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戒子通录》得失论

2015-02-21 13:03刘喜涛
关键词:文渊阁四库全书家训

刘喜涛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汇聚了先人立身治家的聪明才智,是对社会和家庭的直观反映。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家训是我国家训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具有鲜明的特征,家训著作大量出现,如范仲淹的《范氏义庄规矩》、苏洵的《苏氏族谱》、司马光的《家范》、吕大钧的《吕氏乡约》和《乡仪》、叶梦得的《石林家训》、刘清之①的《戒子通录》等,在推动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刘清之的《戒子通录》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家训总集,在家训发展史上具有开创作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戒子通录》在编撰中的得与失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编撰特点

(一)内容丰富全面

《戒子通录》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家训总集,是南宋之前家训资料的总汇,辑录的内容十分丰富,“理明意切,读之能使为人臣、为子弟者油然起忠孝之心”[1],得到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元代的虞集“甚重其书,尝劝其后人刻诸金谿”。[2]四库馆臣也对其评价甚高,认为“其书博采经史群籍,凡有关庭训者,皆节录其大要。至于母训阃教,亦备述焉。史称其甘贫力学,博极群书,故是编采摭繁富,或不免于冗杂。然其随事示教,不惮于委曲详明,虽琐语碎事,莫非劝戒之资,固不以过多为患也”。[3]

全书共有8卷,收录家训200多条,囊括了西周至南宋初年的家训资料。全书在资料的编排上也自成一体,“其中第一卷为帝王家训类,第八卷为母训类,第二至七卷为士大夫家训类。在每一类中,皆依原文作者所处年代的先后排序。”[4]其选材的范围广泛,包括经书、史传、文集、现存家训著作等;其选材的体例多样,有语录、诗歌、书信、杂文等各类文体;其训诫内容针对性强,包括孝悌、仁爱、和顺的家庭伦理,勤学、恭谦、修身的人生哲学,节俭、名利、廉洁的道德观念等。

《戒子通录》的编排体例和取材范围对以后辑录体家训著作提供了一个范例,促进了明清时期家训汇编文献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小注简明实用

《戒子通录》基本上在每条训词或诗文作者的标题之后都撰有小注,这也是与其它家训总集在体式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借助于这些小注我们可以对本条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这些小注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大致分为5种②[5]。第一,简单介绍作者的籍贯生平。如卷三《王僧虔》条,通过小注“琅琊人,仕齐,为仪同。宋世,尝有书戒子”,我们可以对作者的字号、籍贯、生活年代等有个简单的了解,为后面概述家训材料产生的实际背景作了铺垫。第二,概述家训材料产生的背景。如卷一《戒子言·光武》条家训为“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单凭这一句不可能知道训诫的内容和目的,而小注标有:“秀,字文叔,每旦视朝,日昃乃罢,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通过小注我们才知道光武帝以国事为乐,并且告诫皇子也要以国事为重,这种介绍背景、原因和目的的小注,对人们理解家训内容有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第三,简单介绍材料的主要内容。卷一《礼记·内则·名子辞》条的小序为“子生,父咳而名之。父曰:‘钦有帅。’母对曰:‘记有成。’”这其实就是对此条内容的简单介绍,让人们对本节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第四,标明材料的出处。如卷五《羊枯》条小注“字叔子,泰山人,晋征南大将军,无子,诏以兄子暨,暨弟伊,伊弟篇为枯后,戒书出欧阳询。”指出此条家训出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一书。第五,介绍节选情况。《戒子通录》中的家训有许多源出于整部著述,如《颜氏家训》、《童蒙训》等,刘清之在这类较大型的家训材料后会标明“节录”,以与原著进行区别。例如卷二《家训颜之推》条下注:“著书二十篇,训子思鲁等,其大略具此”等。

