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调查
——以聂拉木县樟木镇为例

2015-02-21 02:05乔永春次仁琼达刘玉皑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樟木尔巴生计

乔永春,次仁琼达,马 宁,刘玉皑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调查
——以聂拉木县樟木镇为例

乔永春,次仁琼达,马 宁,刘玉皑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樟木镇是我国夏尔巴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历史上,夏尔巴人的传统生计方式主要是农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国家政策、交通条件、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夏尔巴人作为跨界民族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生计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商业逐渐取代农牧业,使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樟木镇;夏尔巴人;生计方式;边境贸易

夏尔巴人,又名雪巴人或谢尔巴人,藏语意为“东方来的人”,其主体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境内,约有十万人,在我国境内的常住人口约有2000人,主要定居在我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樟木镇、定结县陈塘镇和定日县戎辖乡。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属于我国的未识别民族。我国学术界对夏尔巴人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研究成果的数量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夏尔巴人的族源、民间音乐、风俗习惯和亲属制度等方面。黄颢[1]、陈乃文[2]、王丽颖[3]等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得出夏尔巴人的族源是藏族和党项羌的两种可能性。格曲[4]、央金卓嘎[5]、莫佳[6]等人通过实地调研及资料整理,对夏尔巴人民间音乐的种类及特点做出了细致归纳和总结。刘洪记[7]、陈立明[8]、切排、桑代吉[9]等人对夏尔巴人的衣食住行、婚丧、节日及宗教信仰等习俗做出了详细介绍。桑吉东智[10]、王思亓[11]等人对夏尔巴人的通婚禁忌和亲属认同所遵守的规范进行了梳理。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尚未出现专门对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为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在对樟木镇夏尔巴人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撰成此文,希望能对夏尔巴人的研究有所贡献。

一、樟木镇夏尔巴人概况

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是我国夏尔巴人世代生息繁衍的主要区域之一,下辖樟木、帮村、立新和雪

布岗4个行政村,此外,还有一个由4村村民自发组建、新近形成的自然村—迪斯岗。其中,立新村和雪布岗村是夏尔巴人的传统聚居区,当地人的口碑流传:立新村是夏尔巴人的第一批先民焚烧森林后建立的村寨,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村名是西藏和平解放后最早来此工作的汉族干部“张主任”命名的,取“新生”之意。雪布岗村原是立新村夏尔巴人的一个后山牧场,19世纪30年代,夏尔巴人引进土豆种植后,食物增多,人口增加,雪布岗就由牧户的临时聚居点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夏尔巴人村落。近百年来,从事西藏和尼泊尔间货物贩运的夏尔巴人商贩搭建的临时休息点构成了帮村和樟木村的雏形,1965年中尼公路修通,1966年樟木口岸开放,使当地与外界的交流更加便捷,各国登山队也不断造访此地,使帮村和樟木村作为物资中转点和人员休息地的地位愈发突出,不断涌入的藏族和汉族人就与当地的夏尔巴人一起组成了新的村落,形成了现在的帮村和樟木村。目前,整个樟木镇常住夏尔巴人口为1442人,占整个樟木镇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其中,立新村664人,雪布岗300人,帮村182人,樟木村226人,新近形成的迪斯岗村,村民户口还在原来的4村之内。

二、夏尔巴人的传统生计方式

生计方式是不同族群为维持生活的办法及赚钱谋生的手段,“对一个民族来说,其生计方式是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12]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靠天吃饭”的传统社会中,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计方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在樟木镇夏尔巴人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一)农牧业

历史上,立新村与雪布岗村是夏尔巴人牧户的主要集中地,这两个村寨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峡谷的山坡上,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村寨周围地形陡峭、山高谷深,平地极少,耕地不足给人们发展农业经济造成了很大困难。所以,在这里生活的夏尔巴人在生计方式上只能依赖靠山吃山的牧业经济,而在房前屋后的平地上种植极其有限的农作物。

