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2015-02-22 07:28王冰青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王冰青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154首十四行诗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在《十四行诗集》中,莎士比亚通过歌颂人的高贵性、永恒性以及肯定现世生活的重要性,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情怀。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1-0085-03

收稿日期:2014-11-25

作者简介:王冰青(1977— ),男,上海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Abstract:William Shakespeare is the literary giant of English Renaissance. His Sonnets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invaluable legacy in world literature. In his Sonnets, Shakespeare expresses his humanistic ideas not only by eulogizing the dignity and immortality of human beings but also by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上承中世纪,下接近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过渡时期。欧洲中世纪文化基本被基督教文化所垄断。根据基督教宗教经典《圣经》(HolyBible)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因此,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赎罪,以便死后灵魂能够进入天堂。现世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被彻底否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帝的权威性被无限地扩大。如果用目前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词汇来将上帝和人进行一番调侃的话,前者可用“高大上”来概括,而后者只能用“矮蹉跎”来形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优秀品质被一概抹杀。因此,文艺复兴高举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大旗,唱响了人文主义的主旋律。

作为生活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身上充满了人本位的气息。在《十四行诗集》(TheSonnets)中,他不仅歌颂了人的高贵性与永恒性,而且强调了现世生活的重要性。本文将选取《十四行诗集》中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他的诗歌来展现其人文主义情怀的。

一人的高贵性

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中共涉及三个人物:诗人本人,一位男性白人贵族青年以及一名肤色较黑的女人。其中,绝大部分诗篇与这位贵族青年有关。诗歌中,诗人通过对本人和青年的赞扬,歌颂了人的高贵性。

在第7首诗歌中, 诗人写道“但是从最高点,驾着疲惫的过山车,”[1]诗人在“过山车”前加了“疲惫”一词来形容青春易逝,以此敦促青年尽快结婚生子。但鉴于青年目前青春尚在,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在此将青年的形象与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形象联系在了一起。赫利俄斯驾着太阳车每天从东至西横穿于天际之间,给世人带来光明。其本人也是身披紫袍,头戴金冠,英俊潇洒。通过这个比喻,诗人将贵族青年威严、气宇轩昂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第53首诗歌中,诗人认为如果青年、阿童尼斯、海伦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话,后两者会因自己的容貌而自惭形秽。“描述一下阿童尼斯吧,他的肖像,/只是对你的拙劣模仿。/海伦的脸上汇集了一切绘画技巧,/身着希腊服装的你焕然一新。”[2]阿童尼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爱神维纳斯对他的追求几近疯狂。海伦则是希腊神话中的大美人,她的美貌是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总之,这两个人均是“美”的代名词。通过阿童尼斯和海伦的衬托,诗人将青年的美貌刻画到了极致,正如第17首诗歌中所写到的那样,“这样的神妙之笔从未描过普通人的脸蛋”[3]。

除了对青年的赞扬,诗人还高调地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才能进行了一番夸奖。在第38首诗歌的开头,诗人便写到,“我的诗神怎么会缺少素材,/只要你活着,就会把你自身甜蜜的题材/倾注进我的诗篇,你是如此美妙”[4],这里的“诗神”指的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女神的总称。她们分别掌管历史、史诗、音乐、喜剧、悲剧、舞蹈、抒情诗、颂歌、天文。很明显,诗人在此以文艺女神人间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表明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悟性不逊于文艺女神。在第55首诗歌中,诗人写到,“在这些诗篇中,你将更加光辉灿烂/……/战神玛斯的剑或战争的火焰/也不能把你鲜活的记忆毁灭。”[5]玛斯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他战无不胜,是勇猛和胜利的化身。但诗人认为,玛斯手中的剑虽然能毁灭一切,但毁灭不了诗人的诗歌。诗人借此表现了对自己诗歌才能的绝对自信。

由此可见,通过对青年和对自己的赞扬,莎士比亚毫无保留地颂扬了人的高贵性,正如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样,“人是何等巧妙的一件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仪容举止是何等的匀称可爱!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6]

二人的永恒性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在他的传世之作《失乐园》(ParadiseLost)中是这样记载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上帝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后,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伊甸园内有两棵树,一棵是知识之树,另一棵是生命之树。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千万不可偷吃两棵树上的果实。撒旦曾是地位和权力仅次于上帝的第二号神。但由于其野心过大,妄图推翻上帝的统治,结果被上帝用秘密武器——雷电打下地狱。因此,撒旦千万百计地想报复上帝。撒旦变成蛇的模样引诱夏娃和亚当偷吃了知识之树上的果实。在偷吃知识之果后,亚当和夏娃有了和上帝一样的智慧。这使得上帝恼羞成怒,将两人赶出伊甸园。不仅如此,上帝还派其手下到伊甸园将生命之树严加看护起来,并在树上架起一柄旋转的剑,这样任何人都难以再接近树上的果实了。上帝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亚当和夏娃再偷吃到生命之树上的果实的话,他们将会和上帝一样变得长生不老,也就是说人类将和上帝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由此可见,上帝和人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上帝是永生的,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

但是,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集》中却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和上帝一样也可以得到永生。