(三)节选体例鲜明

《戒子通录》作为一部家训总集,与大部头的丛书有所不同。由于《戒子通录》的篇幅有限,它不会去对家训材料的原著进行全部著录,并且为了使其选录的训诫内容更有针对性,以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和教导性,其在对摘录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戒子通录》的有些选文与原文相比进行了删减,比如《家训颜之推》中只节录了说理的部分,对原书中所列的事例都给予省略,并且有些句段用自己的语言编撰,但这并不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如卷一《列女传·胎教》节选自刘向的《古列女传·周室三母》,刘清之在节选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删改,文章中语句的顺序也发生了改变,《列女传·胎教》中为:

古者,妇人姙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太王之子曰王季,王季成童,靡有过失。娶太任,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徳之行,不视恶色,不听淫声,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刘向的《古列女传·周室三母》[6]的部分原文为:

第五,智慧校园的建设应本着对全平台的适应性,包括对于安卓、IOS以及电脑端的信息交互能力,使智慧校园的建设拥有联动性和信息通用性,方便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互。

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吕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太王谋事迁徙,必与太姜。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徳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姙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不同:“古者,妇人姙子……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这段话原本在文尾,刘清之把其提至段首,作为总论;“卒为周宗”4字为原文中所无,是刘清之根据历史事实所添加,使文章看起来更加完整,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在摘选内容上所下的功夫。

二、现存四库本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编排凌乱

《戒子通录》所辑录的家训材料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并且在内容上先介绍帝王家训,接着为士大夫家训、文人诗训和母训,这样的编排才符合刘清之编著此书的初衷。但是由于《戒子通录》原书已经亡佚,现存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清代四库馆臣修订《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的,“自宋以前时代错出,颇无伦次,盖一时随手摘录,未经排比”[3],这也就难免会出现问题。

首先,章节的编排上存在问题。四库馆臣主要是依据篇幅的长短来进行八卷的划分,并不是按照帝王家训、士大夫家训、文人诗训、母训这一顺序来编排,从逻辑上来看比较凌乱。其次,在每卷内容的划分长短不一。其中第二卷只有《家训颜之推》与《唐柳玭序训》两篇,第七卷只有《辨志录》一篇,而其他各卷都为许多短小的家训组成,并且卷六中的《童蒙训》一篇便占据了整卷一半以上的篇幅,整体上来看各卷的内容划分不太合理。最后,每卷中的家训材料时间排序有误。每卷中的内容原本应按照原文作者所处的时代由古至今编排,但是参看《戒子通录》之后就会发现其中排序混乱,基本上没有规律可循。

(二)小注记载错误

小注作为《戒子通录》中的重要一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其中的一些关于历史事实方面的记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卷三《商裒》条的小注为“晋人。按:商裒即殷裒,宋人,避讳所改也。曾为荥阳令,有恵政。”但是《明一统志》卷二十六中记载为“魏荥阳令,兴学教民,民知礼让。”《河南通志》卷五十六中记载为“三国殷裒,魏荥阳令,广筑学馆,会集朋徒,民乃歌之。”《通志》卷六十九中记载为:“章武太守殷裒集二卷”。从以上可知,殷裒为三国时期人,而非宋人。

卷四《贺敦谓子言》条中的小注为“隋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终,呼子弼谓曰。按:敦复姓贺若,世居漠北,为周申州刺史,即被害,事见《北史》。此标贺姓,疑有脱字,注云:‘隋,亦误也。’弼,字辅臣,仕隋,以平陈功封宋国公,见《隋书》。”其中《隋书》中记载为贺敦“仕周,为金州总管”,不是隋朝。对于贺敦“为周申州刺史”一处,《周书》、《北史》中的记载都为中州刺史,而非“为周申州刺史”。并且据《隋书》、《北史》中的记载,贺若弼“字辅伯”,小注中却作“字辅臣”。

(三)节选内容错乱

《戒子通录》是一部汇编性质的家训著作,其在节选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方面的努力是不可否认的,为后世家训著作的编撰提供了借鉴。但刘清之在节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在节录时,原文顺序被颠倒导致文意不明。例如,卷五司马光的《训子孙文》一篇中:

