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5-02-22 15:55罗智斌胡道元刘仲贤
茶业通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西乡茶园全县

罗智斌 ,胡道元 ,刘仲贤

(西乡县茶叶局,陕西西乡 723500)

西乡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罗智斌 ,胡道元 ,刘仲贤

(西乡县茶叶局,陕西西乡 723500)

西乡县茶产业自“十二五”以来取得了基地规模稳步扩张,茶业经济效益增长显著,茶叶产销体系建设完善等成绩。但仍存在茶园管理粗放,产业效益不高;企业规模小,带动辐射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因此建议以后在加强茶园管护,提高综合效益;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营销策略,全力拓展市场等方面着力提升西乡茶产业发展水平。

西乡县;茶产业;现状;建议

西乡是我国北方茶区中最优良的茶树适生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异,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茶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培育,重点扶持,加快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茶叶已成为我县最优势的主导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准确了解我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成立了调研组,先后深入到镇、村组、茶叶企业、加工场、经销户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座谈、征求意见、外出学习考察、参加茶事活动等形式,对全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提升茶产业发展的建议。现将西乡茶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1 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将茶叶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统一各级思想认识,落实专项资金,科学规划茶园布局,狠抓茶叶质量提升,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将茶叶产业培植成一项基地规模优势明显、加工水平较高、综合拉动作用较强,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县域支柱产业,带动了全市乃至全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基地规模在扩大,茶叶产量在增加,经济效益在提升,品牌建设在推进的良好局面。

1.1 基地规模稳步扩张

“十二五”以来全县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5020hm2万余亩,截止2014年使全县茶园面积累计达20067hm2其中投产茶园12000hm2),茶园分布在全县18个镇211个村633个组中,涉茶的镇、村、组数分别占到了全县镇、村(260个)、组(1376个)总数的100%、81.2%和46%。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户约为5.1万余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60%,涉茶人员约20余万人。全县种茶面积分别占汉中市茶园总面积的30.7%和陕西省的15.4%,成为陕西省最大产茶县。

1.2 茶业经济效益增长显著

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了10119t,实现茶叶现价总产值12.1亿元,茶叶总量、总产值分别占汉中市茶叶总产量的26.6%、总产值的25.3%和陕西省总产量的17.4%、总产值的15.2%。根据县统计手册统计茶叶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44.1%,占农业总产值22.6%,占生产总值(GDP)的9.3%。据调查茶叶增加劳务收入3.18亿元,茶农户均纯收入25776元,户均增收7800元;全县茶叶人均纯收入2408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541元的31.9%,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1万人;茶业已真正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

1.3 茶叶产销体系建设完善

目前,全县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达到286家,装配茶叶加工机械设备4600余台套,发展茶叶重点企业38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户、市级10户,拥有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34条,实现了8个产茶大镇清洁化生产线全覆盖。20家茶叶企业近2667hm2茶产品获得相关质量体系认证,所生产的绿茶、红茶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和俄罗斯、美国、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1.4 科教兴茶成绩突出

建成县级茶叶技术推广中心1个、茶业中等专业学校1所、茶叶研究所3所,培养评茶师、茶艺师、茶叶加工技术员1000余名,先后组织推广实施实用技术与科研开发项目6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县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现已成功研制出黑茶、红茶、白茶、深加工类茶叶新品。建立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13个、茶叶专业示范镇4个、茶叶“一村一品”示范村30个、茶树资源圃示范基地1个和科技示范样板园16个、科技示范村20个、科技示范户1166户,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2000余人,使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

1.5 品牌带动作用明显

全县规模以上茶叶企业、茶场(厂)注册茶叶商标38个,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6个、汉中市著名商标2个。建立省级茶叶园区1个、市级7个、县级3个。县内生产的“汉中仙毫”绿茶以其独特的品质享誉国内外,先后被评为中国著名茶乡、中国经济林之乡(茶叶)、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国家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全国采茶芬芳地—最佳采茶旅游目的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全国茶叶标准示范县、中国绿色生态茶叶十强县等殊荣,西乡茶产业发展成果和独特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1.6 茶文化氛围浓厚

