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荟
(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特殊群体的教育。“后进生”是学生特殊群体中的一类,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都得到较大的成长”[1]。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辅导员工作原则,引导后进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辅导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校后进生是指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大学生,由于自身或其他外界原因而导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未能达到学校和国家对大学生要求标准的那部分学生[2]。该类学生在校通常表现为:成绩差、自由散漫,经常旷课、补考,不能获得学位,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违法、犯罪等。
受“大众化教育”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高校后进生数量虽不多,但出现有增无减的情况,影响了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文明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虽然教育部在2006年实施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1:200的政策,但通常情况下,很多高校仍存在一位辅导员管理两三百个学生的现状。在学生数量如此多的情况下,通常引起老师、同学关注的是那些表现活跃的学习优秀者、学生干部等,而容易被忽视的则是那些通常表现沉默的“后进生”群体们。而后进生由于本身自律性就差,若越不被重视,则越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因而,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纵观后进生群体,导致“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二是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三是缘于特殊情况,如恋爱、网络成瘾、家庭遭遇突变等。相对应地可将“后进生”群体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学习能力欠缺型,二是适应能力欠缺型,三是受外界因素干扰型。
首先,对于学习能力欠缺型后进生群体,其中包括专业学习“后进生”群体及“实践能力欠缺”型后进生群体。对于专业学习“后进生”群体,日常通常表现为遵纪守法,但也许是由于自身先天条件原因,尽管学习努力,但学习成绩不见提升,学业依然落后;而“实践能力欠缺”型后进生,思想上普遍积极上进,也深知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注重综合素质,为此他们在学习之余,积极报名参加院校举办的各项赛事,但由于经验欠缺,比赛屡遭失败,自信心严重受挫,出现“郁闷”、“低落”的情绪,久而久之,对校园活动产生畏惧及疏远心理。
其次,对于适应能力欠缺型后进生群体,部分是因为在高考志愿选择上,要么是属于调剂,要么是实属家长意见,均非主观意愿。因而他们来到大学后对专业无归属感,虽然部分学生可以勉强学好,但很大一部分,学业跟不上,经常“挂科”,处于“压抑”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对专业学习产生厌倦甚至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宠儿”,又正值青年时期,心理上尚未成熟。部分大学生步入大学时,尚未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自理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弱,加之好强的个性,一时半会,未能很好地融入到班级同学和宿舍生活中,对外界产生种种抱怨和不满,内在要求与外在客观产生种突。面对陌生的环境,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同学友情又尚未建立,对大学生活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对学习和班级活动产生逃避心理。
第三,对于受外界因素干扰导致的后进生,该类学生往往原本学业成绩很好,只因在学习中途,学习、生活环境受到干扰或遭遇了些变故,如父母关系不和,迷恋网络,以及恋爱受挫等原因,使得原本学习状态遭遇破坏,学习成绩出现下滑,久而久之,学业跟不上,学习动力丧失,出现厌学、逃学,经常旷课,考试挂科等现象,逐渐沦为后进生群体的一员,导致的后果是,不光个体今后的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了整个家庭、校园及社会的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觉得,在日常“后进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多注重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后进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到,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当代大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年,其实都渴望成功。高校“后进生”由于成绩落后、常违反纪律,往往不讨人喜欢,在无旁人关心和关注的情况下,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心理学上提到“期望心理”的重要作用,即“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辅导员“给予学生前进的动力,相信学生终会进步”,对促进学生从困境走向成功起着强大的助推力作用。也许是因为在期望心理的作用下,更调动了辅导员对“后进生”的情感投入,而后进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注,更坚定了自身前进的动力,变得更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实践也证明,对于“后进生”群体,当他们违反纪律或遭遇失败时,辅导员用鼓励的方式代替批评与指责,教育效果更佳。
大学是个人从高中阶段的“他律生活”转为“自律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针对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导致的“后进生”教育,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宿舍美化大赛”、“寝室文艺大赛”、“厨艺大赛”等活动打造宿舍团结、温馨大家庭氛围,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宿舍生活。
其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笔者所带学生专业为“电子专业”,在新生入学时,通过举办专业讲座如“打开神奇的电子世界之门”,参观历届优秀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好奇心,从而树立要学好专业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对于学习能力和方法上,辅导员可以组织班委或党员,在班级开展“结对子”、“一帮一”、“学习小组”等帮扶活动,必要的时候可以请班导师或科任老师加入,给“后进生”开小灶,帮助后进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人类正是在这些智能的作用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然而生活中,每个人的各种智能并非均衡发展,每个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和特点,“后进生”群体们也不例外。
当代大学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特殊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多元、独特的思想特点及个性[3]。他们数量多,发展良莠不齐,思政工作者可多鼓励他们参加院校举办的活动,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特性,创新课外活动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类别的需求,让后进生群体们感受“教育的公平”,同时通过多彩活动,挖掘出他们的个体潜能,施展出自身才华,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重塑学习生活的自信。就如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有了自信,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有抵抗挫折的耐力,才有通往成功的可能。
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时必须根据他们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4]。当代大学后进生群体产生原因有很多,而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个体的差异性及教育的循序渐进性。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高校“后进生”转化教育,应从分析根源开始,寻找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针对学习能力欠缺型“后进生”教育,可以通过帮扶,开小灶等方式提高;针对适应能力欠缺导致的“后进生”教育,则应通过促进转变其生活方式,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养成自我管理的大学生活习惯开始,逐渐培养自律、自强、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针对外界干扰导致的“后进生”教育,则应从调查分析干扰因素着手,若因家庭原因导致,必要时,加强家校联系。而受外界因素干扰导致的后进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网络成瘾所致。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年代,被称为“网来网去”的一代。他们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而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及趣味性与枯燥的学习生活形成反差,部分学生抵挡不住网络的诱惑,沉迷其中,久而久之,荒废了学业。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视频、案例等方式,告诫学生沉迷网络的严重性及危害性。对于沉迷网络的后进生,应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其走出虚拟世界,避免误入歧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感人深者莫过于情”,针对“后进生”的思想转化教育,高校辅导员应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用满腔热忱,坚持用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深入分析不同“后进生”产生根源,“对症下药”,同时注重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以提高“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后进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1] 张凤荣.高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1):102-103.
[2] 徐才千.新形势下高校后进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11):87-88.
[3] 马俊,等.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89-95.
[4] 武晓霞.经常性个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