个案1:LSBJ①是立新村牧户,五十多年前,在立新村几乎还不存在单靠种地为生的农户,LSBJ家也不例外,当时他家仅有3块田地,加起来面积不超过一亩,而拥有如此数量的土地在当时的立新村已经算得上是中等农户了。即使是这样,LSBJ家每年收获的土豆却还不够一家人一个季度的口粮。所以,放养黄牛,到聂拉木县城出售后换回粮食就成了LSBJ家必须要做的事情。

与立新村和雪布岗村比起来,帮村的地势要平坦许多,村民在很早以前便有意识地将村落附近较平坦的山地开垦成梯田式的田地。于是,帮村就有了人少地多的优势,又因其距离最近的牧场——立新后山至少有20公里的山路,所以,帮村的夏尔巴人主要以种田为生、兼营放牧。

个案2:CRBM②是帮村农户,家里有十几块零散的土地,总共大约有三亩多,只能算是该村的中下等农户。CRBM家每年单靠种植土豆就能解决家里6口人的口粮,但为了使生活更有保障,他家还放牧3头母黄牛和2头母犏牛,1头1岁的小黄牛可卖4000多元,1头有相同年龄的小犏牛可卖3000多元,CRBM家每年都会把家里一岁大的小牛犊卖掉,加上出售奶制品,每年能有12000元的收入,主要用于购买更多的粮食和蔬菜,满足全家人的日常用度。

(二)背夫和向导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农业和牧业都没有在樟木村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中占据过主导地位。因为靠近樟木镇市场和中尼公路,以前这里的夏尔巴人多靠替雇主背运货物、替各国攀登珠峰的登山队做背夫和向导赚钱,一些在登山界有名的夏尔巴人背夫和向导大多出自樟木村。

个案3:CLM③以前是樟木镇上的背运工人,靠为内地来的商户背运货物、替尼泊尔人送货过境赚钱。在樟木村里,许多夏尔巴男人都会像他一样,常年依靠做背夫赚钱,他们中跑的最远的到过拉萨、加德满都,有的人甚至为了能多赚点钱,替国外的登山队往珠峰上背运仪器。2004年,CLM在为一名内地来的商人背运货物时,不小心跌下山坡摔伤了腿,从那以后便再没有做过背夫。

(三)竹编业

在樟木镇夏尔巴人的传统手工技艺上,竹编列首位,在樟木镇各村都有人用竹编产品换取现金、补贴家用,其中又以帮村最为著名。人们编织的竹器种类主要有竹篓、竹席、竹篮、竹筐等十多种。在编织竹器分工上,男人一般负责上山砍竹、在家劈竹、削竹、刮竹,而女人则负责把男人收拾好的竹条和竹篾编织成各种各样的竹器,再由男人把这些竹器背到樟木镇或聂拉木县集市上出售。竹器的价格根据大小和种类的不同,售价一般在20-120元之间。从事竹编工作有很强的季节性,只能在夏季进行,一旦冬季来临,当地林业部门便会封山,人们也会因为竹源断绝而暂时停工。

个案4:LBZM④非常善于编织“甲杂”(竹漏斗)、“拉布杂”(竹筐)、“兴杂”(竹篓)等竹器。在家里,LBZM的丈夫主要负责上山砍伐竹林和做前期的准备工作,LBZM则负责编织,就编织时间来说,2个小时就能编织一个“甲杂”,4个小时可以编织好一个“拉布杂”,大半天时间才能编好一个“兴杂”。就价格而言,一般一个“甲杂”可以卖25元,一个“拉布杂”可以卖60元,而一个较大的“兴杂”则可以卖到80元,仅在一个夏季,LBZM家就能依靠竹编获得5000-7000元的收入,这是她家重要的现金来源之一。

三、夏尔巴人生计方式的变迁

樟木镇在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夏尔巴人的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极大提高,传统的农牧结合的生计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出现了很多新型生计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生计方式,成为夏尔巴人获取现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