孔子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善为家者,爪牙之利不及虎豹,旅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颺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久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人以礼,使知父子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知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使相依芘以扞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慈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如是,则其身安如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彼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不饱,弊衣不完,人无怨矣。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所厚薄也。汉世谚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言尺布可缝而共衣,斗粟可舂而共食,讥文帝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据司马光《家范》中的原文可知,“彼尽其所有而均之”及以下的文字本应在第一段“善为家者”之后,这样句意才完整。并且“善为家者”与“爪牙之利不及虎豹”中间还有脱文情况出现,导致文意不明。

2.选录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时体例混乱,把多篇著作的内容合为一部,且没有在小注中指明。例如卷六吕本中的《童蒙训》一篇中,刘清之在小注中已经说明是”略取之“于《童蒙训》,但是经过与原文比对可知,此篇中的内容只有一小部分是出自《童蒙训》,另外还有《少仪外传》、《紫微杂说》、《官箴》中的内容,读者稍不注意便会在引用时出现错误。

(四)文字改动较大

在中国古代,图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常出现篡改内容或亡佚等情况,《戒子通录》也在所难免,其现行本为辑佚本。《戒子通录》中改动最多的当属字词部分,其中包括因避讳而改字、因形近而错字、因义近而改字等。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或为传抄之误,或为后世之人有意为之。

由于受到封建社会避讳制度的影响,史官在历史记载中经常发生因避讳而改字的情况,在《四库全书》编撰的清代更为严重,这也可以在《戒子通录》中体现出来,“玄”、“弘”等字特别明显。如卷一《汉武帝》有“呜呼!小子旦,受兹元社”一句,其中的“元社”在《汉书》中记载为“玄社”。卷一《敕后主辞·蜀汉先主》的小序中对刘备的介绍为“备,字元徳,涿郡人。子后主禅,字公嗣,凡一章”,但是据《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字“玄德”。

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通过手抄、传诵等方式流传。在相互传抄的过程中,由于字形相似而导致传抄错误的情况也有很多,《戒子通录》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卷一《文儆传·周书》有“维文王告薨”一句,而《逸周书》中记载为“维文王告夢”,“薨”与“夢”两字由于字形相同而出现错误。卷一《周公》“徳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一句中的“险”字,在《尚书》、《说苑》、《太平御览》、《天中记》等书中都为“俭”字,并且从前后文意上来看,“俭”与“恭”两字为对应关系。由此可知,“险”字应为误载。

《戒子通录》中因义近而改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卷一《樊宏》的小序有“字靡卿,南阳人。后汉寿张侯,为人谦柔畏谨,不求苟进。常戒其子”一句,此句中的“谨”字在《后汉书》中记载为“慎”字,“谨”与“慎”两字意义接近。卷一《曹袞》中的“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足之行,当造膝谏之”,通过与《三国志》中的记载“兄弟有不足之行”[7]一句对比可知,“足”与“良”两字因字义相近而改字。

结语

总之,现存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戒子通录》为仅有的版本,我们只能依靠它来窥探此书的原貌。由于现存的《戒子通录》为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的辑佚本,存在问题也在所难免,当然其中存在的有些问题可能也并非刘清之所为。由于《戒子通录》在家庭教育、宋代社会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本书也亟待整理与研究,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注释

① 刘清之(1134-1190),字子澄,号静春,江西临江(今江西清江)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建德县主簿、太常寺主簿、鄂州与衡州通判等职。

② 杨夕的《刘清之及其<戒子通录>研究》一文中将小注的作用分为四种,今在此处加以借鉴,并增加第三条“简单介绍材料的主要内容”,并将第五条“介绍节录者”改为“介绍节选情况”。

[1]刘清之.戒子通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虞集.道园学古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马泓波,王晓斌.现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戒子通录》的四种错误类型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3(4).

[5]杨夕.刘清之及其《戒子通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6]刘向.古列女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文渊阁四库全书家训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家训伴我成长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