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睿,谢丽娜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以应用实践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改革研究
傅睿,谢丽娜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1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初步形成宏观的、全面的城市规划思想,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掌握城市规划的理论知识和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提高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1]。
在历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并总结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程理论体系庞大,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兼具专业通识课与理论必修课的特点,无法在有限课时中全面展开。
2)课程本身应是基础理论与理论应用并重,但现有教材的理论性有余而应用性不足,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3)本课程有诸多后续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和“城市设计”等课程,但未能充分发挥先导课程的引领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高等教育技术进步和理论发展趋势,提出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
1)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应用性,符合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
2)课程联合教学,能实现体系化长效学习,更好地完成专业培养目标。
3)“开展第二课堂,提倡自主学习”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根本所在。
2教改的进程和探索
本课程从开课至今经过3次大纲调整(图1),课时量定为48学时(3×16),教学任务逐步细化,同时思考案例教学和应用实践的引入模式,并将知识模块化,在每个模块教学的间隙,穿插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形成以调研实践为主导的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
图1 2004—2014年3次教学大纲调整修订情况
1)2004—2007学年。创立建筑系初期,由于师资紧张,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交由外聘教师来完成,制定的教学大纲存在明显不足:偏重理论介绍、专业针对性不强、小论文形式的平时考核成效不佳等。师生普遍感觉课程教学与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2007年引入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来负责该门课程。
2)2008—2011学年。建筑学专业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本课程也进行了大纲调整,在这一阶段开始探索如何在理论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①将教学任务细化,明确每个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②调整各大知识点的课时比重,重点讲授与建筑学专业关联度较高的知识点;③增加课程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进行本地城市建设现象或问题的调查研究。
3)2012—2014学年。为了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原理”的教改力度,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专业技能,增设了“建筑设计专题调查”实践环节,并将实践课提前到第9、第10周,置于2个8周课程设计的中间,提供了集中完整的调研时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同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汇总,形成四大知识模块,并且区分了通识理论讲授和专业应用讲授,突出重点,进一步强调课程内容与建筑学专业的联系。此外,安排3个课时进行调研实践的方法教学、中期汇报和总结汇报。课时调整的牵涉面较广,为此进行了多次的调研、汇报,请学校有关部门、院系领导及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最终确定这一调整方案。
这一重大调整使大纲整合了“城市规划原理”与“建筑设计专题调查”的教学计划安排。既能体现理论知识模块化教学的特点,也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达到课程联合教学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引导作用和串联课程体系的纽带作用。
建筑学专业历来就有写生、测绘、认知等实践活动,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往往都安排在学期末。而进行城市调研与其他实践有很大区别: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要有合适的选题和必要的前期调研;需要组织团队和安排计划;在调研过程中需要及时反馈问题和调整方案;要撰写和修改调研报告[2]。因此,安排在期末效果欠佳。
图2 “城市规划原理”与“建筑设计专题调查”的联合教学计划安排
经过反复论证,从2010年开始改变以往在期末安排调研实践的做法,在期中增设“建筑设计专题调查”实践环节,与“城市规划原理”结合,进行联合实践教学的探索,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互相支撑,以期发挥1+1>2的教学效果[3]。具体教学安排详见图2。
1)前期,调研准备阶段。第4周:在课上讲授城市规划社会调研方法,布置调研任务。第5—6周:学生自由分组,进行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确定选题和调查对象;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筛选和计划调整。第7—8周:学生在课后进行初步调研,在实践中验证选题的可行性和需要性;教师为学生答疑,帮助其修正研究方向,完善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题,草拟调研报告大纲。
2)中期,集中调研阶段。第9—10周:①进行动员,申明实践纪律,让学生团队根据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现场工作;②采集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及时反馈问题,与指导教师交流,期间组织2次集中答疑;③日常调研中可即时与教师沟通,持续推进调研工作,并进行数据加工,取得中期成果。
3)后期,汇报总结阶段。第11周:各个调研团队进行中期汇报,汇报阶段性成果,对课题最终成果进行初步表述;教师对调研报告细节和后续工作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做修改调整。第12—15周:学生在课后进行素材补充调查,对调研分析重新组织和整理,对问题和建议进行更切合实际的整改,撰写调研报告正稿和制作调研成果汇报PPT。第16周:由3~4位教师组成评委小组,听取学生调研报告汇报并答辩。课后,每个团队再根据评审意见最后一次调整调研报告,并整理各种成果资料,汇编成册后提交。
多年以来,调研实践的程序和步骤逐步细化,过程监督日益规范,使调研成果的质量逐年提升。
由于本课程涵盖的点多面广,在大纲编修中虽然已经有所侧重,但是课堂教学环节仍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面面俱到地讲解,只能进一步突出重点。同时,与实践课程进行联合教学,在教学实效的跟踪方面也需要有新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开拓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交流研讨,才能保证实践的指导成效和成果质量。
图3 课程网站组织结构图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最终建成的课程教学网站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1)在线课堂。①网络课堂。在线课件与课堂教学课件同构同步,教学课件秉承“主干简约、重点突出”的设计原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并着重讲解各章重点和难点[4]。在线课件充分发挥Moodle平台优势,以自主学习为导向,内容丰富,互动灵活。在线测验能自动评分和查看参考答案,作业点评对平时作业进行公开点评,节省课时并能反复利用。②图书馆。主要提供授课教材、参考书籍和规范图集的在线检索和查阅,不仅在本课程学习中可以作为扩展阅读,对于其他相关课程及设计实践环节也有参考价值。网站运行至今,资料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高访问量充分说明了其实用性。③资料库。汇聚了校内外的优秀学生作业、各类纪录片和讲座视频,以及一些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真实项目案例文本,同样是受学生青睐的专业参考资料。
在线课堂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寻求个人面临的问题解答,以此为目标导向,才能让在线资源有的放矢。而基于应用实践的学习任务也充分激发了这种可能性。
