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调研分析

2015-02-22 03:31
关键词:通识教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调研分析

彭虹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州 350008)

摘要: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2014届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以及相关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即实现“通识教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和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建设专业综合性教学实践平台以及有效实现人才培养“四融合”。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经贸活动更加频繁,进出口总额长期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市场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各地高校经济管理类纷纷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常设专业之一,独立学院也不例外。然而不断扩大的招生比例却无法满足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出现了走低的趋势。自2012年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连续2年名列《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本科就业十大红牌警告专业之一。

导致外贸市场人才需求缺口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无法成功对接的根源是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即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学非所用”的矛盾造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结构性失业。这种矛盾不但增加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已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在此背景下,课题组试图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作为推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侧面,有效透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有助于积极寻找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尽快摆脱人才培养困境和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课题组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2014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以及福建省内有代表性从事进出口相关业务的企业单位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问卷调查与电话、面谈访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抽样方法为非随机抽样的偶遇抽样法。从2014年2月到2014年6月,共计发放问卷275份,收回问卷272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问卷回收率为98.9%,符合问卷调查抽样的要求,其分析结果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研究样本的构成情况如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4届毕业生136份(占50%),福建省内有代表性从事进出口相关业务的企业单位136份(占50%)。问卷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本次调查以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视角,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在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过程中,主要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分别设计问卷内容,围绕“毕业生适岗情况”“核心专业能力水平要求”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构成本研究分析的基础框架。

二、实证分析结果

毕业生的调研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岗位问题,40%的毕业生选择采购/贸易,20%选择金融/保险/投资,14%选择销售/市场/公关,10%选择政府行政,6%选择学术/科研,10%选择其他。第二,在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问题,毕业生中有10%选择很不匹配,15%选择不太匹配,同时有40%和35%的学生选择很匹配和比较匹配。第三,在毕业生核心专业能力能否适应全球化竞争需要问题上,20%和30%的毕业生认为完全能够或比较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40%和10%的毕业生选择不太能够和完全不能。第四,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或建议这一开放式问题上,毕业生提出了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外贸常用英语学习、增加与企业接触实习的机会、全面锻炼各方面能力等建议,均体现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对现行方案的改革设想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针对就业单位的调研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企业毕业生需求岗位上,外贸跟单员、单证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业务员、操作员、报关员以及商务助理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外贸跟单员(60%)、国际货运操作人员(40%)、报关报检员(35%)、单证员(30%)。其次,在毕业生核心能力构成上,企业录用要求条件中选择比例最高的依次为诚信敬业(90%)、专业实践操作能力(89%)、外语会话能力(85%)、人际交往能力(85%)、应变创新能力(75%)、其他相关经济技能(65%)。第三,在企业对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上,大部分企业表示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分析能力,同时也表示在应届毕业生录用上,职业资格证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职业应用能力,因此成为应届毕业生择优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外贸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销员证书、外贸跟单员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以及报关报检员证书等,其中报关报检员证书是国家要求的从业人员上岗必备证书,同时企业提到随着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认证标准体系的推广,ISO内审员证书是目前部分企业需求的新方向。最后,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或意见上,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企业提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等建议。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毕业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务操作,同时还能兼具管理与对外交流沟通等能力。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本文尝试对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出构建通识教育培养新模式,以此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工作良性发展。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也可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不仅仅培养的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更注重的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1]。需要强调的是,通识中的“通”代表的含义指的不是经过教育后学生什么都知道,而是融会贯通的通,即能够实现学科知识间的交叉灵活运用,能有效调动个人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能有效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体现团队合作。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理念与新形势下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是一致的。但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真正价值,还应结合专业特点,采取特色化的实施途径。因此,结合金山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准确定位学生毕业后的人才规格要求是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唯有结合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清晰的定位,才能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可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审时度势地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样既可突破当前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就业的瓶颈,又可以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有重要的意义[2]。

2014年福建省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央对海西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海关总署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并指出其有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对台小额贸易发展基础良好,具备开展对台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3]。2014年7月平潭综合实验区全岛正式封关运作,成为全国面积最大、政策最优的特殊监管区域。根据相关规划,综合实验区将打造低碳经济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产业发展区、国际旅游发展区、商贸合作区、现代物流港区、科技文化产业区以及城市发展区等六大区域建设。同时,国家海洋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16条支持政策。在中央给予众多政策支持的优势环境下,为了进一步完善福建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构建海峡蓝色经济实验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福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

