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内涵探析

2015-02-21 20:05邓龙奎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转型

邓龙奎

(重庆社会科学院 改革杂志社, 重庆 400020)

社会发展内涵探析

邓龙奎

(重庆社会科学院 改革杂志社, 重庆400020)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社会发展,不是对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而主要是运用逻辑手段,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揭示出社会整体发展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为了对社会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从社会、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社会发展;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社会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从社会整体发展的统一进程去研究社会发展,注重社会发展问题的整体性研究。除了哲学外,社会学也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发展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但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时,更多地运用经验的、实证的方法对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更为实证的考察和研究。作为哲学研究的社会发展,不是对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而主要是运用逻辑手段,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揭示出社会整体发展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本论文拟从社会、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探讨,力求对社会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要对社会发展有较为深入的理解,首先就要厘清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在西方思想史上,早期资产阶级社会学家H.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个人所组成的集合体,是个体群。美国社会学家F.H.吉丁斯把社会规定为受自然过程制约的心理现象,而密执安大学教授C.H.库利则认为社会是各个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可以被看作一个实体,为了避免“病态”的社会出现,就要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美国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这些领域是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当然,把社会看作个人集合体的观点不是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它停留在对社会的现象性的解释上,掩盖了社会的本质性特征。

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在马克思看来,社会首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产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必然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交换其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可见,社会本质上不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3]345。离开人们的实践,离开人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生产关系,就不能正确说明社会。当然,由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也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实体,而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的机体,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3]143,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4]102。综上所述,所谓社会,就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各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有机体。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怎样准确理解社会发展呢?所谓社会发展,“是指社会有机体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合乎人们主观目的和自主需要的,从而有着特定方向和一定规律的一种运动变化形式”[5]76。关于社会发展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来理解[5]76-79。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人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基础,具体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永远不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伴随着社会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呈现出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60。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离开了实践,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第三,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中的人,人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然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是生产力。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必然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推进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第四,社会发展是一个评价性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变化,但并不是任何社会变化都可以称之为社会发展,只有符合主体价值标准的变化才能称之为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发展这一范畴并不是只对社会领域的运动变化状态的一种纯客观的事实性描述,而是内含着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标准的一种价值判断。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新兴的阶级和守旧的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为了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为新兴阶级的发展开辟道路,通常会进行社会革命。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发展处于一种激烈的变动之中,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整个社会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导致整个社会或社会生活的某方面发生变革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社会革命的发生,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就要求旧的生产关系必须发生变革,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发生变更,必然要求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更。变革后的上层建筑通过对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影响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32-33。可以说,社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革命的发生,既可能表现为暴力革命的形式,也可能表现为和平的形式。一般说来,由于旧的统治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总是要竭尽全力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必然对新兴的阶级进行多方面的打击和压制。这样,新兴的阶级与旧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就会爆发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基本上都爆发了暴力形式的社会革命,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全面的变革。当然,在各种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社会革命表现为和平的形式也是可能的。恩格斯晚年在《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里指出,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无产阶级的斗争应采取新的形式——议会斗争,以便在新的革命形势下积极地积累革命力量,不断把革命推向前进。恩格斯晚年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新形势,认为社会革命采取和平的形式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恩格斯在晚年放弃了暴力革命的斗争形式,而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革命。恩格斯指出:“我认为,如果你们宣扬绝对放弃暴力行为,是决捞不到一点好处的。”[6]

社会革命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马克思就社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有一个评价,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3]456。马克思在这里充分肯定了社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作用。社会革命为什么具有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的伟大作用呢?社会革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时,就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就会陷入停滞的局面,甚至会出现倒退。这个时候,只有爆发社会革命,才能打碎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扫除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在新的社会形态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促使社会发展完成一次飞跃。

当然,在肯定社会革命的伟大作用时,也应重视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解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不同的形式。社会革命是在社会基本矛盾非常尖锐,旧的社会形态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时候通常所采取的形式。社会改革是每一种社会形态在发展的进程中采取的形式。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都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部分进行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当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还没出现,生产力在旧的社会形态下还能继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就暂时不会发生社会革命。人们将会提出社会改革的要求,那么社会改革就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生活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如同一个有机体一样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变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从理性的层面认识社会变迁,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变迁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变化如同人的生命一样,是按照产生、成长、衰落和死亡的轨迹循环往复。二是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者把人类社会历史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沿着一定的历史阶段向前发展。社会进化论主要受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影响,直接援引这种自然进化论来说明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变化。三是社会均衡论。社会均衡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由于各个部分联系紧密、相互依存,一个部分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别的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恢复到均衡状态,趋于平衡与和谐。四是社会冲突论。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整个社会系统就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这些普遍存在的社会冲突必然引起社会变迁,变迁后的社会仍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社会冲突既是社会变迁的原因,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这4种有代表性的社会变迁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变化和运动的原因,但是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因。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进程中,才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为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科学实践观,并把实践引入历史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参加的,而人的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生产实践。离开了生产实践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存在,也就谈不到社会生活了。当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不限于生产实践活动,还包括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和社会生活。这样,马克思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去考察历史,认为生产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必然与自然发生关系,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同时,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必然要结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变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还进一步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5种社会形态,即部落所有制、古代国家所有制和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32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发生社会革命。这时,上层建筑也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发生变革。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变迁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引起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发生或慢或快的变革;而经济基础的变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导致的,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来完成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引起人类社会的变迁,其变迁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之间基本相适应的时候,整个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是逐步向前发展的,其社会变迁是前进的,正向的。当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之间基本相适应的时候,也会出现某些环节和部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此时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进行局部调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整个社会的发展将会处于停滞状态,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其社会变迁是停滞的,甚至是负向的。但是社会始终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因素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革命将会到来,新的生产关系将会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时的社会变迁是剧烈的,是带有质变性质的社会变迁。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性质,引起的社会变迁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根据社会变迁的不同方向,社会变迁可以分为进步的、正向的社会变迁和退步的、负向的社会变迁。社会发展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变迁过程,它不包含退步的、负向的社会变迁,只是特指一种进步的、正向的社会变迁过程。因此,社会变迁是一种比社会发展更为广泛的概念,社会发展只是一种特定的、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社会变迁过程。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要依次经历以下几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表明了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遇到挫折,甚至是暂时的倒退,这时的社会变迁是负向的、退步的。但是人类社会变迁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在曲折中前进并螺旋式上升的。

