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变迁

2015-02-21 01:40叶紫琳陈国栋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民间

叶紫琳,陈国栋

在我国恢弘、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以其多姿多彩、种类繁多而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中国民间美术是建立在农耕文明这一基础之上,根植于民间,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习俗、岁时节令、宗教信仰、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进行传播,是劳动群众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创造出的无数不同品类和风格的美术形式,以不息的创造精神,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自觉地传承和发展着他们自己的视觉艺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社会转型则是其中发生剧烈变化的转折或跳跃。从20世纪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随着现代化的渗透,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农耕经济迅速走向瓦解,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而时代的变化、社会的演进也意味着新的契机和转变,传统民间美术在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其生产、使用、传播、审美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民间美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既具有乡土、民间的风情,又似乎带上了现代与都市的审美印记。

一、民间美术由传统民俗转变为现代产业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期,在人们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的冲击,那些曾经在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传统民间美术,正在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中国民间美术蕴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孤立难存。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1]。民俗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最广阔的生存土壤。它与民间美术互为表里,相融相合,某种程度上说,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民俗文化的表述载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对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提高后进行产业化开发,使之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是群众增加收入、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将市场机制与民俗文化产业相结合,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发掘民俗文化的价值,又可以为人民群众带来经济效益,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生产力。

“香包”民俗文化是甘肃庆阳的特色产业,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文化竞争力是构成区域综合实力的生动体现。自2002年以来,甘肃庆阳连续举办了十多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借助节会平台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形成了以“香包”民俗文化为主的特色产业,完美地将民俗文化融进了地方经济的开发,在民族文化得以弘扬的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振兴。产业化的庆阳香包不再是简单的民间表情达意的信物,而成为政府主办、社会参与的官方化的现代节会的主角。香包也不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当地城市形象的名片,已成为民俗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在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中,使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现代产业机制相结合,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民俗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快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由传统程式化转向现代多元化

社会转型期正值信息增加、知识爆炸的时代,迎来了视觉文化取代文学阅读、图像取代文字的社会趋势。视觉文化借助现代科技的强大支持,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成为当代感官审美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文学或文字阅读,需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将文字转译为画面,因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种信息接受方式因为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普遍加重,逐渐受到大众的疏离,取而代之的是视觉文化的形象性感知。在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精美的可复制、可即时传播的画面,成为一般观众喜好的现代视觉文化消费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民间美术也迫不及待地成为视觉文化的一分子,抛开了传统的程式化的束缚,将现代性、创新性和多元化引入进来,在市场经济与消费社会中担任应有的角色。

民间美术在造型、色彩、构图、材料等方面的设计是由来已久的,往往有一套传承已久的程式。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民间剪纸中出现的花卉、事物形象在民间艺人们手把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传承下去,其样式往往是固定的。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各类工艺品都在不断重复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工艺流程和图案样式。然而,视觉文化时代的民间美术遇到了新的挑战,其展示方式、欣赏者及其趣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有“天下第一灯”美誉的自贡灯会,通过与时代结合发展,自贡彩灯跳出传统材料、工艺、人员方面的限制,传统灯彩使用纸、帛、绢、木、草等材质,而自贡灯会则开发出用瓷器捆扎而成的、可以活动的大型灯组,配以各种拟声的声效或旁白,点、束、片、块的灯光效果,将传统的民间工艺与现代科技处理方法相结合,既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使灯会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在经营模式上,自贡灯会积极发展外展的经营形式,在展出的时间和地点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节庆。在彩灯企业看来,彩灯艺术不再是节庆文化的附属品,而成为日常生活中节庆氛围的营造者。一年中的各个季节都可以办灯会,无论是企业开业还是新楼落成,有庆祝活动就有办灯会的空间。

三、民间美术文化价值的确认由世俗立场转为精英立场

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应该包括三大部分:民间文化、通俗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总和,如果用一个金字塔来代表总体的中国文化,那么这三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精英文化处于最上层,中间部分是通俗文化,最下面是民间文化[2]。原生态的民间美术属于民间或乡村文化,是以农村的价值观念为主导,尽管在博物馆或相对偏远的地区仍有原生态的民间美术样式存在,但这类民间美术由于与现代社会的隔阂,其影响力正逐步趋向萎缩。而当代产品化的民间美术却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以城市的价值观念为主导,尽管它们有可能仍出自农民之手,但产品的使用功能、传播方式和价值判断已与传统大相径庭,从而导致产品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纯正的民间气息,成为一种工业产品。事实上,当代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席卷了城市和乡村、区域和整体,并逐渐抹去它们之间的差异。现代都市作为社会聚集的中心,其文化是典型的大众文化的代表,而广大的乡村又以城市的消费文化为显要的奋斗标准。本土的传统乡村文化在整个社会中不再具有主导性,开始了衰落、变异、被选择和被改造的过程。民间艺术随着乡村文化的弱势化,面临着被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精英知识分子对民间美术文化价值的确认将起很大的作用,精英知识分子是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的先驱,拥有比较深厚的学养,具备独立思考的个性,他们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为普通大众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面对20世纪社会转型带来的中西文化碰撞与冲突,精英知识分子将优秀的原生态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加以弘扬,在研究和保护的过程中,他们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民间艺术,在将感性的原生态传统民间艺术理论化,赋予更多内涵的同时,也将民间艺术“雅化”,在无形之中将“民俗性”的艺术转化为“精英型”的艺术[3]。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陕西旬邑剪纸艺术家库淑兰,虽是地道的农村妇女,但她的作品却被赋予了现代社会的审美属性。她独具创造力的剪纸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经当地文化馆干部文为群发现以后,立刻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相关学者的大力认可。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称赞她为 “了不起的农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系主任杨先让教授则评价其作品为“五彩缤纷的、充满欢乐气氛的、千姿百态的、美妙而神奇”。这些评价,与库淑兰剪纸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杨先让则多次在国外的讲演中给予库淑兰更具现代审美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评价,认为她的剪纸是“抽象艺术语言”与“民俗传统象征艺术符号”的融合,将女性奉为圣主,抓住了永恒的母性情爱的主题,其艺术是“自我陶醉,是无我境界,是神交是天授,是心灵的异象再现,是真善美的体现”,具有神奇的灵性,是浓烈的中国民间化了的艺术[4]。库淑兰是我国民间艺术家的代表,她的作品能够成为民族美术文化经典符号之一,是精英文化选择的结果,与精英文化对她的发掘与认可是分不开的。

四、结语

总之,在我国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过程中,依附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民间美术已逐渐发展为重经济价值的现代产业,民间美术也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娱自乐的乡土艺术,它借助政府的重视、学者和精英人士的关注,不断改良自身的表达形式以成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载体,不再是仅与特定的艺人和特定的工艺相关的艺术,而被打造成为整个城市区域的代表,被作为地方的“文化名片”或象征符号得以保护。传统民间美术在向现代变迁发展过程中,其视觉形式上被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时尚加以改造,不断产生新的表现手段与形式,在文化属性上也逐步由传统的“乡土式”民间文化走向今天的“大众化”的民间文化,当代民间美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带上了现代与都市的审美印记。

[1]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2]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

[3]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美术[J].美术观察,2003(12).

[4]杨先让.库淑兰的艺术效应[J].西北美术,1998(3)

[5]肖丰,陈晓娟,李会.民间美术与文化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黄选平.把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N].人民日报,2006-06-09(9).

[7]姚自昌.香包民俗产业为民间文化开辟了广阔前景[C]//文化产业兰州论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5.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民间
冬季民俗节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高人隐藏在民间