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视域下的中国政党制度分析

2015-02-22 05:31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结构功能视域下的中国政党制度分析

苏晓伟,秦柯,周雯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对中国政党的结构功能分析,认识到政党制度与党员、组织、代议机构和国家法规等联系紧密。此外,政党还具有整合、稳定与政治民主功能。为了使中国政党间协商机制保持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政党生态的净生产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建设中国政党生态政治:加强政党自身建设,构建和谐党际关系;健全政党组织建设,扩大民主政治参与;借鉴国外经验教训,提升政党服务水平。

关键词:政党制度;结构功能论;中国共产党;政党生态

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干预政治的一种政治制度。”[1]政党制度存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公共生活的有序状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存在、持续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的首要价值目标就是在人类的公共生活中建立起有效的秩序。[2]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现代社会非常注重公民的主体性,政党所掌握的权力既可以为民造福,也可能变成侵害人民利益的“一种必要的恶”。通过政党政治可以结束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战争”的自然状态,达到公共善的生活。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政党制度遵循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3]205

一、结构功能理论概述

结构功能论(Structure-Functionalism)又称为功能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制度和习惯“都可以从它们在维持更大的社会体系中发挥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4]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德克里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的。在随后的研究中,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建立了结构功能分析的社会理论,并提出了“AGIL功能模式”。①“AGIL”分别表示为四项基本功能:Adaption(适应)、Goal attainment(目的达成)、Integration(整合)和Latency(模式维护)。由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美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在1960年发表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首次将结构功能主义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中并且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后来,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默顿进一步提出了“潜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使结构功能理论逐步完善和发展。现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在政治学领域中逐渐成为显学,不仅有助于解释各种政治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政治研究内容。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复杂系统,各组成要素都保持着紧密联系。社会处于稳定状态时,各组成要素处在不断的协调和适应中。[5]政党作为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之一,在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的两党制或者多党制模式,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格局,形成了领导一元性与组成多样性的合作模式。中国政党关系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党党际关系的和谐性和稳定性。政党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为获取政权而形成的自组织系统,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历史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理解政党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联系有利于探讨内在的生成机理。政党结构主要由组织要素、构成方式和政治角色三个要素组成,结构和功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特定的结构决定特定的功能,反之,功能也影响结构,所以政党具有整合、稳定与政治民主功能。作为人化系统,中国政党通过民主协商与多党合作模式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保证政党政治的发展。通过结构功能分析,可以正确认识中国政党政治的内在发展逻辑与外在环境关系,促进中国政党生态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

图1 中国政党结构功能

二、中国政党的结构分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是特定阶级的代表。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丰富起来,占有剩余产品成为可能。人们“依其职业分成了相当稳定的集团”,“其中每个集团都有好多共同的利益”。[6]于是就产生了社会分化,政党的形成就是社会分化的结果。一方面,政党制度如同一台电脑,需要“硬件”部分,即政党的组成人员和机构,也需要“软件”,即政党的组织原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可以把政党制度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指政党间的关系模式,“外部结构”指政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模式。结合这两方面的划分,进行交叉组合得到政党制度结构图,见图2。

图2 政党制度结构

(一)党员和骨干分子

政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就是党员个体。他们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目标和政治诉求,对本党角色的认同是基础前提。“政治角色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单位之一。角色的组合就是结构。”[7]在中国政党制度中,要成为政党组织的一份子是要经过严格考察的,相较于西方政党,组织性和纪律性都更强,通常要举行一些党内活动,增强本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以便政党整体意志全面、公开和理性的表达。政党成员的政治立场坚定,阅历丰富,承担本党内一些责任和义务。政党中的骨干分子是政党实现目标的主要力量,“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8]骨干分子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对其成员进行权威分配,组织号召全体党员贯彻和响应中央的方针政策,使政党正常运转,保持生命力。

(二)政府与代议机构

代议制民主是在西方孕育而成的,代议制就是“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9]代议机构在西方一般称为“议会”,而我国则称为“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采取“议行合一”的原则,“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10]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处于国家权力顶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通过人大中的党组织实行领导。我国实行的是基于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和广泛推荐的形式提名候选人,保证优秀的人才进入领导岗位。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3]98国家公共权力通过政府来分配公共利益,而政党对政府分配公共利益施加影响,政党与政府的利益是高度契合的。政府的最高领导职务都由党的骨干担任,各民主党派有一部分成员进入各级人民政府为广大群众服务。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方式,提出许多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幸福的重要建议和意见,对实现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有着积极作用。

