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青少年移民生存发展问题和帮扶对策思考——以湖北省襄阳市安置点为例
罗学莉
(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青少年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缺乏归属感,对居住环境、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就业状况难以适应等诸多问题,既不利于青少年移民的健康成长和移民家庭的稳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文章通过对湖北省襄阳市安置点的调查走访,发现问题的发生主要由青少年成长心理特点、安置点客观环境、移民家庭影响等因素所致,并从政府积极参与、社区加强建设、社工组织帮扶、学校救助、青少年移民自我成长等几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襄阳;青少年移民;帮扶
“南水北调是国家重要工程,移民是这项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移民破坏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秩序,造成原来生产模式、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和结构的解体。”[1]移民安置不只是人口迁移,移民作为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源,不仅能引起移民机体内的精神心理反应,而且可能损害个人健康,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青少年移民作为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学业成绩等是移民家庭最关心的事情,其生存发展直接关系到安置地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研究青少年移民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青少年移民生存发展基本情况
我们对襄阳市12个移民安置点的青少年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选择了户籍地迁到安置点、年龄在13~28岁之间的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抽取了其中100人作为调查样本进行分析,基本情况见表1。本次调查采用了SCL心理测量量表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一共发放问卷110份,访谈移民家庭300户,召开座谈会4次,其中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达9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率达100%。100份有效问卷中,各年龄阶段都有分布,包括青少年(13~18岁)55人,青年(21~28岁)45人。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统计青少年移民SCL-90量表各因子中任一因子分测量结果达到3分以上者(一般认为心理症的严重程度已达到中度水平),被调查的青少年移民的SCL-90检出率为17%(见表2)。不同性别移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人
性别初中在读高中在读在家务农外出打工男17101220女136814
表2青少年移民SCL-90量表检测结果
性别人数因子分≥3的人数百分比男591016.95%女41717.07%合计1001717%
研究数据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所调查的大多数青少年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正常,只有17%的青少年移民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对移民身份不适应,缺乏归属感
我们对100名外迁青少年进行了SCL90量表测量,结果发现95%的外迁青少年孤独感强烈,没有归属感。现在仍在十堰学习和工作的青少年感觉十堰已经不是自己的家,襄阳虽然有安置房,但感觉像是旅馆,能否在襄阳找到工作并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都还是未知数,这让他们对于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和无助。
2.青少年移民对居住环境宗教信仰、风俗、饮食习惯难以认可,产生孤独感
襄阳移民安置点大多数是单独成建制建村模式。在调查的12个移民村中,只有5个移民村移入原有的村庄,其它的移民村与现有村庄都相隔一定的距离。成建制建村的移民基本上与相邻村的移民没有多少往来,一方面是由于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移民同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风俗、饮食习惯多有不同。移民大多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而当地居民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猪肉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移民非常反感牛肉注水,为此还和商贩发生过激烈冲突,虽然当地政府维护了移民的利益,但商贩们现在不愿意卖牛肉给移民。移民对新的居住环境、风俗、饮食习惯有诸多的不适应,容易产生较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3.青少年移民对安置点教育现状不满意,心理落差大
襄阳各安置点落实了外迁青少年移民的入学和扶助政策,得到外迁移民的认同,但是外迁青少年转学到新的地方生活却遭遇了一些适应性问题。一是教育条件和期望相差较大,导致心理失落。襄阳教育质量在湖北省赫赫有名,当初之所以选择襄阳市做安置点,很多移民是仰慕襄阳的教育,这些随父母迁移到襄阳来读书的孩子对襄阳的教育充满期待,然而襄阳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城区中小学,镇上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安置点到中小学还有较远距离,学生上学还需要接送,在校住读的初中学生认为学校住宿饮食条件较差,这些问题让刚刚开始初中生活的外迁青少年不适应;二是学习有困难。十堰和襄阳的教学进度不一样,襄阳教学进度较快导致这些青少年移民学习很吃力。部分年龄大的教师不讲普通话,直接影响了外迁青少年的学习效果。有的孩子听不懂教师讲课,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逃学混迹于网吧,成为外迁移民家庭的烦心事。
4.外迁青年移民务农和就业遭遇较多困难