(一)农业经济的升级——蔬菜大棚的崛起

改革开放之前,樟木镇的夏尔巴人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仅有土豆、玉米、白菜和辣椒,品种单一、土地分散、收成有限、自种自食是那一时期夏尔巴人传统农业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樟木镇日益增加的蔬菜需求,让内地来此谋业的汉族人最先嗅到了商机,开始以每年600-1700元/亩的价格租赁土地,进行大棚蔬菜的试种并取得成功。后来,聂拉木县为了鼓励夏尔巴人自己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开始分批对樟木镇夏尔巴人农户进行大棚蔬菜种植的技术培训,并免费为他们提供大棚蔬菜种植所需的一切材料和技术指导,每年还会为种植大户发放5000元的菜种补贴,使得大棚蔬菜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又增加了菜农的经济收入。

个案1:BMDJ⑤是帮村比较大的农户,拥有13块土地,大约八亩左右,一直用于种植传统农作物。2000年时,有内地来的汉族人登门拜访,租下她家的五亩地用于经营蔬菜大棚,收入很高,她看着特别羡慕,但苦于不懂技术,担心投入资金后亏本,一直不敢尝试。后来,她参加县里组织的蔬菜大棚技术培训后,也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现已拥有两亩大棚蔬菜地,主要种植菠菜、青椒和大葱,除了自己吃,大部分售卖,每年可收入15000元。

(二)牧业经济的升级——牛奶加工厂的诞生

牧业曾经在樟木镇立新、雪布岗和帮村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立新村和雪布岗村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放牧为生,牲畜主要是黄牛和犏牛,其中,犏牛是牦牛和黄牛杂交所生,因其所产牛奶出酥油的产量高,所以深受大牧户的青睐,黄牛的产奶量大,一般小牧户会饲养。因为地形所限,樟木镇适合放牧的牧场只有立新村后面的3座草山,虽然草场有限,但牧户却很少会变卖老牛群,平常只是靠卖牛仔和奶制品来维持日常生计。所以,牧场有限、牲畜品种和畜牧产品单一是那一时期樟木镇牧业的突出特点。现在,整个樟木镇共有44户牧民,其中又以立新村最多。

个案2:SZ⑥是樟木村养殖规模最大的牧户,十几年前,他最多只放养过四十多头黄牛和犏牛。2008年,SZ在樟木镇超市里看到过加工后的成品奶卖价高、销售好,所以,他便决定联合樟木、立新、雪布岗3个村中几个大的牧户一起筹建牛奶加工厂,无奈他的提议没有得到其他牧户的响应,但这些牧户却答应待他的厂子建好后,愿意将所产牛奶的一半以赊账的形式供应他两年。有了充足的奶源后,他便卖掉了家里所有的牛,又四处筹措经费,终于在2010年建成了他的牛奶加工厂。现在,SZ的牛奶厂效益非常好,每年大约有四十多万元的经

济收入。

(三)以商业为中心的新型生计方式

1983年,樟木被划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陆路通商口岸,每年西藏自治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都会在此进行交接,货物种类非常丰富,各种日常用品、西藏特产、电子产品和机器设备无所不包。2004年,樟木口岸的中尼边境贸易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2010年,突破了5亿美元;2014年,达到了20.67亿美元。

1、边境贸易

在樟木镇通往中尼边境友谊桥的公路中部,有一个新近形成的夏尔巴人聚集地——迪斯岗村,在迪斯岗村生活的村民,大部分都是来自樟木镇下辖的4个行政村中的年轻人,其中,以立新村人数量最多。这些年轻人聚集到迪斯岗,最初目的并不是要组成一个新村,而是为了能够利用迪斯岗村的优越地理位置来做边贸生意。目前,樟木镇的夏尔巴人从事边贸生意的人占到总人数的80%,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人在经商,使商业成为樟木夏尔巴人最主要的生计方式。

个案3:CRDJ⑦家境贫穷,17岁在聂拉木县读完初中便辍学打工,先后干过餐厅服务员和旅馆收银员,19岁时,转行到一个温州人开的大型化妆品专卖店做推销员,因业绩突出,很快便被提拔为店长,20岁时,便考虑辞职后自己做生意,21岁时,辞去化妆品店长职务。在温州老板的帮助下,在迪斯岗村开了一家化妆品专卖店,经过3年的发展,现在这家店由CRDJ和自己的两个表妹共同经管,进货地点从国内转移到加德满都,每年7-8月的旅游旺季,每月营业额都在10万元以上,即使在销售淡季,每月的营业额也在2-3万元,抛掉成本,CRDJ每年都有十多万元的净收入。