(三)政党组织原则纲领

一个党的纲领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纲领既是政党对政治的宣言,又是对奋斗目标的追求,集中体现了政党的宗旨。纲领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质上是阶级的意志和目标的表述。纲领一方面争取人民大众的支持和拥护,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与其他政党组织的区别。组织原则是政党内部为实现有效管理、提高效率和实现目标所遵循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遵循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和集中不能分开,不可偏废任何一面,党内民主是党内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扬民主,才能实现正确和权威的集中;党内集中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在党的集中领导下,接受党和纪律的约束。[11]民主和集中要达到历史的、具体的和辩证的统一。

(四)国家制度法规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12]执政党掌握政权以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法规,规范社会道德伦理,保证社会生产的稳定运行。制度法规“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法律条文表述、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关于政党的正式规范体系。”[13]执政党通过制度法规把自己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有利于维护政党的统治地位。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规范,其中执政党是法律的供给者。法律作为规范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约束政党行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在中国政党政治中,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尊重宪法和法律,贯彻“法制”原则。

三、中国政党的功能分析

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结构功能分析中,结构和功能是一对概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存在不履行功能的结构,也不存在没有结构作为载体而独立存在的功能。”[14]根据政党结构,政党具有以下功能:

(一)整合功能

政党功能“就是把各种近似的需求汇聚在一起,凝聚在一起,概括为一种总需求。”[15]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古典意义的民主和经验层面的民主,都是从利益的冲突和整合的对立统一来看待问题的,认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具有维护个人和集体利益的本能,为了结束自然状态,订立契约构成了现代国家。订立契约时,通过不同利益团体的参与,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公共规则以结束纠纷。美国学者李普塞特就认为政党是“冲突的力量”与“整合的工具”,在政治生活中,冲突和一致是循环出现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综合体。民主共和政治的回应性和责任性要求政党制度从社会分裂出发,终结于社会的整合。[16]政党代表着一定阶级的立场、愿望和要求,但又不简单充当人民大众的传声筒,需要整合民众的建议和关切,把不同需求整合起来形成政党的行动政策对政府施加影响,或者变为一项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维护民众利益。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各种利益错综复杂,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把社会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需要强大的政党力量做后盾。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社会利益分化是不可避免的,执政党必须整合分化的利益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掌握着国家权力,承担着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责任,要超越“第三方”,协调与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和矛盾,积极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保持对社会的影响力。

(二)稳定功能

政府制定的公共决策应该充分体现出不同阶层、不同结构和不同知识水平群体的利益,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了领导一元性和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它既能保证共产党对国家进行有效治理与合法性统治,也能充分兼顾其他党派的利益诉求,强调协商合作而不是竞争冲突,强调和谐大同而不是对立敌视,有效避免了西方一党制带来的脱离社会现实和忽视社会多元需求的弊端,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代表,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协商渠道表达意见,充分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促进了人民民主的进程,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有效决策和民主决策服务。国家制定的政策更能赢得民心、符合民意、体现民情,高度契合了社会结构多元、利益多元和层次多元的特性,从外部维护了社会多元格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了政治参与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有序化,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建言献策,使政党制度的结构具有稳定性。多党合作强调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奋斗、合作共事,这就消除了政党间相互攻讦、尔虞我诈所带来的政局动荡,减少了社会内耗,从政党内部减少了争斗,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三)政治民主功能

政治民主功能就是让政治运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程序化。政党既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现代民主有力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中国政党政治中,人民当家作主是其内在要求。“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的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17]民主已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共识,政党处于国家权力核心圈层,是民主的捍卫者,具有很强的民主政治功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各民主党派的大力支持。作为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实现有利于党员的民主权利,完善政党制度,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等方式和途径,对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有效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在尊重大多数的同时,又合理兼顾少数人的利益,防止“多数暴政”的出现,平衡各方利益,这是现代民主理念的追求。随着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参与的扩大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有效调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现代民主发展的形式和结果,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随着人民大众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政党民主功能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愿望和诉求可以更好的表达,民主政治也将会进一步科学化、法制化和制度化。