结合福建省区域经济的重要背景以及本专业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即跨境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操作能力、跨境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以及进出口风险的防范能力。具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及管理、法律、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市场环境分析、国际商务沟通、外贸业务综合处理及国际金融市场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外贸企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为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群及其体现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外贸函电(英语应用能力),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开发与维护能力),国际贸易实务与单证、国际结算(单证业务能力),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救济能力),国际经济合作(外贸业务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五大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扎实的专业理论保障。

(三)结合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方向,拓宽专业就业口径

拓宽口径是指根据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务实化、多样化的趋向,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成,力争提高学生毕业时的专业技能,为其工作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4]。专业设置的口径应考虑专业、行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为满足岗位迁徙的需要,对知识结构相近、相似、相关的职业岗位组成岗位群,作为专业宽口径的基础[5]。

本专业应结合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在专业选修课方面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方向。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实务基础,为了满足今后岗位迁徙需要,从第五学期开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国际货物贸易与国际金融两个方向,国际货物贸易方向下设置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海关实务、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国际标准化组织概论以及对外经贸谈判五门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报关报检能力、国际货运业务能力、国际商品标准化操作能力以及商务沟通能力。国际金融方向下设置保险学、金融计量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证券投资学和运筹学六门课程供学生选择,着重培养学生涉外金融保险操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以及项目投资评估、决策能力等。

(四)建设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本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构成,按照“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路径展开。

校内实训平台主要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相关实训项目以及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其中专业认知是开启学生对专业认识和培养其专业素养和品质的基础。针对调研内容中企业普遍反映看重毕业生综合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课题组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新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启蒙,介绍专业背景、市场人才需求条件,并要求学生对即将开始的4年大学生活进行规划,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容应对,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竞争的需求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校外实训主要体现在假期的专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上,依托校企深度合作的培养机制,支撑校内专业实训教学水平的提升。目前学院正着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尝试建立若干专业相关重点基地企业。需要注意的是,鉴于学校和企业对于学生培养的关注点不同,为保证校企合作质量,在校企合作机制起步阶段,可尝试推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实现教学管理和实训质量监控两手抓。校企合作的起步阶段可先建立一个示范性基地,以点带面,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深入发展。

虽然校外实训能够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尝试岗位工作,但校外实习受到专业、空间、时间、管理费用等诸多问题的限制,因此校外实训不能成为实践教学平台构成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应立足校内,多方挖掘实习、实训办法,把校外实训作为课堂内外综合教学的检验手段。坚持立足校内实习、辅以校外实习是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的基本原则[6]。

为了弥补校外实训环节的不足,校内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多样化,如可以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将企业外贸精英引进校园,让他们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术互动和交流,讨论涵盖热点的经济问题。

总之,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平台,均体现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从基础实训到专业实训,最后上升至专业综合实训的阶梯式发展路线。

(五)有效实现四融合,即“课岗融合”“双语融合”“赛考融合”以及“课证融合”

“课岗融合”指课程内容设置与具体工作岗位融合,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授课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仿真工作情景,了解并掌握实际工作流程,明确工作岗位要求。

“双语融合”即中文与英语融合,鉴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较强的涉外性,在实践工作中与外商交流、往来信函以及单证填制等均涉及英语,因此应尝试提高课程教学中的双语教学比例,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和语感。

“赛考融合”指将学科知识竞赛与课程考核融合,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知识竞赛,不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将其作为课程考核要点之一,并尝试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课证融合”是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可以有选择地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有助于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本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以及专业特色选修方向课程群能有效满足当前市场对外贸人才相关考证的需求,有效实现了课证融合。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2]赵茜.地方行业发展导向下的重庆市属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6-108.

[3]刘贤昌,林仁灶.闽台高校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6):145-148.

[4]孟亮,胡国杰,张晓芬.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改革——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实施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7-109.

[5]李曼,刘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适切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4):95-98.

[6]张立英,赵慧娥.论应用性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27.

(责任编辑:张杰)

On a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Independent-run Branch-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Jinshan College

PENG Hong

(Jinshan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ersonn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data from the 2014 sess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Jinshan College and employers, it holds that independent-run branch-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tegrating general education with specific one, put forward talent training requirements, crea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petency structures of these specialties, constructing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and then effectively bringing about the four mixture during the practice.

Key words:independent-run branch-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rade; gener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2-0118-04

作者简介:彭虹(1980-),女,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茶叶经济学、国际贸易问题。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金山学院为例”(0137e8)

收稿日期:*2014-07-13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