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宜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从《大医精诚》谈医药大学生情感德育
陈佳宜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该文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医精诚》所包含的医德思想及其情感意蕴,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指出医药大学生情感德育的必要性。在深入探索《大医精诚》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医药大学生的医德教育,在目标建构方面要注重医德情感的培养,在方法运用上要采取以情育情方式,在价值指向上要坚持以人为本。
医德医风;道德;教育,医学;学生;大医精诚;医药大学生;情感德育
德育工作在整个医药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医药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当前各个医药院校对医药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实效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逐渐转变传统知性德育的教育观念,将情感德育理念作为一种德育创新的形式加以接纳和推行。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所蕴含医德情感教育思想,将给教育工作者对医药大学生进行情感德育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为此,本文选取传统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大医精诚》作为例子,拟谈谈对医药大学生情感德育的启示。
《大医精诚》出自盛唐时期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药方》,是中华医学宝典中最为典范的一部医德著作。文章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中国传统医学的人文精神,历来为习医者所推崇和传颂。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论述了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可治病救人,否则害己害人。第二段强调大医治病要“发大悲恻隐之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要珍爱生命,对患者一视同仁。第三段论述了医生行医须谨言慎行,“临事不惑”,“审谛覃思”,对患者的疾病要感同身受,不能“傲然自得”。第四段讲述从医的法则应该是志存救济,不得炫耀自己,诽谤他人,更“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
《大医精诚》的内容可以凝练于“精”、“诚”二字,即学业要精,执业要诚。这反映了孙思邈强调医术与医德相统一的医学教育思想,其背后的理论渊源则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以人为贵”,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因而《大医精诚》医德思想的核心理所当然指向于对人的生命内在质量和价值的重视与关怀,流露出情感意蕴。
1.1 博厚的仁爱情怀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认为,医生要平等待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即患者来求助,无论出身,一视同仁,都当做至爱亲人对待。医生要将心比心,“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对患者的痛苦、烦恼,自己感同身受。医生要体恤患者,“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介之心”。医生还要爱惜生命,“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不到万不得已,方剂中不用生命活体做药材。
1.2 良好的情感素养 德艺兼优是《大医精诚》倡导的医生形象,“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在精神面貌和情感上,医生要有临危不乱的定力,“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医生对待患者要有不卑不亢的风度;“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医生还要善于知觉和调控自身的情感,使情感的表达合乎医德,“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展示了医德情感是医药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提醒要重视医药大学生的情感德育。“情感德育”作为与“知性德育”相对的道德教育模式,认为情感是个体道德发展最深刻的内在机制,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1]。其具有2个基本特征,一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发展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二是利用人的情绪情感的特殊机制,改善和提高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2]6。在高校德育工作呼唤创新的今天,医药大学生的情感德育显得十分必要。
2.1 完善医药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需要 医药大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者,不仅要求拥有丰富的医药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济世救人的情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的“重科学轻人文”的思想倾向在高等医药院校有着很深的烙印[3],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重视医学知识和医技水平,忽视医德修养和人文精神。个别学校以学生医药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技能的熟练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增设大量的医药理论和实践课程,压缩医德教育课程,导致人文课程和医德教育的门数和学时普遍偏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在衡量一个临床医生的工作质量和医疗效果的优劣与好坏的过程中,往往将其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水平同等看待[4]。因而对医药大学生开展情感德育,有助于扭转医药院校重视医术教育,忽视医德培养的状况,完善其培养模式,适应社会的需要。
2.2 弥补当前医药院校德育工作不足的需要 医药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医药人才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医药院校的德育工作却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教育理念的不合理,没能把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仅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了解医德要求,却忽视情感层面的引导。其次是医德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受到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影响,医药院校德育内容多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立志报国,为人民服务,缺乏对个体道德发展,尤其是对家庭、对他人、对自己负责任态度上的微观引导。再次是德育方式比较陈旧。现有的德育方式多以教师课堂上的教授为主,学生自主的医德情感体验和情感互动比较少,德育的主体建构明显不够。而情感德育在理念上将情感的发展作为医药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之一,在内容上注重个体医德情感的培养,在方式上重视医药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弥补当前医药院校德育工作的不足。