2)离线资源。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延续性,可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课程网站上逐步开发和开放了单机版课件应用程序、手机及平板的Android和IOS课件应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下载,离线使用,既节省了上网流量,也提供了全方位自主学习的可能。
当前,移动设备微阅读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将这部分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让学习行为变成日常行为,是值得努力的。
3)互动平台。①任务通知。微信、微博,再辅以QQ群和通告网页,任务通知总能及时传达。②调研博客。网站设置了学生博客,并设3大类9个栏目(调研过程:调研记录、问题研讨、阅读体会;阶段成果:选题申请、阶段汇报、总结报告;图像记录:调查实践、分析图示、案例评介),既能有效督促学生,也能在交流分享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性。③交流答疑。课下面对面请教,研讨结果的受众面小,而QQ群、QQ讨论组、微博等方式能即时沟通,FAQ留言板、课程互动论坛更能很好地将问题和结果分类汇总并共享。
多种互动形式的组合,能够兼顾同步交流的及时性和异步交流的信息保持特点。同时,以任务驱动的调研实践也可通过互动平台进行展示和交流,确保对过程的监督。
教学网站的建设成果因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实际利用率很高,对学生的学习有切实的辅助作用,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成为学校课程网站建设的参考范本。
3教改的成效和特点
“城市规划原理”的教改探索与建设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一些较高质量的实践成果。近5年来共获得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8个校级立项、3个省级立项,获2次校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奖、1次团市委学生调研优胜奖。今后会把调研实践的择优选拔机制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以提升教学成果。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1)紧扣专业,重点突出,强调教学实效。本教改方案在传统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知识框架,并结合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区别讲授通识内容和专业重点。在加强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联系的同时,通过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对课程重点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注重过程考核。学生在参与调研实践面临具体的问题或发现个人的兴趣点时,会主动求知,自主学习。教改逐步弱化了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等传统考核所占的比重,以课堂导图笔记、调研成果(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现场分析)等形式将考核平时化、具体化,注重过程学习与能力考察。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加强实践监督。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调研的团队合作,是教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的课程联合教学模式,既有方法教学也有过程指导,对于最终成果汇报以仿真模式严把质量关,再借助有效的教学进度控制和在线互动平台,确保调研实践的教学管理工作得以很好地开展和落实。
4结语
“城市规划原理”教改研究通过体系化课程联合,突出教学的关联性和延续性,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体系的对接,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教改过程中,教学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在线第二课堂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多平台课件的开发,实现了对教室、电脑、手机、平板等应用领域的全覆盖,为学生全方位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在教改方案中通过组织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研,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实践为导向,突破了学生只在课堂上被动认知教学案例的局限,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真正参与到实际案例的调查研究中去,促进学生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为做而学,边学边做,从做中学,能学会做”,进而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其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鲍培培,李雯.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41-45.
[2]姜云.面向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城市规划原理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1(6):50-53.
[3]熊东旭.探析建筑学专业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4(6):232.
[4]傅睿.网络教育背景下的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原理”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81-85.
责任编辑:唐海燕
摘要:文章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如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问题,从10年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教改方案,即:以大学生社会调研实践为主导,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联合教学,以扎实的课件建设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全方位自主学习。实践证明,该方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教学改革;调研实践;课程建设
On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of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Course for Architecture MajorsFU Rui,XIE Li′n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2)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fficulty of making students to apply theory and classroom knowledge to practice in actual teaching,this paper concludes a teaching reform plan from ten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that is to establish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s the leading role,to integrate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enrich this second classroom with abundant courseware so as to guid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This plan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in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architecture;teaching reform;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cours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0436(2015)03-0081-05
作者简介:傅睿(1978—),男,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2013JSJG048);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J120323)
收稿日期:2014-11-17
doi:10.3969/j.issn.1671-0436.2015.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