部分青年移民搬迁前主要从事水果种植,从事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较少。搬迁之后,由于地质条件不同,分到每户的土地较少,他们的生产劳动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某村调研时,移民反映以前他们种植果树,现在新的安置点土地分的很少,无法种植果树,而他们不擅长粮食种植,收成较差,收入降低。他们中有些人将农田租给当地人耕种,自己外出打工。然而在外打工也遇到较多的困难。安置点地理位置虽然在集镇附近,基层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帮助青年移民找工作,但有些青年移民感觉工作劳动强度大、工资低而不愿意上班,自己找工作又遭遇许多困难:首先安置点距离县城和城市还有较远距离,再者安置点没有亲戚、朋友、同学帮忙介绍工作,因此在附近找工作不易,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青年由于求职处处碰壁,甚至患上抑郁症。
5.社会关系网络发生了变化,令青少年移民感到孤单和无助
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亲朋关系和地缘关系。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获取经济资源和收益以及提升社会地位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农户家庭贫困缓解、应付风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搬迁,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解体。青少年移民外迁异乡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思乡情绪较为强烈。访问中一位少女提到她的亲戚现在散居各地:舅舅在十堰,姑姑移民到天门,姨妈移民到宜城邓林农场。平时联系亲戚朋友的方式是打电话,只有寒暑假才能去探访亲人,非常孤单。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青少年移民生存发展问题原因探析
南水北调中线外迁青少年移民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不仅和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征有关,也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是一个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对主体反作用的过程。”[2]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加剧了青少年移民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青少年思维批判与经验短缺的特点导致青少年移民放大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文化教育休闲的不满意,助长了他们愤懑的情绪;青少年渴望独立与现实社会的不接纳,加剧了青少年移民的不适应;青少年高度的热情与现实的落差,增加了青少年移民的受挫感;青少年强烈的情感渴望却由于移民身份和生活习惯语言差异不被当地女孩接纳,增加了青少年移民的痛苦。
青少年移民搬迁到新的居住环境、安置点教育环境、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人际关系变化等客观因素也导致了青少年移民的不适应。
青少年移民对搬迁后国家赔偿的房子比较满意,但是对于安置点的地理位置不满意,安置点和其他村庄也有一段距离,离城镇较远,小学不提供住宿,还需要移民家长每天去接送,中学住宿条件较差,这些问题令青少年移民心理落差大。
安置点偏远也使青少年移民感到孤单,中老年人以宗教为精神依托,而青少年难以忍受这份寂寞。青少年移民也渴望和当地居民交朋友,但由于宗教文化不一样,当地人吃猪肉而移民不吃猪肉,也让他们感到很尴尬。再者,搬迁破坏了原来的家庭结构,儿童和少年随老年人移民住在安置点,中年人留在十堰打工,青年移民到外地打工,一个完整的家庭成员却不居住在一地,亲戚朋友天各一方,这种状况导致居住在安置点的老人和孩子们感到无奈和孤独。
青少年移民家人分居各地,不利于青少年移民的成长。由于青少年移民的父母在搬迁前多在十堰打工,为了继续工作而没有随老人和孩子一起搬迁到新的安置点,可孩子们户籍迁移后要到户籍地完成义务教育,没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青春逆反期也缺乏约束,学业缺乏指导和帮助,容易导致青少年移民厌学弃学。安置点移民对新环境的不满情绪感染给青少年移民,增加他们的抑郁情绪,认为自己成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牺牲品,有的青少年甚至有仇视社会的消极情绪,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青少年移民生存发展帮扶对策思考
以上我们调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青少年移民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且探析了问题的原因,为了更好地促进外迁青少年移民健康成长,提出以下帮扶对策建议:
1.政府解决移民家庭的居住、生产方面的困难
外迁移民为了国家做出了牺牲和贡献,政府有义务切实帮助移民解决困难,使他们能在新的家园安居乐业。政府不仅要帮助移民盖好房子,修好路,而且要关心他们怎样在新地方生活下去。政府要为移民的生产提供技术培训,帮助移民尽快适应新环境的生产方式。
2.政府要对青年移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推荐青年移民就业
移民面临新的环境生活,举目无亲,没有亲戚或朋友帮忙找工作。如果这些年轻人不能就业,整日游手好闲,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政府要尽可能为移民多做利民惠民工作,加大对青年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在企业和移民之间搭建就业平台,帮助青年移民找到工作,让他们在新家园安居乐业。只有移民在安置点能够顺利生存和发展,才不会把负面情绪传输给他们的子女而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3.政府要积极促进移民社区和当地居民社区之间的融合
政府要为移民社区和当地居民社区之间的交往搭建平台,促进社区间的交流和互帮互助,增进友谊,鼓励当地社区和移民社区青年人联谊联姻,减少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的隔阂,促进他们之间的融合,避免当地居民对移民的鄙视和疏远。
移民社区要积极加强社区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社区居民走向幸福之路。
1.移民社区加强组织建设,领导移民发家致富
移民社区要选择真正长期在安置点生活、有能力并愿意奉献的人当领导,移民社区的领导班子不仅要做好移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向政府反映移民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还要多想办法发展经济,引导青年移民从等靠要思维模式转变为自立自强的思维模式,激发创新创业能力,齐心协力建设新家园。
2.移民社区加强文化建设,营造社区和谐氛围
搬迁来的移民大多是伊斯兰教信徒,移民社区领导班子要留住阿訇(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管理好清真寺。而且要组织移民开展文体活动,比如组织社区移民跳广场舞,为社区移民建图书室等。移民社区也要积极主动和当地居民社区联合开展文体活动,加强交往,促进了解和融合。