2.3 解决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的需要 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患者就医观念的改变,对医疗服务提出更多的要求,也有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措施的不完备和医院管理的缺陷,更有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欠缺,一些医生虽技艺精湛,但医德欠佳,缺少仁爱之心和责任心[5]。背后的深层根源是“长期以来,医学的专业性使得医务人员在心理上形成了高高在上的错觉,置患者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漠视患者的痛苦与心理需求,在沟通上的不及时、不完善和沟通方法上不合理,使得医患关系趋于紧张[6]。事实上,医患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医患冲突,就要求医生在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具备较好的情感能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医患双方之间形成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形成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良性互动秩序[7]。正因为提升医生的情感能力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所以,医药院校对学生开展情感德育必不可少。
《大医精诚》从如何对待患者、如何对待同行和个人的医德修养3个方面向教育工作者展示了德艺兼优的医生形象,在“精”与“诚”背后是“以人为本”的仁爱情怀,透露出情感性色彩。针对现代医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精神日益萎缩的状况,《大医精诚》为做好医药大学生情感德育工作,在目标建构、方法运用和价值指向上具有启发意义。
3.1 培养医德情感的目标建构 医药大学生的情感德育,从情感培养的内容来看,要从4个层次进行建构。首先是培养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的首段就提到,医方是“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医药院校应该致力于让学生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使其在校期间刻苦学习,“搏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是培养对待患者的同情关怀感。“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认为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应该能够体贴患者,富有同情心。提示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学生仁慈、友善、真诚等情感品质的培育。再次是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感。《大医精诚》提倡所有生命都是同等珍贵的,都应该予以尊重。“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医德教育要让学生对生命心存敬畏。最后是要培养医药学生的情感能力,主要是移情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和自我愿景能力。移情能力是与患者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的能力,“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情感调控能力是指医生能够正确地表达情绪和抑制情绪,“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患者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自我愿景能力是指医生指向于未来自我的能力,包括愿望、意志、决心,“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介之心,是吾之志也。”
3.2 以情育情的方法运用 在情感德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心换心,以情育情。孙思邈认为,作为医生在和患者打交道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风度。“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医生只有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风度,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对医药大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当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感投入到教育中,对向学生传递的道德观念深信不疑时,学生才会从情感上真正悦纳所学的内容,并吸收到心灵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建立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形成稳定的情感连接。在医德教育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情感反应,并根据他们的情感反应,随时调整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做到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职业伦理道德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式学习。此外,教师要懂得运用自身的情感能力,借助情绪、情感的感染、强化机制,推动形成情感场,因为只有那些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人物、时间、场景,才能达成这种效果并发生长强记忆,起到心灵震撼的作用[2]125。
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8],情感总是指向一定的价值。在一切价值中,应该以人的价值作为核心。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包含了人本的思想。“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对待患者要平等,不能因为富贵贫贱、地位高低、民族不同等而有所不同,都应该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9]。提醒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医学是人学,医学中的人道精神或人文精神不仅应该永存,而且医学越发展应该越得到充分体现[10],情感德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就是做到∶尊重人,引导医学生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满足患者的需求;关怀人,医药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关怀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同理心,并引导他们主动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成全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善于发现学生的才华和潜质,努力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德艺兼优的医药工作者。
[1]姚裕萍,李昌祖.情感德育理念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创新[J].教育评论,2009(1)∶55-58.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宋书强.现阶段高等医药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药学教育,2009,25(3)∶5-8.
[4]周进,陈绍坤.当代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78-479.
[5]李春生.由《大医精诚》论医学生素质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2)∶163-165.
[6]张满峰,王永杰.从新时期医患关系看医学生的德育教育模式[J].科教导刊,2011(8)∶138-139.
[7]周亚东.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医患关系的思想资源[J].医院管理论坛,2010(4)∶45-48.
[8]毛豪明,丁志鹏.情感∶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17-119.
[9]马凌锋.《大医精诚》与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11(3)∶93-95.
[10]王彩霞,张晨.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与重振医学人文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4)∶9-1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3.064
:B
:1009-5519(2015)13-2078-03
∶2015-01-27
∶2015-03-18)
∶陈佳宜(1987-),男,广东海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情感教育方向研究;E-mail∶cjy@gzu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