诗人认为,首先人可以通过传宗接代,使自己变得不朽。在诗集中,诗人千方百计地劝说贵族青年结婚生子。“如果你这样回答‘这个漂亮的孩子/将延续我的美好青春,弥补我的衰老,’/那么,孩子的美貌和你一脉相承。/如今,你已经衰老,但美却重生,/你的血已经冰凉,但也会感到温暖。”“将来你会皱纹满面,透过你年老的窗户,/你会看见自己黄金时代的景象。”“何不让后代把你的美貌延续,/不然你那未用的美貌将同你一起殉葬。”“如果花经过提炼,纵然遇到冬天,/虽然美貌失去了,精华依然芬芳。”“那是你自己又生出另一个你,/要是生出十个便是十倍的快乐。/如果十个孩子都长得像你。/十倍的你将比现在快乐得多,/你便活在后代的身上,”“如果你爱我,就另造一个你,/那美貌还能在你或你的孩子身上永存。”“没有什么能抵抗时间的镰刀,/除非他把你带走,留下孩子去抵抗。”“把你甜美的形象奉予别人。/这样你那租来的美貌,/就永不会到期;你死之后,/再一次成为自己,/你的美貌将由你的子孙继承。”[7]在诗人看来,贵族青年和上帝一样高贵,两者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上帝可以永远将这种高贵保持下去。但是,诗人同时认为父亲和孩子原本就是一体,孩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如果青年结婚生子,孩子势必会将父亲的这种高贵继承下来。换句话说,通过传宗接代人可以和上帝一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其次,诗人认为,著书立传也能使人变得不朽。“但如果那时候你的孙子还健在,/你将双倍地活着,在我的诗篇里,在你的子孙里。”“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见东西,/这诗会一直流传下去,它赐予你永久的生命。”“时间你这个老家伙,尽管作恶,不怕你的危害,/我的爱人在我的诗篇里永远青春。”“但我的诗篇能够存活下来,/赞美你的价值,不怕他的毒手。”“他的美将会永远留在这黑色的诗行中间,/诗篇永存,他在诗中永远鲜活。”[8]“我的爱人在我的墨迹中闪耀。”[9]“你依旧活着,我的笔有这样的美德,/在有人呼吸的地方,在世人的嘴里。”[10]在此,诗人认为自己的诗歌一定可以流芳百世,为后人所熟记。而诗歌中所记载贵族青年的高贵也将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很明显,在诗人看来,人和上帝一样也具有永恒性。

三追求现世快乐

禁欲主义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指出,“不可沉醉在酒食之中,不可陷入淫欲,不可热衷于竞争嫉妒,应当服从耶稣基督,不要纵情肆意于肉体的嗜欲!”[11]很明显,人的七情六欲在中世纪是一个十分忌讳的话题。

但是,我们在此不妨将基督教中的上帝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诸神来做一下对比。在基督教中,上帝虽然是道德的化身,永远屹立在道德的至高点,但似乎有些不食人间烟火,永远不知七情六欲为何物。而在希腊、罗马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完全不一样的画面。主神宙斯为斯巴达王后勒达的美貌所动,便趁她沐浴时,化身为一只天鹅与她交好,并使她怀孕,生下了绝世美女海伦。爱神维纳斯在阿童尼斯面前变得百般风情,风骚、热烈尽显无遗。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充满人本位气息的古希腊与古罗马,追求对情欲的满足正是追求现世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

莎士比亚在诗集中也毫不避讳地表明,追求对情欲的满足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154首诗歌中有一小部分讲到了诗人、贵族青年和一名黑女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黑女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在第136首诗歌中,诗人写到,“你的心灵之道,你是来者不拒的;”在第137首和第142首诗歌中,诗人分别写到,“我的心明明知道那是所有人的公共场所”,“把别的女人床上的收益夺走。”通过这些描写,我们不难看出,黑女人是一个极度风骚、放荡不羁的女人。但此女对诗人来说又十分地具有吸引力。“因此我会发誓说,美本身就应该是黑色的,/缺少了你那种肤色的人都是丑陋的。”显然,这种吸引力完全来自诗人对此女的情欲。当黑女人背着诗人勾引贵族青年时,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诅咒那颗伤害过我的心,/它给我和我的朋友造成了重伤!/折磨我一个人还嫌不够,/难道还要奴役我最亲爱的朋友不成?/你那双残忍的眼睛已把我夺走,/你又把我的朋友更加残酷地加以霸占。/我被他,被你,被我自己所抛弃;/这三倍的痛苦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你还是会滥施暴力,因为我已被你囚禁,/我是你的,我的一切都是你的。”“好吧,现在我承认他是你的,/我也把自己抵押给你,任由你使唤,/……/我已把他失去,你却拥有他和我:/他已把全部的债付清,但我还是不能自由。”“你身体的欲望真是广大无边,/能否让我进入你的身体去享用一番?/你总以为别人很可爱,/却偏偏不让我享用你的身体?/大海广阔无边,却还能接受雨水,/大大增加他的容量;/你的欲望深似海,除了你的威廉外,/再加上我的一份爱意,它将会使你的欲望更强烈。/不要如此冷酷,不要杀死你忠诚的顾客;/你要同等对待他们,把我也算做里头的一个。”[12]

在这些诗句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诗人对黑女人的责备与抱怨。诗人责备她背信弃义,勾引贵族青年,破坏了他与青年之间的友谊。但是,诗人在此更多地表达的是他对黑女人的痴情与迷恋。虽然,黑女人的品性及其所作所为令诗人所不齿,但诗人对她的情欲丝毫没有减弱。在强烈情欲的支配下,诗人最终抛开了一切芥蒂,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关于黑女人的诗歌中,莎士比亚肯定了人对情欲的追求,撼动了中世纪以来一直宣扬的禁欲主义的信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集》中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情怀。诗人认为,和上帝一样,人不仅具有高贵性,而且具有永恒性;同时,对现世快乐的追求也是人与身俱来的权利。人不再和“矮蹉跎”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人的形象变得越发的“高大上”,因为人才是衡量世间万物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2][3][4][5][7][8][10][12]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田伟华,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6][9]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1]奥古斯丁.忏悔录[M].冯强,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Humanism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WANG Bingqing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Key Words:Shakespeare;TheSonnets;humanism.

(责任编校:余中华)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