社会转型是关于特定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转型是指一种社会类型向另一种社会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社会转型是指一种社会类型向另一种社会类型转变,它是以社会形态的划分为基础的。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是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按照历时态的关系展开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型。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社会转型离不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来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确立了“五形态”说。马克思认为,这依次经历的5种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并阻碍了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时候,就会发生社会革命,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将逐渐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将会逐渐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当然,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类型向另一种社会类型的转变,因此它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实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正常历史条件下,5种社会形态依次转变。在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除了西方的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外,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针对中国社会转型的这种特殊性,关于社会形态结构模式的研究就很有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曾经将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结构模式等同于对这种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如将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将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我们才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一种社会形态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结构模式,而且不同的结构模式之间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而相互转换。如中国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社会主义形态没有发生转变条件下的社会结构模式之间的转变,这也是一种社会转型,只是这种社会结构模式的转型与社会类型的转型所属逻辑层次不一样。但是,这两种类型的社会转型又是相互联系的,社会结构模式的转型是从属于社会类型的转型的。

除了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按照5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来理解社会转型之外,近年来理论界还提出了其他的划分标准。近年来理论界在汲取国外学者关于社会类型划分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划分社会形态可以有多种标准。如美国的丹尼尔·贝尔以生产力为标准,并考察生产力对社会各领域的技术方面的影响,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国内学者在汲取其合理成分,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出了“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他们认为,从生产力的层次入手,考察生产力对技术方面的影响。根据在不同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技术方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特征,可以将人类社会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一系列基本形态。所以,根据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不仅可以从生产关系的层次出发,从经济社会形态的视角来理解社会转型,还可以从生产力的层次出发,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出发来理解社会转型。而且,可以将两种不同视角的社会转型结合起来,从不同的侧面更加全面地认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方针、政策促进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社会转型只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一种社会形态产生以后,总有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新的社会因素在现存社会内部逐渐形成和生长。当新的社会因素生长到一定的程度时,社会发展就进入了转型过程。在社会转型阶段,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体系此消彼长,共存于同一个发展过程;革命性变革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环节;社会运行处于一种非常规的特殊状态[7]。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当旧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并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新的生产关系就将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形态将逐渐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社会类型将逐渐代替另一种社会类型,整个社会将发生整体性的转变,这个时期就是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社会转型阶段,整个社会将逐渐发生全面的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将发生深层次的转型,这些领域发生的转型都是从属于社会类型的转型的[8]。因此,社会转型是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这一特殊时期,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的是社会生活内容的扩展、更新、充实和发展”[9]。这种社会内容的创新性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当然,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内容的创新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同时,在这一特殊时期,社会失范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加强对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科学认识社会转型这一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各方面的问题,找出其内在的深层次联系和规律,制定出在社会转型期的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1.

[7]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86-87.

[8]柯佳敏.论社会发展维度下的公民道德建设[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9-24.

[9]贺善侃.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49.

(责任编辑张佑法)

收稿日期:2015-03-23

基金项目: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2013PYFX17);重庆科技学院校内科研基金(CK2014B06)

作者简介:邓龙奎(1974—),男,重庆奉节人,副研究员,哲学博士,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8.014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5)08-0083-06

DiscussonConnotationofSocialDevelopment

DENGLong-kui

(ReformMagazine,Chongqi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ongqing400020,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d by Marxist philosophy is not having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pecific social development,but is studying the complicated social develop phenomena with logic way,which is to abstract,summarize and reveal the general nature and law of the social integ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ocial development,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social revolution,evolu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ety;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revolution; social evolu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引用格式:邓龙奎.社会发展内涵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8):83-88.

Citationformat:DENGLong-kui.DiscussonConnotationofSocialDevelopment[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5(8):83-88.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转型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