2、货币兑换

随着中尼边境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催生出了一批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职业商人,他们以兑换人民币和尼泊尔卢比为主。目前,在樟木口岸,一共有8家货币兑换公司,其中,有6家是由夏尔巴人创建的,是一种独特和新型的微型民间金融机构,时间最长的已经营了近二十年之久,新成立的公司才刚满5年。依据我国相关金融规定要求,自尼泊尔来樟木口岸或要从樟木口岸过境到中国去旅游、经商的外国游客和商人,必须在经过樟木口岸时就把所携带的卢比或其他外币兑换成人民币。而在尼泊尔,虽然人民币在首都加德满可以流通,但其他地方的人对人民币的认可度却很低,如果有中国人要到尼泊尔旅游或经商,事先没有兑换好尼币,那他在加德满都以外的地方,手持人民币几乎寸步难行。虽然设在樟木口岸的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也可以从事中外货币兑换业务,但因为严格按照汇率浮动兑换和手续的繁琐,人们更喜欢到经营方式灵活的货币兑换公司进行兑换,即换即走,不用长时间等待。因为经济效益很好,使从事货币兑换的人员很快成为了樟木镇的富裕户。

个案4:CF⑧是拉萨的藏族人,2005年,她独自到樟木镇打工,起初主要从事饭店收银员的工作,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下进入货币兑换公司上班,并在此结识了现在的夏尔巴人丈夫。2008年,她和丈夫结婚后就一起辞职,创建了自己的货币兑换公司,在樟木镇的8家货币兑换公司中,她的公司成立时间排在第3位。每年8月份是樟木镇旅游和边境贸易最旺盛的时期,10月份藏族人要去尼泊尔出售虫草,尼泊尔人过新年也要来樟木镇采购年货,这几个时间段都是货币兑换的黄金时间,每兑换一万元人民币,兑换公司要收取200多元的手续费,一个月能兑换二三百万元人民币,收入五六万元。即使在淡季,每兑一万元人民币,兑换公司也要收取120元的手续费,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因为兑换货币不费体力,所以货币兑换公司一般都雇佣女工。

3、报关公司

在樟木口岸,还有8家报关公司。这些报关公司是依照我国法律规定,经樟木口岸海关部门准予注册登记,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人的委托,以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向海关办理代理报关业务,从事报关服务的境内企业法人,简单来说就是指替别的公司办理进出口货物手续的代理收发货人。樟木口岸这8家报关公司的规模并不大,2006年创建的“家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只有8名员工,是当地最大的报关公司,规模

最小的公司仅有2人。虽然樟木口岸的报关公司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只要是从樟木口岸进出口的货物,近半数都会经报关公司挂牌代理收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情况下,公司贴标报关的货物是按车计量的,一大车货物收费1500元,小车货物收费800元。在业务量大的时候,公司老板为鼓励员工加班,一般都会为员工在每月15000元底薪的基础上,再多发五六千元奖金。这8家报关公司基本上都是夏尔巴人在经营,所以,这也成为夏尔巴人不可或缺的谋生方式。

个案5:ADZ⑨是“西藏巴布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老板,大学毕业时,他顺利地考到了报关员从业资格证,于是他便进入当时樟木镇最早成立的“家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打工。经过一年的锻炼,熟悉报关业务后,他选择了辞职创业,于2012年创建了“西藏巴布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这是樟木镇成立的第5家报关公司。目前,ADZ的报关公司有4名员工,每年7-8月的旺季、尼泊尔新年前夕,公司每天的纯收入能达到二三万元。

(四)与旅游业相关的生计方式

“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的目的,是因为旅游能给它们提供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了从旅游所创造的财富中自然产生社会效益。”[13](P32)现在到樟木旅游和通过樟木口岸去尼泊尔旅游的游客数量很多,这使樟木镇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每年7-8月份,每天大约有两千人进入樟木镇,给当地的旅游接待带来较大压力,但也带动了与旅游业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