四、中国政党制度生态建设

通过结构功能分析,维持政党生态平衡就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政党间协商机制要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政党生态的净生产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谐政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体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对话与平等交流,保证了意志的高度统一。为促进政党政治健康发展,构建稳定的政党生态环境,可从以下三点来考虑:

(一)加强政党自身建设,构建和谐党际关系

加强政党自身建设,是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政治制度和认同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空间层面上形成了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冲突,这就需要政党在维系政治认同和价值信仰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这也是中国政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要构建和谐党际关系,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提升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又要广泛团结各方力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有利于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使发扬民主与促进团结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政党的职能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必须按照科学民主、严谨规范的态度来改善党内工作机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民主决策能力。提高党员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和作风建设,消除腐败行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同民主党派的联系,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凝聚社会力量,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民主党派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能力。加强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发挥各党自身优势,广泛联系群众并把他们的诉求反映到公共政策中,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党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政党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各政党“守为有度、行为有则”,激发政党活力。

(二)健全政党组织建设,扩大民主政治参与

健全政党组织建设,就是要加强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培养党员的责任意识、组织观念和历史使命感,注重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发扬民主精神,以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各政党的利益和需求,执政党要虚心接受民主党派和人民大众的意见和建议,在进行组织活动时要精心安排、统筹兼顾,注重实效和质量,保持政党内部和谐。要严格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统一全党的意志,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服务能力。各民主党派要突出本党特色,通过挂职锻炼、地方调研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建言献策,提高对参政议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使命感。政党间要加强合作、协商与沟通,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制度和法律办事,自觉维护党员荣誉。“民主将公民参与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18],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宽松和开放的政治环境,由于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性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觉醒,民主政治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各阶层由于知识、身份和能力的不同,出现了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利益主体多元性和需求多样性,中国政党要扩大民主政治参与渠道,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政治共识,加强与人民大众的联系,及时、准确、全面反映民众呼声,合理分配权威性政治资源和信息,充分调动政治参与的热情,增强人民大众的政治认同感。

(三)借鉴国外经验教训,提升政党服务水平

“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从该国人民的特性和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有机的产物,而不是故意的目的的产物。”[19]这说明各国政党制定的制度是有“乡土性”的,与本国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有关。西方的政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政党是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借鉴国外政党的管理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有助于我国政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政党服务水平。中国各政党是相互扶持、相互合作的,都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其合法性基础是历史赋予的;西方的政党是竞争的、对立的,合法性基础来源于几年一次的民主选举。西方的议员都是专职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各政党的精英,有着很强的社会关怀,专业知识扎实,公众要求他们必须对选民负责,为选民谋利益。而通过选举和推荐产生的我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则应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一线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出实际情况,全心全意的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从而充分体验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2.

[2]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3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成婧.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4-68.

[5]黄丽萍.中国执政党的“适应性”变革与转型——从社会结构功能的维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4(6):40-45,5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7]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4.

[8]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9]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11]李国安.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J].社会科学家,1995(1):8-11.

[1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

[13]刘红凛.政党法律规范:内涵、形式与价值偏好[J].江淮论坛,2011(1):38-44,144.

[14]吴茜.中西政党制度结构功能比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22-26.

[15]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94.

[16]王庆兵.利益整合:政党制度发展的首要功能[J].天津社会科学,2007(1):63-66.

[17]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

[18]苏晓伟.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其出路分析——以乌坎事件为切入点[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6):114-119.

[19]杨平.多党合作与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与改革,2011(6):52-54.

(责任编辑:徐杰)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Function

SU Xiaowei, QIN Ke, ZHOU Wenqi

(School of Philosophy,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It discusses the structural function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China, it holds that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has quit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rty members, organization,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and national laws, etc. In addition, the parties also have the function of integration,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democracy. In order to make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mechanism keep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to improve the parties’ ecological net productivity, and to adapt to the social rules of living, we should build ecological politics of the party from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building harmonious inter-party relations; improving the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expanding democrat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enhancing the party’s service level.

Key words:Political party system; Structure-functionalism; CPC; 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political party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04-0033-05

作者简介:苏晓伟(1987— ),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收稿日期:2015-03-18;

修订日期:2015-04-02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