社工组织要积极介入移民家庭,开展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
1.社工组织要在移民社区积极开展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3]开展社区工作主要任务是帮助社区青年移民筹措资源,反映并解决他们在生产和就业方面的困难,加强社区之间的互动,促进社区成员的相互支持。
2.社工组织要在移民社区开展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主要任务是成立各种问题类型的成长小组,比如青少年游戏小组,组织喜欢上网玩游戏的青少年分享玩游戏的感受,引导这些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帮助移民家庭提升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
3.社工组织要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移民开展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有问题的个人和家庭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更好地获得社会资源,更好地发展。个案工作是一个助人的历程,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让其更好发挥社会功能。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展个案工作主要任务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移民开展专业心理援助,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走出生活的阴霾。
青少年移民家庭对襄阳教育充满了期待,学校要尽最大努力不让这些青少年移民家庭失望,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提升办学质量。
1.学校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学校要改善教室和宿舍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所有教师上课讲普通话,对十堰和襄阳教学进度不一样的的青少年移民要进行免费补课,要鼓励本地学生接纳新同学,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2.学校社工要对青少年移民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要安排社工对青少年移民进行必要的介入,可以对在校青少年移民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建立成长档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新环境,结交新朋友,解决他们在学业上的实际困难。
1.青少年移民要调整心态,调动自我成长内生力量
青少年移民健康成长和发展关键还在于内在自我成长的内生力量。因此,青少年移民要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对新环境进行积极赋义,改变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调动自我成长内生力量,积极面对新环境、新生活。
2.青少年移民要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移民要以积极心态接纳政府、社区、社工组织、学校的帮扶,踊跃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人际交往活动,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湖北今年将基本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安置工作[EB/OL].(2011-03-28)[2014-12-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8/c_121240807.htm.
[2]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6.
[3]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
(责任编辑:徐杰)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migrant Teenagers in the Middle Lin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aking Xiangyang as an Example
LUO Xueli
(School of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 Law,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Emigrant teenagers in the middle lin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don’t hav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they have difficulties in adapting to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etc. which go against emigrant teenagers’ healthy growth and household stability, social stability as well.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t finds that these problems resulted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rowth of adolescents, objective environment of relocation sites, the emigrant families, and so on. At last,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vided on government action, social organizations, school assistance, and teenagers’ self- growth.
Key words: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Middle line; Xiangyang; Emigrant teenagers; Assistance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04-0052-05
作者简介:罗学莉(1973— ),女,湖北南漳人,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2013JDY005)
收稿日期:2015-03-05;
修订日期:201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