1、出租车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樟木镇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每年7-8月份,来樟木游玩、从樟木口岸过境的内地和国外游客数量都会达到全年的最高值,由于人员流动的需要,樟木出现了出租车行业。目前,樟木镇共有出租车五十多辆,绝大多数司机都是夏尔巴人,具有熟悉地形、路况的优势。因为国道318线樟木段山路狭窄、陡峭、弯道众多,乘坐当地人开的出租车进行观光旅游明显比自驾游和乘坐旅游大巴更为安全和方便,所以,许多游客开眼看樟木的第一眼便是在樟木镇的出租车上渡过的,每逢旅游旺季,樟木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就会从平时每月三四千元暴增至一两万元,这给出租车司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促进了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个案6:AWJZ⑩是樟木镇的出租车司机,他以前靠开货车赚钱,后来有了资本,又感到开货车风险太大,所以,就在帮村亲戚的帮助下,转行做了樟木镇的出租车司机。AWJZ说一般来樟木游玩的散客,大部分都会选择坐出租车,每年旅游旺季时,他就会把收费标准从按里程计费改为按人头计费,还会上浮价格。目前,和AWJZ一起在樟木镇开出租车的帮村夏尔巴司机有5人,他们跑的最多的路线是樟木镇到友谊桥段,十几公里的路程,单程收费20-30元,此外,还经常被游客包车跑樟木镇-聂拉木县城、樟木镇-日喀则市的长途路线。

2、导游业

樟木镇夏尔巴人以前就靠为各国攀登珠峰的登山队做背夫和向导而闻名世界,强健的体魄和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优势使他们干起这项工作来得心应手。一般到樟木镇旅游的内地或国外游客,都会被樟木奇异的自然风光和夏尔巴人独特的民俗风情所吸引,女游客还会被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和廉价的尼泊尔商品所吸引,但若无当地导游进行引导和讲解,游客很难了解到这些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因此,雇用一名当地导游就成为很多游客的必然选择,这使导游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从事导游行业的大多是夏尔巴年轻人,他们继承了先辈“敢于犯险,不怕受累”的拼搏精神,再加上熟知当地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具有语言优势,很多年轻人都取得了成功。

个案7:SLDZ⑪是专职导游,16岁初中毕业后便跟着父亲经营餐馆生意,因为有一次在接待尼泊尔客人时,他非常流利地使用了尼泊尔语,被在一旁吃饭的广州老板相中,以每月2000元的底薪雇他做旅游中介所的尼泊尔语翻译,从此,他便与旅游业打上了交道。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自己做行政接待虽然底薪略高,但几乎没有提成,与带队的导游相比,收入差距很大,于是,他拿到导游资格证书后就向老板提出要带赴尼泊尔的旅游团队,得到老板的允许。这3年来,他一共带过了一百多个旅游团队赴尼泊尔旅游,每年能有六万元左右的收入。

3、餐饮业和住宿业

餐饮和住宿作为衡量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强弱的指标,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樟木镇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游客的吃饭问题和住宿问题接踵而至。在改革开放之后,旅游业成为樟木镇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其直接带动下,樟木镇的餐饮业和住宿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如今,樟木口岸各类风味的餐馆比较齐全,其中又以川菜馆数量最多。各种档次的宾馆有七十多家,其中夏尔巴人开的家庭旅馆就有近五十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促进了农牧民就业。

