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兵,杨 成
(1.江苏师范大学 测绘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能力是在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知识、才能、技能和态度的综合[1]。职业能力指人能够顺利完成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并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与各种职业、岗位和各项任务有关的共同能力,特殊职业能力指人从事某种具体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2]。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职业要求,而与这一系列的职业要求对应的则是与之相关的职业能力,只有具备某一职业所需职业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该职业的相关工作。现代社会的完满职业人的能力素养应包括基本的学术能力、岗位技术能力和高级职业能力[3]。
现有与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职业能力相关的研究,多数是从人才培养层面来探讨如何培养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能力。李龙[4]探讨了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及其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专业能力培养措施。然而,社会需要的是人才的职业能力而非仅专业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宗旨是实现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将能力体系的构建置于优先地位,以完整的能力体系取代严密的知识体系,强调职业适应能力[5]。
为能够了解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本文选取多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①,通过调研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识和了解目前省属师范类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概况。
通过分析可知,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都十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从培养方案来看,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课程的比重较大,以教育学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为主。从目前的课程设置目录来看,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方案分为“师范类”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类”,前者突出培养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后者强化学生的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上海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专业分方向培养,要求学生大三时在教育软件工程、数字教育媒体、教学设计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定向特长学习,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但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不重视社会实践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之只是简单地描述。只有江苏师范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到教育实习由全程浸入式见习和前延后续两段式实习组成,并要求学生去学校和相关行业进行岗位实习或见习。
总之通过分析培养方案可知,各大高校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培养,相对忽视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在制定时要求很高,具备的技能多、工作领域广、选择机会多。然而,由于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软硬件环境等办学条件有限,这个理想的培养目标难以全面贯彻实施。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个需要进行大力投资的专业,先进的教育软硬件资源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基石,若离开这些资源的支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将是“纸上谈兵”[6]。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每门专业课程都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除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八门主干课程外[7],还有大量的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该专业的本科课程目录让人应接不暇。繁杂的本科课程体系让学生整天忙于上课、考试。这种大而广的现状使得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和个性化,让学生陷入“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尴尬局面。有学者[8]指出,从全国大部分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除去入学教育、军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外,学生不得不用很多时间去学习理论课程,而实践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多数高校都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也经常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类似种种措施,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有益的,但这种课程和活动未能很好地贯穿到整个本科教育,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纵向培养”和“深度培养”。短暂的职业类课程和活动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作用不大,多数学生毕业时仍然不具备应有的职业能力。另外,在职业通识教育部分,往往只是通过开设一两门课程来完成,缺乏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更是欠缺。
毕业实习对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用重大。学生通过实习,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基本了解所在行业。但目前的毕业实习并未完全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其一,学生到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这时他们很难安心进行实习;其二,学生前三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到大四再去学校等相关单位实习,不具备连贯性。有高校探索“边学习+边实习”的培养模式,学生将从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立即应用于课后的实习中,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技能。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重构、教师角色转变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等,都是大学可为的创新空间[9],而且这些与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明确职业能力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培养观是高校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两个基本前提[10]。结合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校企联合培养和分专业方向培养4个方面提出促进该专业本科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突破原有的课程设置,建立新的课程体系[11]。从目前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几乎所有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开设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八门主干课程。除了《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必须开设外,要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一些与学生发展关系不大的课程应该少开或者不开。其中理论课程应精选现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以适当选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经典启蒙教材,让学生直接学习教育技术学支撑学科的经典入门教材,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与创新能力,能够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而且,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国外经典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专著或者教材作为补充。同时,要淘汰一些相对过时的技术课程,增加部分当前兴起的热门技术课程,如云计算、物联网教育和动漫设计制作等相关课程。通过开设与文化、动漫设计等相关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动漫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能力,以及动漫设计师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这对学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来说,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其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12],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技术学本科培养模式,要从过于重视理论课程的模式转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只有将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有机地衔接起来,做到理论与技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才是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可靠途径。学校必须为学生学习技术课程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成立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可由多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相关实验室组成,要随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条件。学校还可以将本校的艺术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动画专业等与教育技术学专业都有共同实验需求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综合实践实训基地,让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同其它专业同学一起协作学习,做到彼此优势互补,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还应该拓宽人才培养路径,重视与校外相关企业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创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在相关企业设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学生在寒暑假提供实习、见习机会。企业可以在学校设立相关产品的研发基地、工作站等,由企业派驻的技术人员、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生共同组成工作团队,一起参与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与教师、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工作,让学生的实习、实践真正能够实现“常态化”。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或“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便于他们以后顺利就业。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主要就业方向是信息技术教育、新媒体技术、网络维护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等。因此,学生需要结合这一人才需求形势,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划分的五个方向“教育技术学方向、数字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软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7]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方向来系统深入地学习。例如,如果学生选择信息技术教育方向,那么在校期间应集中精力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课程,同时要多去中小学实习,要让实习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只有通过四年的系统培养和长期实践,毕业后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如果学生毕业后想去公司从事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工作,那么在大学期间,应认真学好相关软件技术与课程,要多去与新媒体技术有关的公司实习、见习,在实践中真正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迅速。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是如火如荼,蒸蒸日上。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必须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投身于教育信息化事业,才能加快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既是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大展宏图的宝贵机会,也是教育技术学科及其专业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13]。同时,将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真正由“空中楼阁”落实到“一线实践”,要让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培养本科生的职业能力。
注释:
①10所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来源于相关高校官方网站,10所高校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等省属师范大学。
[1]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11.
[2]吴春苗.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58-59.
[3]陈鹏,庞学光.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J].教育研究,2013(1):101-107.
[4]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5]李红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
[6]方兵,杨成.由“教育技术学”更名风波引发的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14-18.
[7]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20.
[8]王健,李玉斌,张海燕,等.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7-120.
[9]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6-30.
[10]张頔.实践哲学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1-104.
[11]沈书生.信息时代的教师职业能力结构重塑[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100-104.
[12]卢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63-67.
[13]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