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三肝切除治疗肝巨大包虫病1 例

2015-02-21 22:40:42何学军刘永康
西南国防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肝门包虫病囊性

王 云,何学军,刘永康

病例 女性,18 岁,因右上腹隐痛2 个月来院。 生于西藏,久居当地,长期食用风干牛羊肉,家族史:父母、哥哥均患“肝包虫病”。查体:肝肋缘下5 cm 可触及。腹部增强CT: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囊性密度灶,大小不一,单、多房并存, 较大病灶位于肝左叶实质范围, 约19.2 cm×10.4 cm×13.3 cm,壁厚薄不均,增强后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壁有不规则钙化,右叶病灶囊内密度不均匀。 肝功能正常,无乙肝,包虫皮内实验(Casoni 实验)阳性。 诊断:肝包虫病。 在全麻下行左三肝切除。 术前2 d 给予地塞米松40 mg 静滴,术前0.5 h 给予抗生素预防用药,采用倒“T”字型切口,术中探查发现肝脏多发巨大囊性占位,最大直径约12 cm,左肝已全部吞噬,右肝前叶Ⅷ段可扪及一直径约5 cm 囊性占位,呈苍白色,质韧,富有弹性,囊性包块与膈顶及第二肝门致密粘连,并已压迫胃,余探查未发现异常。结合患者病史、术前腹部CT 及术中探查发现支持肝包虫病诊断,遂决定行左三肝切除。 为防止囊液渗漏腹腔导致过敏反应,用20%高渗盐水浸湿纱垫后将整个肝脏包围。因囊肿巨大,压力大,为便于解剖肝周,遂决定行囊腔减压,建立冲、吸引三通装置,于囊肿表面荷包缝合一圈,切开囊肿约0.5 cm, 将吸引器插入囊腔吸出大量淡黄色囊液,并可见白色子囊吸出,吸尽囊液后,于囊腔内反复注入20%高渗盐水浸泡15 min 灭活粒棘球蚴。 离断肝周韧带后,解剖游离第一肝门,分别将左肝蒂、右肝前叶肝蒂、右肝后叶肝蒂游离,分别置入牵引带。 解剖游离第二肝门时发现囊肿壁与膈顶致密粘连,为防止解剖游离时将囊肿壁打开, 采用解剖剪配合电凝法沿镰状韧带逐渐向后方游离,显露出肝上下腔静脉,打开肝上下腔静脉浆膜,显露出腔静脉窝,分别游离出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及肝左静脉,可见肝中静脉主干已受侵;离断并结扎腔静脉韧带,完整显露出肝右静脉,将右肝向左侧逐渐翻起,沿腔静脉走行方向从头侧向足侧游离显露第三肝门,离断并缝扎2 支肝短血管,游离第三肝门时注意保护右侧肾上腺。 游离完肝周及第一、二、三肝门后,采用Pringle 法阻断入肝血流(阻断15 min,放开5 min),钳夹法配合电凝完整切除左三肝及胆囊,切除过程中注意保护肝右静脉及尾叶血管、胆管。检查断面无出血及漏胆后,于肝断面涂抹生物蛋白胶,分别于肝断面、肝后及文氏孔放置血浆引流管。 术后引流管内少许胆汁引出,术后第2 d 未见胆汁引出,术后第5 d 复查腹部CT 未见腹腔积液后予以全部完整拔出。 患者于术后第15 d 拆线后痊愈出院。

讨论 肝包虫病患者首诊医院多在相对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县或市级医院, 多采用包虫内囊摘除或外囊剥除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三级医院多采用肝叶切除来治疗包虫病[1]。 采用肝切除治疗包虫病从根本上解决了术后复发的问题,同时避免术后出现胆漏以及肝脓肿的发生,也规避了术中的过敏反应[2]。本例因上腹隐痛不适入院,腹部CT 检查提示肝巨大囊性占位,病灶占据整个左半肝及右前叶,与第一、二肝门关系密切,三支肝静脉显示不清,此处解剖是手术过程中一个难点。 若采用以往传统内囊摘除,术后复发率高,术中可能无法避免出现囊液渗漏腹腔,引起严重过敏反应以及术后胆漏、脓肿的发生。 本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3]达到A 级,为防止以上并发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经反复讨论终决定行左三肝切除。 本例手术历时8 h,整个术中情况与术前考虑相吻合。 此手术的顺利实施以及术后患者康复出院,与术前对患者肝功能评估及术中针对第一、二、三肝门的仔细解剖密不可分。随着解剖肝脏切除及精准肝切除概念的普及,最大限度保护剩余肝脏功能是肝脏外科的一个核心问题,尤其对于良性肝脏疾病需大范围切除肝脏时,术前的充分评估及精准肝切除显得非常重要[4]。 实施精准肝切除固然是最佳,但术前肝功能需达到Child-A,或Child-B 级患者经护肝治疗后达到Child-A 级后方可实行。 还需要对剩余肝脏体积进行总体评估,避免术后出现肝衰。 此例手术虽然很成功,但术后患者仍需口服阿苯达唑进行驱虫治疗,并定期复查。

[1] 阿依甫汗·阿汗,土尔干艾力,邵英梅,等.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现状[J].肝胆外科杂志,2009,17(1):13-14.

[2] 梁东,李桂萍,傅振超,等. 肝棘球蚴囊肿239 例术后预防并发症体会[J].人民军医,2004,47(8):454-455.

[3] 袁戈平.何为Child-Pugh 分级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9, 7(4): 254.

[4] 董家鸿, 黄志强. 精准肝切除——21 世纪肝脏外科新理念[J].中 华 外 科 杂 志, 2009(21): 1601-1605. DOI:10.3760/cma.j.issn.0529-5815.2009.21.001

猜你喜欢
肝门包虫病囊性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8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青海政报(2017年17期)2018-01-31 02:25:45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8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肝门部胆管癌47例临床分析
肝门胆管癌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