个案8:DJ⑫2010年高中毕业后来到财缘宾馆做服务员,主要负责换洗被褥,每月可拿到1800元工资。2012年,DJ被调到前台做接待工作,工资也涨到了每月3000元。2013年,因业务出色,他被总经理提拔为大堂经理,工资涨到了每月6500元,并且享有奖金和带薪休假的待遇。这两年也恰是财缘宾馆生意最好的时期,以前宾客房间的价格多集中在80-200元,现在的房间价格提高到了200-400元,其他宾馆的情况也和财缘宾馆一样,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四、夏尔巴人生计方式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樟木镇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以改革开放为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夏尔巴人传统的生计方式得到了升级和拓展,一些新型的生计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生计方式。现在,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们认为,促使樟木镇夏尔巴人生计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夏尔巴人生计方式的变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樟木镇,大到口岸定位,小到边民谋生,处处都显示出国家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1966年,樟木口岸开放时,由于尼泊尔经济不振、中印关系紧张、东南亚陷入战乱、国内也进入十年动乱时期等原因,樟木虽设口岸但并没有真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经济建设,1983年,国务院批准樟木镇成为我国西南边疆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口岸的功能也被定位为振兴西藏经济,出口辐射南亚。为鼓励边民贸易,延长了边民证的有效期限,把边民免税的贸易额增加到每日8000元。2008年,中尼双方签订协议,允许双方边民在持有边民证的情况下,在彼此国界线15公里的范围内自由出入,以友谊桥为中心,这个范围可辐射30公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更加宽松,如今,我国货物主要经樟木口岸出口至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等地,进口货物则主要来自尼泊尔和欧洲,对南亚的经济影响力和辐射面日益扩大。樟木镇经济的繁荣正是夏尔巴人生计方式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夏尔巴人生计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先天因素

樟木镇地处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南部边陲,东、南、西三面与尼泊尔接壤,南距中尼边境友谊桥13公里、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120公里,北距聂拉木县城30公里,距日喀则市473公里,距西藏首府拉萨市736公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从拉萨至樟木口岸,南北贯通的国道318线,又恰好把拉萨、日喀则、江孜、聂拉木、樟木口岸等紧紧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西藏经济发展比较繁荣的一条经济带。因而,对北,樟木镇是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商人和货物,甚至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货物和游客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对南,樟木镇又是西藏货物、游客和商人出境到尼泊尔或南亚的必经之地,也是内地货物、游客和商人从西藏出国的过境之地。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樟木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的谋生行业,也为夏尔巴人多元化的生计方式提供了先天因素。

(三)日益完善的交通线路为夏尔巴人生计方式的拓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1965年,自上海吴淞口至西藏樟木镇的国道318线建成通车,西藏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樟木也第一次搭上了内地经济发展的快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发展,首先对西藏的贸易关口樟木镇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将樟木镇的主要街道全部用碎石进行硬化处理。

2000年,樟木镇的主要街道全部改为水泥路面。2014年年初,国家拨款3500万元,投资樟木镇的乡道铺设。如今,不但樟木镇的主要街道,就连村道也都铺成了水泥路面。“要想富,先修路”在樟木镇已不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到了实处。现代化的交通线路为樟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促进了边境贸易、出租车行业、大棚蔬菜种植、旅游业和物流业等行业的发展,使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越来越多种多样。

(四)夏尔巴人的自身优势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得到充分发挥

樟木镇夏尔巴人自身所具备的语言优势也是促使他们选择新型生计方式的原因,目前樟木镇有超过80%的夏尔巴人以做边贸生意为生,其中,超过80%的夏尔巴人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因为是跨境民族的缘故,这些年轻人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都能熟练使用夏尔巴语、藏语、汉语、尼泊尔语等语言,一些人还能说带有尼泊尔口音的英语。因为樟木镇所接待的游客或商人多是来自内地或国外,如果经营边贸生意的夏尔巴人没有掌握多种语言,那么他在做生意时便很难与各国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影响生意。夏尔巴年轻人正是掌握了多种语言,能够毫无障碍地与各国商人打交道,才使得生意进行得比较顺利。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樟木镇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由传统的农牧相济、背夫竹编相辅的模式向现在的经商为主、服务业为辅的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夏尔巴人的自身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引导、内外文化调适、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逐渐把樟木镇纳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同时,也改变了樟木镇的发展轨迹,直接影响了夏尔巴人生计方式的选择。这是樟木镇的区域小环境融入外部社会大环境的真实反映。

[注 释]

①LSBJ访谈。访谈人:乔永春、达瓦、次仁琼达、罗广心。被采访人:LSBJ,男,夏尔巴人,58岁,樟木镇立新村人,牧户。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C区;时间:2015年7月24日。

