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承和发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用世界眼光看中国,以国际视野做学问”的精神,2014年12月5日,常州大学成立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周有光先生受聘担任终身名誉院长。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揭牌仪式暨周有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常州大学文彰楼报告厅举行。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原国家语委主任、江苏省文联主席王湛,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周有光文集》编辑、学者叶芳,常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跃,常州市副市长王成斌,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周承,民盟常州市委主委赵忠和,《中国剪报》社社长王荣泰,民盟江苏省委、民盟常州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和平出版社、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等专家学者,兄弟院校的领导,常州大学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仪式。揭牌仪式结束后,北京大学苏培成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费锦昌教授为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的师生分别作了题为《周有光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解读〈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学术报告。
周有光先生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常州。在青果巷、育志小学和常州中学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1923年周有光就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随同全体同学和华籍教授离校,改读离校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方案在1958年公布。1979至1982年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献技术会议,该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1980年开始,参加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工作,是中国方面三委员之一。1989年83岁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周有光先生历经晚清、北洋、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四个时期,精通汉、英、法、日四门语言。在经济学和语言文字学两个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成就斐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既藏有经济学家周有光的著作,也藏有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著作,这在中国学人中绝无仅有。离休后进而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出版数本专著。周老先后共出版专著20多种,发表论文300多篇,他用充满传奇的百年奋斗为我们创造着生命奇迹、学术奇迹!
周有光前半生正式专业为经济学,但自述上大学时就开始对语言学、文字改革产生兴趣,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语文现代化方面,其成果主要有:
汉语拼音方案。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并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79—1982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之后,周有光继续研究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公布。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基础。
语文的现代化。1961年出版《汉字改革概论》,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词的结构问题、同音字和同音词问题、简化和繁化问题等,扩大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范围。
文字发展规律。周有光研究发现,文字的特点决定于文化的传播,不决定于语言的特点;他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
中文信息处理。周有光致力于研究无编码的“从拼音到汉字”的自动变换法,认为汉语的内在规律可以作为中文电脑智能化的依据。他提出“两个双语言”建议,认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急需实行两个双语言:方言和共同语的国内双语言;汉语和英语的国际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