近年来,坚持以茶会友,节会为媒,强化茶文化宣传,连续14年成功举办西乡茶文化节暨樱桃旅游节,已成为陕西省重要的茶事盛会之一,高规格举办了中国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陕西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等重大会议活动,促进了西乡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每年积极组团参加省内外大型茶事活动,累计荣获各类质量评比大奖100余项,“東”牌汉中仙毫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进一步推介宣传了西乡,扩大了西乡茶叶的知名度,提升了全县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文化氛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

近年来,尽管我县茶产业有了飞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发展态势来看,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新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2.1 茶园管理粗放,产业效益不高

一是低产茶园比例大。我县虽有近20000hm2茶园,大部分投产茶园是上世纪70~80年代所建,建园基础普遍较差,品种混杂,管理粗放,多数出现老化、低产等问题,有低产茶园2667hm2,涉及全县15个镇2个街道办136个村1384户,占全县投产茶园总面积的21.6%。二是茶叶单产低。由于茶园基地规摸小而分散,种植结构不合理,标准化普及率较低,致使茶园管理相对粗放,平均亩产55kg低于66kg的全国平均水平,仅占全国茶叶平均单产的83%。三是茶园管理水平低。目前,全县仅有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3%,与全国51%的平均水平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近年新建茶园,全县平均成活率达85%,仍然存在重建园轻管理的现象,导致部分幼龄茶园管理缺乏,杂草丛生,甚至有个别茶园荒芜,造成成园延缓,投产见效滞后。四是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滞后。目前,茶农对茶园缺乏科学管理,乱用除草剂现象较严重,而茶技服务队伍人员、装备、资金的匮乏,导致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很难有效进行,将对我县茶产业健康发展和茶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威胁。五是机械化程度低。以手工采茶为主,机械化采茶和田间管理机械化程度低。

2.2 企业规模小,带动辐射力不强

一是企业规模小。全县茶叶规模企业虽多,但真正能称得上大中型茶叶产销企业的比较少,其自身综合实力不强,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带动示范与辐射作用不强。二是加工厂整体实力差。以初制加工为主的分散生产经营格局依旧,规模小、部分设备陈旧、工艺设备不配套,产业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有限,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要求。三是专业合作社带动弱。茶叶专业合作社大多没有发挥作用,规模小、组织松散,无法解决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日益激烈竞争的矛盾。四是企业为县级财政贡献小。2014年全县各茶叶企业提供税收仅300余万元,培植和挖掘茶产业的税源有待强化和提升。五是关联产业不发达。茶叶加工机械、包装物绝大部分外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生产厂家。以茶为主的文化、旅游、服务三产发展缓慢,整体效益不明显。

2.3 组织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

一是茶园规模化低。全县茶园面积虽然大,但多为农户分散经营,由于资本积累分散、投资分散,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茶叶生产经营条件、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茶农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原料利用率低。茶叶生产只重视春茶生产,夏秋茶的开发利用较少,导致大量优质原料不能充分利用,夏秋茶产量不到全县茶叶产量的35%,产值不到全县茶叶产值的25%。三是名茶比率小。在春茶生产中,名茶产量只占总产量的3%左右,由于受采工紧张问题困扰,鲜叶的采收率不到80%,导致大量优质原料不能充分利用,降低了名优茶产量,影响了种茶区群众的收入。四是深度开发不足。我县茶叶产品多为炒青绿茶,在茶叶产品深度开发和茶叶综合利用方面严重不足,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茶叶产品形态单一,茶叶产品附加值低。五是销售手段落后。我县缺乏较大规模的茶叶交易场所,靠门店、熟人等传统销售模式营销,网上销售、电子交易、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手段的运用比较滞后,使得很多中小型茶叶加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靠顾客上门或商贩销售,且无法根据市场要求和价格变化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产销脱节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2.4 茶叶科技力量薄弱,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一是茶叶管理部门职能弱化。2010年县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县茶叶局职能编制,弱化了向中省市争取茶叶项目资金、产业政策、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话语权,而且县茶叶局工作人员在编在岗6人,严重的人员不足。二是茶叶科技人员少。如按要求,每66.7hm2茶园配1名技术人员计算,目前的技术力量远远不能适应茶叶生产的需要,全县没有一名茶叶专业方面的高级人才,无法体现名人效应,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制约了西乡茶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三是科技装备落后。茶技部门除机关办公初步实现自动化外,服务于茶产业发展的检测检验设备等几乎是个空白,一些必要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技术工作难以开展,致使茶产业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