②CRBM访谈。访谈人:赵鹏、达瓦、拉巴次仁、王晓航。被采访人:CRBM,女,夏尔巴人,46岁,樟木镇帮村人,农户。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A区;时间: 2015年8月4日。

③CLM访谈。访谈人:乔永春、次仁琼达、尼卓嘎、罗广心。被采访人:CLM,男,夏尔巴人,45岁,樟木镇樟木村人,商户。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B区;时间:2015年8月3日。

④LBZM访谈。访谈人:乔永春、次仁琼达、达瓦、罗广心。被采访人:LBZM,女,夏尔巴人,26岁,樟木镇立新村人,牧户。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C区;时间:2015年7月25日。

⑤BMDJ访谈。访谈人:拉巴次仁、尼卓嘎、王晓航。被采访人:BMDJ,女,夏尔巴人,49岁,樟木镇帮村人,商户。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B区;时间:2015年8月3日。

⑥SZ访谈。访谈人:乔永春、次仁琼达、尼卓嘎、罗广心。被采访人:SZ,男,夏尔巴人,41岁,樟木镇樟木村人,牛奶加工厂老板。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B区;时间:2015年8月2日。

⑦CRDJ访谈。访谈人:拉巴次仁、尼卓嘎、王晓航。被采访人:CRDJ,女,夏尔巴人,24岁,樟木镇雪布岗村人,化妆品店老板。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C区;时间:2015年7月26日。

⑧CF访谈。访谈人:乔永春、次仁琼达、罗广心。被采访人:CF,女,藏族,28岁,樟木镇樟木村人,货币兑换公司老板。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B区;时间:2015年8月3日。

⑨ADZ访谈。访谈人:乔永春、赵鹏、次仁琼达、罗广心。被采访人:ADZ,男,夏尔巴人,29岁,樟木镇樟木村人,报关公司老板。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B区;时间:2015年8月2日。

⑩AWJZ访谈。访谈人:乔永春、次仁琼达、尼卓嘎、罗广心。被采访人:AWJZ,男,夏尔巴人,29岁,樟木镇帮村人,出租车司机。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A区;时间:2015年8月3日。

⑪SLDZ访谈。访谈人:拉巴次仁、次仁琼达、王晓航、罗广心。被采访人:SLDZ,男,夏尔巴人,21岁,樟木镇雪布岗村人,导游。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C区;时间:2015年7月27日。

⑫DJ访谈。访谈人:赵鹏、拉巴次仁、达瓦、王晓航。被采访人:DJ,女,夏尔巴人,24岁,樟木镇樟木村人,财缘宾馆

大堂经理。采访地点:日喀则桑珠孜樟木受灾群众安置点B区;时间:2015年8月2日。

[1]黄颢.夏尔巴人族源试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3).

[2]陈乃文.夏尔巴人源流探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4).

[3]王丽颖,杨浣,马升林.夏尔巴人族源问题再探[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3).

[4]格曲.夏尔巴器乐曲[J].西藏艺术研究,2002(1).

[5]格曲,央金卓嘎.夏尔巴人的音乐文化与艺术特点[J].西北艺术研究,2006(3).

[6]莫佳.樟木夏尔巴人民间音乐浅析[J].西藏艺术研究,2014(2).

[7]刘洪记.夏尔巴习俗述略[J].中国藏学,1991(3).

[8]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与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9]切排,桑代吉.夏尔巴人的历史与现状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2006(1).

[10]桑吉东智.陈塘夏尔巴人的氏族及其功能[J].青藏高原论坛,2013(3).

[11]王思亓.夏尔巴人“骨系”认同下的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2).

[12]罗康隆.论民族生计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关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4(5).

[13][加]Bob McKercher,[澳]Hilary du Cros著,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陈立明]

[校 对 康桂芳]

F752.8

A

1003-8388(2015)05-0075-08

2015-09-13

乔永春(1986-),男,河南周口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西藏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尼泊尔地震后樟木镇的生态文化重建研究”(项目号:XT15006);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民族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西藏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大学生田野调查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樟木尔巴生计
BY THE SEA
夏尔巴族源与迁徙历史再探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夏尔巴人研究综述
樟木桥抒怀
重器千秋——稀有香樟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