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使网络语言影响汉语言的传承

2015-02-21 01:00刘璐
雪莲 2015年36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传承

刘璐

【摘要】语言作为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汉语言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汉语言的传承与网络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如何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将汉语言的传承下去,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传承

一、网络的优势

1.便捷性;多元化互联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的发送和接收信息。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使信息传播的更为真实和迅速。

2.广泛性: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手机和电脑得到普及,信息传媒的最终人群基本上都拥有一种或者多种终端设备。网络与全球接轨,扩大了信息接触的地域范围,信息的传播得到了广泛性和普遍性。

3.信息全面性:超大的网络空间,海量的容纳性实现了信息面的全面覆盖,涵括了各个学科的信息和知识,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检索迅速找到需要的资源和信息。提高了人们对信息接受的主动性。

二、网络语言相关概述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及特征

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创造性。网络语言是在人们发挥强大想象力中诞生的构思巧妙的自由语言,不受现实形式的干扰与约束。英语“Fans”谐音得出“粉丝”,指歌迷、影迷等追星者,这就体现出网友的强大创造力。第二,形象性。形象性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征,形象化的语言在网络BBS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如帖吧、论坛等频繁用到“楼”,通常发帖人称为“楼主”,第一个回帖的人称为“一楼”,以此类推。同时在回帖过程中第一个发帖的人表示为“沙发”,并用英文形象的表示成“sF”。第三,扩展性。网络文化的高速發展必然带来网络语言的无线延伸与扩展,这种扩展性尤其表现在网络词汇方面,“网虫”“微博控”等新创词汇,及“恐龙”“大虾”等旧词新用的词汇应运而生。此外,各种代表情绪的表情趣味性符号也逐渐增多。

(二)网络文化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大范围普及,让更多的网民融入互联网世界,因而网络语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的简洁易懂让现代社会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并对其生活中的口语、用语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在各传统媒体中也逐渐开始依附网络语言,类似“伤不起”“给力”“人艰不拆”等词频繁出现在电视综艺节目及杂志报刊上。可以发现,网络文化,尤其是网络语言已广泛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用语,逐渐弱化了传统汉语言的功能与作用。

三、网络语言的随意发展对汉语言环境造成损害

目前,很多学生的文里甚至在各类考卷中都经常出现用网络语言写作的现象,学生觉得这样“很潮很酷”。网络语言的泛滥已严重影响到下一代对基本汉语技能的掌握,如若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对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及其传承带来显而易见的破坏,汉语的发展必然会面临更严重的恶化危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虽然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但对于网络热词,我们应在肯定其对我们生活正面影响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和警觉其对汉语言的消极影响,汉语言学界、学者和媒体理当积极关注并引导其发展,以避免其对汉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建议

(一)提高网络语言的规范意识

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不仅体现了语言的问题,也代表了我国人民的一些情绪思维和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文化的变化,所以要深入其失范根源,提高网民网络用语的规范意识,分析网民心理诉求,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树立网民的法治理念,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

(二)健全网络语言的规范条例

建立健全网络语言使用的制度体系,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语言的滥用现象,对其使用范围进行合理限定,政府的机关公文、新闻报道以及教科书等公共材料应该禁止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词汇,通过网络用语的规范立法保护汉语言的健康和纯净。

(三)加强网上信息的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要加强网上信息的监督管理,从源头控制各种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和使用,对滥用不良网络用语的网络运营单位实行严格的批评和惩罚措施,通过明确的监督管理条例掌握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从而对其开展积极有效的监管活动,为网民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交流平台。

在当前网络化条件下,网络语言与汉语言的结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和创新,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化和传媒在文化传承上的便利性和优越条件,鼓励文化传承的发展。我们要从自身做起,齐心协力,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持传媒的健康发展,使更多的优良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传媒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汉语言传承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