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

2015-02-21 01:40曾诗岚龙芝辉钟昆明
关键词:新建国际化办学

曾诗岚,龙芝辉,钟昆明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

曾诗岚,龙芝辉,钟昆明

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意义,认为进行国际教育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以重庆科技学院等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总结了他们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实践经验。

新建本科院校;国际教育合作;合作办学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自1999年以来由专科学校通过合校、升本、改制等方式组建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截至2013年5月,我国共有本科院校879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345所,占39.23%[1]。新建本科院校涵盖了综合、理工、医药、师范、农林、财经、语文、艺术、民族等十大类别,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各级政府到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已经认识到了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世界各国也基于本国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的价值追求,大力开展了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教育合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努力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特点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内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认识,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德克·范·戴姆指出:“高等教育将与全球知识社会变革的重要发展趋势紧密相联。高等教育机构和政策要顺应这些趋势的挑战进行调整。这些调整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根据新的教育和培训需求改革课程,根据日益强化的全球化市场需要招募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化研究和大学网络工作,发掘大学使命和整体发展的国际化因素,或者参与国家和国际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竞争与市场导向活动。”[2]国内学者王冀生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初步界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本土化和国际化双向发展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现代大学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国际化并不是要完全与国际接轨等四个方面[3]。无论如何解读,高等教育国际化都是各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应遵循教育规律,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目的,立足于国情和地方需求,放眼世界,从而实现吸纳国际教育优秀资源,并输出教育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出本土化与世界化、开放性与包容性、贸易性与文化性等因素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意义

从教育国际化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和作用角度来探讨教育国际化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意义,首先应该明确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原因。

(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批准、设立或扩建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政策调整的烙印;另一方面,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在短时间内拔高了办学层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因此目前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难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为适应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争取有限教育资源的竞争中,新建本科院校较老牌院校处于劣势。同时,由于建校时间晚、办学历史短,相对于老牌院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地位不高,教育资源倾向于具有优势的重点高校和老牌本科院校[3]。这种边缘化的弱势地位不仅使新建本科院校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使原本就资源匮乏的新建本科院校因无法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而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内涵不符合办学层次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大都是以前的专科或高职院校,升为本科后,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质量,在本科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寻求科学的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具有既符合自身情况,又能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内涵,新建本科院校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需提升自身品牌效应,完善对地方的服务功能[4]。高校品牌价值是指学校品牌给社会和学校带来的效用价值,这种价值凝聚在学校名称之中,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政府、组织、个人)潜在的获利能力,以及学校自身获利能力的资本化或货币化表现,其价值大小取决于品牌给社会和学校带来的效用总和。新建本科院校在升为本科院校以后,原有的校名已发生了改变,但又未形成新的品牌效应,学校的知名度不高,甚至有的还不如其前身被人们所熟知。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企业单位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认同度不高,新建本科院校对地方的服务力度也不够,因而引进的资源必将受到影响,办学质量也难以提升,更不利于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的品牌效应,从而形成不良循环,为发展带来了更多问题。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途径主要体现在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学生的国际交流、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等方面。通过这些国际化途径,能够引进教育资源,提升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拓展学术空间,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促进开发,扩大社会成员的文化视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选择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国际化途径,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借鉴先进的办学观念及办学模式,从而克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办学内涵缺失、品牌效应不突出的困难,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实践路径

进行国际教育合作的实践活动由来已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早在古代埃及、希腊及阿拉伯,跨国游学、游教的活动已见诸多种历史文献中,这是最初的国际教育合作的雏形。经过漫长的发展[5],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新阶段,具体表现为国际教育合作的规模急剧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大大扩展,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获得了快速发展,几乎覆盖全球高等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并积极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从最初时的游学游教,到现在全方位大规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设置、科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调整[6]。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定的人才流失、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淡化等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处在发展转型期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影响,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已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多形式、多途径的中外合作办学

如浙江科技学院,该校在1992年被当时的国家教委指定为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在20多年的发展中,学校设立了“中德工程学院”,先后与德国21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等8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机械、信息电子、生物化学等学科领域设立了共同培养本科生项目,已有500多名学生赴德国学习,取得了良好成绩。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科技学院与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和德国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学院吸取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很多实习机会和岗位;另一方面,积极吸纳校外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建设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保障。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浙江科技学院在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实施教学改革

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该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专业水准的高技能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德应用科技学院”,作为全面引进德国应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通过与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德国Lausitz大学和德国德累斯顿应用科技大学等合作,积极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实践,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模式。如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与德国Lausitz大学合作实行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合作,编制了适合我国特点的、以培养工程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科研合作

如重庆科技学院,该校与美国COVANTA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出资260万美元)联合共建了“垃圾焚烧技术中试基地”;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与重庆市科委和重钢集团联合建立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已成为重钢环保产业的研究院和中试基地,研究技术和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校通过国际科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资助项目近20项,国家专利授权50余项,开发的成套装备已在我国10多个垃圾发电厂应用,并出口到美国、印度等国。实质性的国际科研合作也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如与美国COVANTA能源公司联合开展人才培训,每年暑假派遣学生到美国公司带薪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要将国际化作为实现自我创新与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积极进行国际教育和科研合作。实践表明,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多种形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推动科研学术交流、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人才等,是新建本科院校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当然,也存在合作形式单一、合作伙伴层次不高等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有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在学校内部建立起长效保障机制,利用各种平台,切实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才能取得新的突破,从而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学校也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发展。

[1]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3-05-03).教育部网站.

[2]Van Damme D.Outlooks for the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in constructing the global knowledge society [M].Chter,W.B.

[3]王冀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02(1).

[4]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5]王国平.高校品牌价值内涵及其提升路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3(2).

[6]张寿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十个基本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3).

(编辑:文汝)

G642.0

A

1673-1999(2015)04-0119-03

曾诗岚(1981-),女,本科,重庆科技学院外事处职员。

2013-01-07

中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重点项目“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与探索”(AUAS2013-1-7)。

猜你喜欢
新建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