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2015-02-21 01:40薛素君
关键词:主体用户

薛素君

自媒体(We Media)是指人们依托于网络技术发布自己所见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贴吧、网络论坛等。通过自媒体获取信息是主体实现自我的途径之一,发布信息和观点是主体实现自我认同的途径之一。由于自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运用,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主体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

一、关于自我认同的问题

自我认同即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和承认,它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按照王成兵的观点,当代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人们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1]。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自我认同问题研究针对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主要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身份感等问题。

(一)自我认同的分类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认为自我由“主我”与“客我”两部分组成。“主我”是对他人行为与态度的一种自发性反应,而“客我”是个体所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所有他人的态度组织起来,被一个人的自我所接受,便构成了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的“客我”。“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便是完整的自我。亨利·泰菲尔(Henri Tajfel)与约翰·特纳(John Turner)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进行了区分[2]。自我认同是指主体在反思之后形成的对自己的评价,是建立在主体对自身的理解上的一种认同。社会认同是指社会其他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主我的思想、行为等的评价。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我认同造成影响,会使主我怀疑乃至改变自我认同的结果。

自我认同又可分为现实认同和虚拟认同。现实认同是指人们通过现实的生活获得的自我理解和定位,虚拟认同是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塑造的虚拟自我的认同。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得了崭新的被认同平台,虚拟认同已经与现实认同旗鼓相当[3]。虚拟认同会作用于主体的自我认同,因为它是“认同主体之间通过对虚拟世界中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的承认和接纳,使自身的认同观念或认同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4]。当前一部分人因为对现实认同不满足而常常依赖于虚拟认同,借助虚拟认同来调整自我认同感。

认同的结果有肯定也有否定。结果主要为肯定的属于肯定认同,结果主要为否定的属于否定认同。现实认同、虚拟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中都包含肯定认同和否定认同。

(二)自我认同的迷失和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和快捷,社交圈子逐渐扩大,从生活社区、工作单位逐渐扩展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单个主体面对的社交对象、工作伙伴也在由少变多,从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演变为几千、几万人。随之而来的是主体的自身价值和力量的缩小化。主体的自我认同建立的重要依据是他我和社会的认同,逐渐扩大的社交范围和主体力量的相对缩小,会影响他我和社会对主体的认同程度和结果,导致主体自我认同的迷失和异化。

自我认同的迷失,是一种自我身份感的消失即无法找到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状态。导致自我认同迷失的原因,包括当代人群对自我认同的重视和个体自我认同的困难。在技术不够发达和社会财富不够充足的时代,人们需要为了最基础的物质条件而进行社会劳动,具有明确的工作目和动力。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追求逐渐由物质需要的范畴转向精神需要的范畴,自我认同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奋斗的价值和意义。而随着社交群体的丰富和自身力量的缩小,稳定的自我认同感又难以确立,这与主体对自我认同感的重视产生了冲突,最终使主体丧失自我认同。自我认同迷失和异化,是当前社会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表现。

自我认同的异化包括极端肯定的自我认同和极端否定的自我认同。极端肯定的自我认同会导致主体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主体忽略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对自身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极端否定的自我认同会导致自卑、羞耻等心理状态,使主体丧失生活热情,走向狭隘与阴暗。极端的肯定和否定的自我认同,是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自媒体与自我认同的互动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速度更加快捷。自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与主体的自我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我认同推动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发展也影响着自我认同。

(一)自我认同推动自媒体蓬勃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很容易得到解决,人们的需求已经更多的集中于精神层面,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我是谁”等问题。

自媒体是当前媒体发展的第三阶段,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比较具有更强的交互性[5]。自媒体给予了公众抒发感情、发表观点的平台。没有自媒体的时候,人们的活动局限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相对单一和稳定的范围内,个体的自我认同在这些范围内得到有限实现,在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等方面感到乏力。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具有参与社会事务等需要。自媒体的建立机制是全民参与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参与度,扩大了社交范围,增强了主体存在感,所以自媒体面世之后迅速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而人们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又极大地推动了自媒体的繁荣发展。中国互联网中心2014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64亿,比2013年底增长了3208万。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9.3%,较2013年底增长了3.1个百分点。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规模达4.44亿,较2013年底增加772万,增长率为1.8%。