2.5 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强

一是对外宣传不能形成合力。由于全汉中市茶叶品牌整合,虽然我县茶叶统一为“汉中仙毫”品牌,但目前品牌整合流于形式上的统一,对外宣传单打独斗、力量分散。二是品牌意识不强。目前全县大多数企业为小加工厂,处于小作坊发展现状,无品牌意识,龙头企业大品牌意识不强,未能形成抱团经营,地标性品牌形象难以树立。三是品牌宣传投入不足。大多数茶企业由于缺少专业品牌营销管理人员,对自有品牌市场开拓与促销不够,品牌创建缺乏长远规划,品牌宣传投入少,推介力度不大,形式单一,全县品牌虽多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少。

3 建议与对策

当前,西乡茶产业发展已进入了提档升级和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工作重点将从基地规模扩张转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上来。为引导全县适应当前茶产业发展形势,进一步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精产品,实现“茶业强、茶农富、茶乡美”的奋斗目标,特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茶园管护,提高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幼龄茶园管护。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查检查,彻底改变重栽轻管、只栽不管的思想,在落实茶园管护措施和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成园率,巩固建设成果,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加强茶园节水灌溉工程和生态茶园工程建设,提高茶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加快低产茶园改造。要引导茶农加大资金投入,采取综合改造技术措施,分批分期逐年因地制宜、因园施策完成现有低产茶园改造。三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对现有茶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延长高产期,使西乡茶叶总量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快茶园管理机械化进程,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机械化采茶技术的试验示范,缓解采工不足的现状。四是加强园区建设。积极抢抓省市园区建设政策机遇,精心打造标准化示范茶园、生态观光茶园、现代农业(茶叶)园区建设,开发生态休闲功能,使茶叶成为西乡生态旅游的首选地、现代茶叶的展示区和西乡茶业的新亮点。五是做好茶苗繁育基地建设。为基地建设、茶园补植补栽、改植换种提供种苗保障。

3.2 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初制厂升级改造。合理规划布局茶叶加工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归并、改造一批低生产能力的茶企业。对小作坊式初制厂按照标准化、清洁化进行更新改造和工艺改进,对不愿改造的逐步予以淘汰,提升茶叶初制加工厂加工运行管理水平、加工能力和加工档次。二是制定茶叶地方标准。加快制定西乡绿茶、红茶地方标准,规范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三是优化产品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档礼品茶、中档大众茶、低档劳保茶系列绿茶生产为主,扩大夏秋茶原料生产的红茶、黑茶等为辅有效补充的多茶类、多花色的多元化产品格局,拓展产品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四是加快推进茶产品深加工。在抓好东裕公司茶多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引导茶叶企业与省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市场潜力巨大的茶饮料、茶食品、茶医药等系列产品,将茶叶从传统的单纯原料领域向医药、食品、化工和保健等综合利用领域发展,拓展增值空间,提高产业综合产出效益。

3.3 强化营销策略,全力拓展市场

一是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现代物流园区建立电子商务公司建设,做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鼓励企业实行网络销售与实体店同步发展,推动我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二是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在县内主要的产茶大镇设立茶叶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以便茶农进行鲜叶交易,增加茶农收益,同时在市场内配置农残检测设备,加强鲜叶质量的监管。在县城内建设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干茶交易市场,引导企业进入,通过茶叶市场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的监管。三是做好茶叶企业培育。加大对茶叶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推进我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带动力量、茶农增收的支撑点和财政增收的增长点。

