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芳芳,孙喜琢,姜殿威,陈家林,王磊
(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下属罗湖区人民医院,广东省深圳市518001)
随着远程通讯技术、医疗保健技术和信息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1],远程医疗的发展具备了一定技术条件和基础,受到国家的重视,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出台了系列宏观政策,开展了多个试点工作。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远程医疗”。2014年12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2014版),从架构设计、标准与安全建设、运行与维护、质量与监管等方面对我国远程医疗体系建设做了较全面的规定和说明,为我国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指明方向。2014年8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51号),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
2015年罗湖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探索公立医院集团化发展,整合医疗资源,规划建设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和医疗物资配送中心。经过多轮研究和论证,罗湖区政府提出了构建健康医疗服务协同体的改革思路,以此建立高效、低耗、公平、质优的健康医疗体系,医学影像中心作为协同体的六大资源共享中心之一,其建设和发展将对协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罗湖区属医疗机构主要包括4家区属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罗湖区中医院、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和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和48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罗湖区属各医院均设置建制完整的放射科,共拥有工作人员52人;其中,医生25人、放射技师20人,各放射科虽均拥有数字化影像设备及影像信息传存系统,但存在“不大不强不成规模、不联不通不成体系”的问题,有限的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低、资源闲置与资源紧张并存、未实现医疗资源最大化。
罗湖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以罗湖区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罗湖区中医院、罗湖区妇幼保健院、罗湖区慢性病防治院3家区属医院及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和48家社康中心共同打造,利用现有的PACS网络,整合区域内影像资源形成RPACS,能够实现远程读片、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等功能,医学影像专家可在网上直接为患者阅片、写诊断报告,并通过HIS、EMR将诊断结果和意见即时反馈,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医学影像会诊平台。
2.2.1 创新放射医师工作模式。区属医院放射科的影像诊断医生集中至中心集体办公,处理域内域外各医疗机构上传的各类影像报告,区属医院放射科仅保留放射技师和护士,打破了放射医师依附于医疗机构、捆绑在放射科的传统工作模式。
2.2.2 创新医学影像服务模式。为提高社康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对优质医学诊断资源的可及性,中心创新性提出“流动式放射科”的服务模式,中心每天出动两台体检车到社康中心服务,两台体检车均安装车载式DR机(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居民可在社康中心完成拍片,医务人员通过4G网络影像传输系统将影像资料传至影像远程诊断中心,由相关专家完成诊断,立等可取。
2.2.3 建立三级诊断体系。影像资料上传至中心平台后,首先由系统完成智能分类,专科诊断需求明确的影像资料将被分类到相应的专科专家团队,然后由不同技术级别的专家完成初诊、复诊和总诊三级诊断,以此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诊断服务的质量。
2.3.1 强兼容能力。中心的医学影像处理系统采用标准的DICOM 3.0格式,能够兼容JPG、BMP、AVI等多种图像、视频格式,可接收处理各类不同影像设备的影像信息,包括 CR、DR、CT、MR、MG、DSA、超声、内窥镜等静态或动态的影像[2]。
2.3.2 多元化功能。除保障日常在线诊断和会诊的需要,中心拥有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可实现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功能,保障专家在线完成远程教学、远程医护指导、远程咨询、远程手术和学术交流等。
2.3.3 智能化办公。专家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各种智能操作系统上安装智能终端APP,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图像浏览,报告审核,移动会诊等工作。
罗湖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自2015年4月运营以来,共完成区域内影像报告25 000余份,每日平均约处理400余份,中心已与不同等级、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建立远程诊断网络,开展了不同内容的远程医疗合作。
罗湖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与美国Virtual Radiologic公司(简称“vRad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深圳市医师协会放射分会、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实力雄厚的医疗机构建立了远程医疗合作,网上专家现已接入20余名,从技术层面上保障了中心的诊断水平和质量。
罗湖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与贵阳市云岩区人民医院、陆丰市人民医院、连平县中医院、英德市九龙镇卫生院等域外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合作,中心已接收完成了100余份域外远程报告;除此之外,中心与深圳远东妇儿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建立了远程医疗合作。
中心具备的高水平诊断能力提高了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对优质放射诊断资源的可及性,有力提升了其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
罗湖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探索建立以中心为基地,网络培训和实地培训两种形式,包含培训和考核的技能培训体系,从医德素质、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上确保网络放射医师的诊断水平和质量。截至目前,中心已举办了5次远程网络放射师培训,累计130余人参加了培训。
实现狭义的区域性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仅放射影像部分)到广义的区域性影像远程诊断中心的转变(放射影像、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超声、内窥镜、病理)。
美国国会先后颁布了远程医疗评价法案、远程医疗现代化法案和远程医疗促进法案等共计36项有关远程医疗的法规[3]。相较而言,我国现阶段的远程医疗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缺乏技术上的规范,影响了远程医疗技术与知识的共享,造成重复研发和医疗资源浪费[4],罗湖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将以实践工作为基础,研究制定远程医疗实践的规范和指南。
通过中心平台开展长期在线教育,为放射医师提供基于网络的培训、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会诊讨论等多种专业技术提升的支持,使其成为基层医疗工作人员学习讨论与临床实践的最佳平台。
逐步形成由国际、国内、省内知名医生团队支撑,辐射周边广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没有围墙的、有盈利增长点的、践行多点执业法律规范的独具特色且竞争力强的远程诊断品牌。
[1] 牧剑波,翟运开,蔡运垚,等.我国远程医疗系统持续运行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2):887 -913.
[2] Telediag医学影像处理系统[EB/OL].(2012-04-09).[2015-06 -05].http://www.telediag.cn/2 -2.aspx.
[3] 蔡佳慧,田国栋,张涛,等.我国远程医疗法律与政策保障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1,(4):28 -31.
[4] 翟运开,周银龙,孙东旭,等.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政策约束及其纾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0):728 -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