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与解殖民的现代中国文学”专题研究(笔谈2篇,主持人:李永东)
主持人语:“半殖民”既是近代中国的历史状况,也是一份文化/文学遗产。自清末知识分子以文明开化的名义呼唤殖民,到2015年2月初台北市长柯文哲的“被殖民进步论”,殖民的影响一直未能彻底抹除。准确地说,是半殖民性不时变换面相,潜伏于19世纪末至今的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现场。近代中国并未整体沦为殖民地,面对殖民/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有甄别、选择、回旋的余地。正因为此,19世纪末至今的中国文学周期性地走向欧化,鄙弃本土传统,又持续地寻求“解殖民”之道,致力于民族国家文学的建构。总体而言,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一直处于对峙或对话的关系之中,殖民、半殖民、解殖民、后殖民、返殖民的文化/文学现象不断更迭交锋,从而规约着100多年来中国文学的演进风貌。
清末至今的中国文学,与其说是现代性的文学,不如说是半殖民与解殖民的文学。殖民性的嵌入、抹除、遗留问题,干预并影响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主体走向和风貌格调。只是,这一性质长期以来被现代性、启蒙、革命、民族主义等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所遮蔽。我认为,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角度出发,既能勾连起“现代性”、“启蒙”、“革命”、“民族性”、“世界性”等重要文学史概念和文学史观,又能重新评估这些概念和史观,从而建构新的史述逻辑,呈现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另一副面影。“半殖民与解殖民”既是一种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也是一种文学史观。
在全球化的今天,提出这个话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现代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中国文学仍然需要谨慎处理“解殖民”与“返殖民”、“现代性”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本期推出的2篇笔谈论文,对于理解这一问题大有助益。关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现代中国文学”的讨论,已在相关刊物展开,期待方家指正,以便把这一话题的研究推向深入。(李永东: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