无明显差异;抢救2 h时观察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抢救心搏骤停的效果良好,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及观察时间短等缺陷,因此所得的相关结果及相应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肾功能及血浆渗透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h血生化指标、BUN及血浆渗透压比较
注:BUN=尿素氮
[1]张巍.球囊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2):349-350.
[2]张华君,胡彤.自动心肺复苏系统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10,25(13):35-36.
[3]Diepenseifen CJ,Heister U,Schewe JC.Transport with ongo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when does is it make sense?[J].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2011,46(6):402-407.
[4]Moreira DM,Mariante Neto G,Oliveira MW,et al.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Arq Bras Cardiol,2002,78(6):545-452.
[5]黄青,吕刚飞,郭世山,等.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急诊内科应用价值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65.
[6]黄红侠,沈寅.Autopulse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5):376-377.
[7]王远龙,钟敬泉,陶文,等.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在犬室颤模型应用效果的评定[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1,17(6):518-521.
[8]Timerman S,Cardoso LF,Ramires JA,et al.Improved hemodynamic performance with a novel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 during treatment of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04,61(3):273-280.
[9]刘成杰,关紫云,李晚泉,等.不同波形自动除颤仪在院外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7):606-610.
[10]王丽梅,王黎黎,苏东梅,等.运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30-31.
[11]张雷,鲁巧梅.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急诊内科临床应用的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0,2(6):509-510.
(本文编辑:毛亚敏)
541002广西桂林市,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邓玉英.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5):097-098.[www.syxnf.net]
R 541.78 R 605.974
B
10.3969/j.issn.1008-5971.2015.05.031
2015-01-21;
2015-04-18)
Deng YY.Application effect of automat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ystem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J].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ac Cerebral Pneumal and Vascular Disease,2015,23(5):097-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