(二)自媒体影响自我认同的建立

个体的自我认同建立在自我认知和他我的反馈上。自媒体为主体获得他我的反馈提供了平台。但是,自媒体开放的信息获取和发布机制,对自我认同的树立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自媒体对自我认同的积极作用

自媒体是网络技术的一部分,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相比传统的网络和其他媒体方式,自媒体对主体的自我认同的确立更具优势。与传统的网络相比较,自媒体的性能集中于信息和观点的发布和反馈,有利于主体自我认同的实现。与其他媒体方式相比较,自媒体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见闻等随意发布于自媒体平台,供其他人评阅。这有利于促进主体正确的自我认同的树立。

自媒体是一个兼容私密性、交互性和公开性的平台。用户使用自媒体的时候不用实名认证,可以摆脱现实世界中的身份、性别、外貌、地位、财富等外在属性的限制,塑造一个虚拟的单一的主体。人往往有趋利性,看待别人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对方的财富和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自媒体用户有了网络的保护,便可以摆脱这些困扰。这有利于主体肯定的自我认同的树立。自媒体用户既可以发布信息、接受信息和转载信息,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和其他用户进行直接互动。主体的观点和言论等,更容易获得他我的反馈。这有利于主体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对于主体的正确的自我认同具有促进作用。用户在自媒体上发布的信息会进入公共网络传播领域,发布信息的人和信息传播的途径都有迹可循。用户虚拟自我认同的实现途径是言论的认同。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会将用户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传播到更广泛的地方,使主体获得更多的客体的肯定。

自媒体对于主体自我认同的另一积极作用是虚拟主体的重新塑造。现实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认同,建立在身边人群对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因为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社交人群相对稳定,所以现实的认同具有一定的稳固性,难以改变。虚拟的自我认同具有更强的重塑性。自媒体用户没有身份、地位等限制,如果用户通过一个账号难以得到其他用户的认同,可以放弃已有的账号,建立新的账号。这种自我认同的重塑性,有利于主体摆脱原有的认同感的束缚。

2.自媒体对自我认同的消极作用

自媒体对于主体的自我认同的树立也具有消极作用。首先,用户在自媒体上的交流对象不会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圈子。其他用户通过自媒体平台对于主体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户发表观点的时候通常处于感情的迸发期,特别开心或者悲伤的时候才会主动发言,而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无法表现出来。其次,自媒体对于主体的呈现具有局限性。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主体,在自媒体上可能因为时间有限而寡言少语。现实生活中乐观大方的主体,在自媒体上可能怨声载道。情感细腻的主体,可能因为表达能力的欠缺而常常词不达意。再次,自媒体平台依托于网络技术而存在,主体只有在网络、发布工具和时间等条件均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去运用自媒体表达自我。最后,其他用户也会因为空间的距离而无法了解主体已有的经历和事件发生的背景等,从而对主体的言论产生错误的认知。当主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良好的认同,而在自媒体平台中无法获得同等的认同的时候,也可能对已有的认同产生怀疑,打乱主体正常的生活状态。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也是社会性动物,都期望获得其他主体的肯定、敬重甚至崇拜。自媒体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很多人因此获得了大量的粉丝,赢得了其他用户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主体的英雄主义。如果虚拟认同总是高于现实认同,则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主体依赖自媒体,沉迷于自媒体平台上一呼百应的状态,而失去现实生活中的前行动力[6]。另外,有的主体会因为良好的虚拟认同而丧失正确的现实认同,过分相信自我力量和地位等。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良好的秩序是人们正常生活和获得利益的前提。过分良好的虚拟认同,会使主体忽略自己的社会属性,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有许多网络大v因为获得了众多粉丝的认同,结果便迷失了自我,信口开河,造谣惑众,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结语

自我认同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课题。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认同问题将越来越重要。自媒体加剧了认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面对自媒体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特点,是处理好自我认同问题的前提。

[1]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景星维,吴满意.试论网络认同的基本内涵、生成过程与价值[J].天府新论,2014(5).

[3]吴宏,谢俊.对虚拟自我认同问题的初步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4]贾英健.论虚拟认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5]Gillmor D.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M].O`Reilly Media Inc.,2006.

[6]乔丽英.自我认同的危机、成因及拯救[J].理论界,2012(2).

猜你喜欢
主体用户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注用户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