3.4 健全保障体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建议恢复成立西乡县茶业局,作为县政府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制定产业政策、行业宏观管理、统筹规划、落实项目、技术指导推广、试验示范、统筹安排等工作,并充实工作人员10名。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招内培等多种方法,培养专业人才,建议从2015年起连续5年时间,每年从大学招聘1~2名茶学专业人员充实我县茶技队伍。对在现有茶技人员,充分利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教育机构合作平台,每年选拔年轻骨干外出学习进修。对我县基层急需的茶叶技术人员,由茶叶主管部门建立茶园生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采取课堂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同时,扶持茶叶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茶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评茶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合作组织自律作用,督促引导茶叶企业和茶农牢固树立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落实茶叶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四是做好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建议县成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茶叶质量的检测。农业部门要加强农药、肥料等茶园投入品使用监管,建立健全茶园绿色防控体系,从源头上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县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送检抽检制度的落实,加强对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管,防止出现产品污染。

3.5 整合品牌资源,提升产业软实力

一是整合宣传资源。建议县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推动,每年组团参加国际、国内重大的茶事活动,扶持茶叶企业在副省级以上城市开设专营门店,重点培育以2~3个为代表的地方名牌,扩大西乡茶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扩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大县内品牌整合,重点打造“西乡绿茶”、“西乡红茶”品牌形象,通过节会、媒体广告、签约形象代言人等途径,放大品牌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强茶文化开发。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全民饮茶日、茶艺表演等茶文化活动为载体,举行各种形式的专题茶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传播西乡茶文化。加强我县茶文化研究,挖掘和发展具有显著西乡地域特色的“西乡茶文化”,挖掘古老动人的茶传统和趣闻轶事,丰富形式多样的西乡茶礼和民间茶礼,让更多地人了解西乡、了解西乡茶叶,从而达到培养西乡茶消费群体的目的。

3.6 强化政策引导,做大做强茶产业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建议县政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作用,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的重心不动摇,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向茶业,把服务工作做细、做深、做到位,促使各类资金向茶业倾斜,公共设施向茶场(厂)延伸,公共服务向茶农覆盖。从企业登记注册、税收、产品商标注册和条码核发、土地使用、产品标准制定、项目申报、招商引资、基地认定、产品质量认证、资金贷款等各方面,落实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县设立专门的茶叶发展资金,每年由县财政保证一定的硬投入,专门用于新建茶园补贴、茶叶机械购置补贴、茶叶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同时,积极整合农业、交通、水利、扶贫、旅游和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项目资金,通过茶叶渠道下达,专门用于规模大、前景好、效益高的生态、观光茶园和茶叶现代农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发挥项目资金的综合效益。三是大力开发三产。利用西乡独特的茶叶资源优势,将西乡茶叶生态旅游打造成为规模大、品位高、功能配套齐全、风格独特的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西北最大茶叶集散地,进一步带动旅游业、服务业发展。

(责任编辑:蒋文倩)

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茶学分论坛在安徽农业大学顺利举办

2015年10月15日,长三角“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安徽农业大学隆重举行。其中,现代农业发展分论坛C暨茶学分论坛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举办。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共计50余名茶学专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安徽省茶业学会副理事长、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张正竹教授等出席论坛。夏涛理事长就此次论坛的举办作重要讲话,对广大茶学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殷切希望。本次分论坛共有1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内容涉及茶树化学与次生代谢、生理生化、茶与健康以及茶叶综合利用等研究领域。论坛旨在为长三角地区茶学研究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思想碰撞的平台,促进研究生健康、快速成长成才。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S571.1 文献标示码:B

10067-5768(2015)04-0155-05

2015-08-25

猜你喜欢
西乡茶园全县
茶园飘香
区12家直属文艺家协会西乡街道分会揭牌成立
区12家直属文艺家协会西乡街道分会揭牌成立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西乡女子
论新课程对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体育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